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目的 评估肝活检与B超在脂肪肝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比分析62例B超检查未诊断为脂肪肝但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为肝细胞脂肪变性患者的结果, 并结合肝功能、血脂、血糖、体重指数进行分析.结果62例B超检查未诊断脂肪肝的患者, 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提示肝细胞脂肪变性5%33%.其中B超检查提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23例, 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18例, 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17例, 肝脏弥漫性损伤4例, 分别占37.01%、29.03%、27.42%、6.45%;病理提示5%≤肝脂肪变性≤19%有45例, B超检查提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18例, 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8例, 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17例, 肝脏弥漫性损伤2例, B超改变以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和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为主;病理提示20%≤肝脂肪变性≤33%有17例, B超检查提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6例, 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5例, 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5例, 肝脏弥漫性损伤1例, B超改变主要表现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和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分析患者的肝功能、体重指数、血脂和血糖对B超改变的影响, 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值越大, 越容易导致肝脏弥漫性损伤;脂肪变性程度越大越容易导致肝脏弥漫性损伤.结论 对脂肪肝的诊断, 当肝细胞脂肪变性低于1/3时, B超检查不能表现出脂肪肝的特征性改变, 应密切观察B超或行肝穿刺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脂肪肝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合并心肌损伤的心肌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特点。方法序贯收集15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心肌酶异常者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甲型肝炎心肌酶谱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型肝炎(P〈0.05);病毒性肝炎心肌酶谱异常以肌红蛋白降低、乳酸脱氢酶升高为主;肌红蛋白和乳酸脱氢酶的改变在甲型肝炎与丙型肝炎之间,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脱氢酶升高在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红蛋白降低在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谱的改变在慢性肝炎轻度与重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毒载量的高低关系不大。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电图异常66.37%(77/116),超声心动图异常14.43%(14/97),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异常与肝炎类型及病毒载量无明显关系。仅2.58%的患者出现心脏症状。结论病毒性肝炎心肌酶谱异常以肌红蛋白降低、乳酸脱氢酶升高为主,心肌酶谱异常与病毒类型有一定关系,与肝脏炎症活动有关,与病毒载量无关。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异常,与肝炎类型及病毒载量均无明显关系。肝炎病毒引起心肌损伤多为亚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庞兴美 《云南医药》2004,25(2):143-144
下肢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病,我们应用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对患者进行检查,能迅速明确患者动脉狭窄程度或动脉闭塞部位或真假动脉瘤,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庞兴美 《云南医药》2013,(4):373-373
<正>患者,男,18岁,因车祸伤及左下肢后疼痛、肿胀、活动受限3h入院,入院时一般情况差,急性痛苦病容,面色苍白,烦躁。查体:体温37℃脉搏144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50/30mmHg,胸腹腔未见异常,左大腿下段及左窝明显肿胀、压痛,左足背见长约10cm×5cm皮肤创口,左足背动脉不能触及。门诊资料:血常规:HB61g/L,RBC2.13×1012/L。X片提示:左股骨下段骨折,左足第1跖骨及1、2、5趾骨骨折。患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该病可引起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常常合并一些其他脏器的损伤,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脏[1],其中心血管系统的损害高达55%~70%[2],而以往报道多以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异常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分析,探讨男性及女性高血压患者不同年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对472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结果按性别及年龄进行分组,比较高血压患者IMT增厚及硬化斑块形成发病率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结果本组472例患者中共检出颈动脉IMT增厚男性142例,患病率76.3%,女性180例,患病率62.9%,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男性97例,患病率52.2%,女性129例,患病率45.1%.将男性和女性按年龄段分组对比,结果发现随年龄增长,各年龄组男性颈动脉IMT增厚的患病率高于女性,61。70年龄组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硬化斑块的患病率除71-80岁组女性略高于男性外,各年龄组男性患病率均高于女性,51-60以及61-70年龄组男性与女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硬化斑块的患病率与性别有关.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及早发现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在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中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结石,大多数来自肾脏,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一般是肾结石顺尿路向下进入膀胱壁至输尿管出口而形成,即结石停留或嵌顿在输尿管第三生理狭窄部.本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来门诊及住院的经B超检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