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87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廖怀章  刘绪银  孙燕 《中医正骨》2009,21(11):11-16
目的:考察经Lister结节穿针多针阶梯形排列髓内弹性固定的力学效应。方法:采用CT扫描与计算机图象处理相结合的建模方法,进行尺桡骨受力的3D有限元分析,对比无克氏针固定、多针固定、传统针固定3种状态下,尺桡骨干在压缩和弯曲两种外载荷条件下的受力状态。结果:受压缩载荷作用时,桡骨在产生压缩变形的同时,横向(X轴方向)也产生一定的位移,且随着压缩载荷的增大,横向位移(绝对值)增加;尺骨压缩时横向位移很小。未植入克氏针与植入不同数量克氏针的尺桡骨压缩时,横向位移差异明显。传统针固定和多针固定时,受压缩载荷的尺骨受力较均匀,且等效应力低;而桡骨的等效应力分布不均匀,在桡曲的中间段内外侧应力明显集中;植入克氏针后骨干受力有所变化,尤其是尺骨的等效应力值明显下降。在受到横向的弯曲载荷时,尺桡骨同时产生横向弯曲,其中间部分的最大桡曲位移量随着弯曲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外载荷作用下,无克氏针固定和植入克氏针固定的尺桡骨的最大横向位移有一定差别,并且弯曲载荷越大,无克氏针固定、多针固定、传统针固定的差别越明显。克氏针固定后,其最大等效应力下降明显,尤以多针固定下降最明显。随着横向弯曲载荷的增加,尺桡骨横向弯曲变形越来越严重,外侧表现出纵向拉应力。植入克氏针尤其是多针后,桡骨内侧最大的压应力(绝对值)和外侧的最大拉应力值均明显降低,桡骨承载能力明显提高。结论:经Lister结节穿针多针阶梯形排列髓内弹性固定能有效分担外来载荷对尺桡骨的力学影响,提高固定的稳定性,维持桡骨的生理曲度,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多根骨圆针内固定治疗踝关节开放爆裂骨折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甲生 《中国骨伤》2007,20(12):847-847
目的:探讨和分析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儿童,男28例,女8例;年龄4~14岁,平均9岁。按Bado分类法:Ⅰ型(伸直型)19例,Ⅱ型(屈曲型)9例,Ⅲ型(内收型)5例,Ⅳ型(特殊型)3例。根据不同病情分别行单纯切开复位治疗19例,尺骨截骨治疗10例,尺骨延长术治疗7例。结果:36例术后随访1~5年,平均3.5年,根据朱玉奎等评定标准,本组优24例,良6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83%。结论:恢复并维持正确的肱桡关系是手术后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环状韧带可以不行修补或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尺骨假关节成形术对尺桡骨应力的影响。方法用新鲜尸体上肢标本 9只 ,于尺桡骨远端背侧骨表面粘贴应变片 ,在前臂中立位 ,旋前和旋后 40°位 ,应用动态加载方法研究其应力变化。结果尺骨假关节成形术后 ,尺骨切骨远端应力升高 (P <0 0 5 )。桡骨远端应力无变化 (P >0 0 5 )。术后桡骨承受的轴向压力显著升高。结论尺骨假关节成形术在改善前臂旋转功能和稳定腕关节的同时 ,可能对肱桡关节造成不利影响 ,临床上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We present a case in which an open fracture of the ulna penetrated the skull and caused a comminuted, depressed skull fracture with a large intraparenchymal hematoma containing bone fragments.  相似文献   
5.
儿童孟氏骨折并同侧桡尺骨远端骨骺骨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黄肖华  米琨  朱少廷 《中国骨伤》2004,17(9):554-555
儿童孟氏骨折并桡尺骨远端骨骺骨折临床上不多见,其病理改变复杂,治疗较困难,近10年来,在全国名老中医朱少廷教授指导下,采用手法复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治疗15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尺骨撞击综合征的特点及早期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尺骨撞击综合征的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并提出新的诊断标准。方法对1998年12月~2004年12月治疗的123例腕尺侧疼痛患者进行仔细检查,采用顾玉东等提出的诊断标准,特别结合腕部MRI检查,确诊尺骨撞击综合征48例。总结尺骨憧击综合征的X线及MRI影像学特点,分析腕部临床症状与Chun和Palmer评分及影像学表现的关系。结果本组33例患者存在尺骨阳性变异(68.8%),X线检查发现患者出现腕骨坏死比例为27.1%,其中以月骨坏死为主(64.7%);MRI检查均发现腕骨不同程度信号改变,腕部骨坏死均位于月骨尺侧部分的近端和三角骨腰部及底部;患者腕部临床症状与Chun和Palmer评分及影像学表现关系密切。结论提高对尺骨撞击综合征的认识水平,以临床症状为基础,充分利用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检查,可以明显提高该病征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入路及内固定方法。方法自1998年1月~2005年1月手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23例(24侧)。Regan-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15例(16侧),Ⅲ型7例。内固定方法: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及螺丝钉固定各6侧,克氏针加丝线固定3侧,单纯克氏针固定2侧,钢丝环扎固定1侧,骨片摘除5侧,冠状突重建1侧。结果对随访资料完整的20例(21侧)进行9~28个月(平均19个月)的随访,根据肘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肌力,以及稳定性进行评定疗效:优9侧,良6侧,可3侧,差3侧,优良率71.4%。肘关节半脱位2例,骨化性肌炎2例,无肘关节脱位及肘关节强直等严重并发症。结论Ⅲ型骨折、明显移位及伴有肘关节不稳的Ⅱ型骨折宜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不仅可以复位、固定骨折,同时也可修复或重建损伤的韧带,可早期行肘关节功能练习;正确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尺骨截骨点位置不同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21年6月安徽省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68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3~12(6.6±2.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60个月,平均8.6个月。BadoⅠ型骨折60例,Ⅲ型8例。患儿均采用尺骨近端截骨矫形治疗,术中选择尺骨畸形最明显处截断尺骨,按照截骨点至尺骨近端间距占尺骨全长的比例不同分为3组,A组(占比≤25%)27例、B组(25%<占比<30%)20例、C组(占比≥30%)21例。观察指标:(1)对比3组患儿临床基线资料。(2)对比3组患儿手术时间,观察术后患肘肱桡关系恢复情况,尺骨截骨处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3)术后定期随访。取出内固定前,测量对比3组患儿肘关节旋前、旋后、伸肘、屈肘角度,采用Kim肘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估并对比3组患儿肘关节功能;拆除内固定后,采用影像学Nakamura分级标准评估并对比3组患儿肘关节功能。结果 (1)3组患儿性别、年龄、患肢侧别、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患肢肘关节活动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3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为(100.6±31.7)min,B组为(133.0±24.2)min,C组为(94.9±28.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2,P=0.367)。术后第3天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肱桡关系均恢复正常。A组有1例术后切口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后愈合。68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8.7个月。A组术后发生肱桡关节再脱位3例、半脱位3例,B组发生半脱位3例,C组发生半脱位2例、尺骨延迟愈合1例;3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儿尺骨截骨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P=0.989)。(3)3组患儿取出内固定前,肘关节旋前、旋后、伸肘、屈肘角度,以及Kim肘关节功能评定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拆除内固定后,影像学Nakamura分级评定肘关节功能比较,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3,P=0.422)。结论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采用尺骨近端截骨矫形治疗,术中选择尺骨畸形最明显处截断尺骨,尺骨截骨点位置的不同对患儿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Adaptive changes in bone modeling in response to noninvasive, cyclic axial loading of the rat ulna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using 4-point bending of the tibia. Twenty cycles daily of 4-point bending for 10 days were applied to rat tibiae through loading points 23 and 11 mm apart. Control bones received nonbending loads through loading points 11 mm apart. As woven bone was produced in both situations, any strain-related response was confounded by the response to direct periosteal pressure. Four-point bending is not, therefore, an ideal mode of loading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strain-related adaptive modeling. The ulna's adaptive response to daily axial loading over 9 days was investigated in 30 rats. Groups 1–3 were loaded for 1200 cycles: Group 1 at 10 Hz and 20 N, Group 2 at 10 Hz and 15 N, and Group 3 at 20 Hz and 15 N. Groups 4 and 5 received 12,000 cycles of 20 N and 15 N at 10 Hz. Groups 1 and 4 showed a similar amount of new bone formation. Group 4 showed the same pattern of response but in reduced amount. The responses in Groups 2 and 3 were either small or absent. Strains were measured with single-element, miniature strain gauges bonded around the circumference of dissected bones. The 20 N loading induced peak strains of 3500–4500 strain. The width of the periosteal new bone response was proportional to the longitudinal strain at each point around the bone's circumference. It appears that when a bone is loaded in a normal strain distribution, an osteogenic response occurs when peak physiological strains are exceeded. In this situation the amount of new bone formed at each location is proportional to the local surface strain. Cycle numbers between 1200 and 12,000, and cycle frequencies between 10 and 20 Hz have no effect on the bone's adaptive response.  相似文献   
10.
尺骨和股骨原发软骨样副脊索瘤(附病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骨样副脊索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原发或转移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原发于尺骨和股骨的软骨样副脊索瘤标本,通过光镜、免疫组化病理组织学观察和会诊及病理读片讨论会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组织学特征为:肿瘤大部分由脊索瘤细胞和小部分软骨肉瘤细胞两种成分构成,呈大小不等的小叶状排列;小叶边缘为软骨样小梁或纤维性间隔;脊索瘤小叶内瘤细胞呈巢片状、小梁状或岛状排列,细胞大小不一,核较小而深染,核异型性不明显,胞质丰富呈大空泡状,间质为淡蓝色或粉染的粘液样物质;软骨样肉瘤小叶内可见具有软骨陷窝的双核和单核细胞,间质为透明的软骨基质和/或粘液样基质,构成了典型的软骨肉瘤图像。免疫组化(ABC法):EMA、CK、S-100蛋白、波形蛋白、NSE染色均呈阳性,Desmin、CD34均为阴性。会诊和读片讨论会均确诊为软骨样副脊索瘤。结论原发于尺、股骨的软骨样副脊索瘤非常罕见,常规HE染色很难确诊,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