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1篇 |
免费 | 33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79篇 |
外科学 | 607篇 |
综合类 | 40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13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肿瘤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82篇 |
2011年 | 72篇 |
2010年 | 91篇 |
2009年 | 71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2.
目的分析急诊手术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急诊科自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5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急诊组与择期组,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治疗。急诊组在伤后6 h内手术,择期组在伤后4~7 d内手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骨折恢复情况、脊髓神经功能分级及电生理指标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急诊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与术中出血量较择期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Cobb角、椎管占位与前缘高度丢失较术前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前后Cobb角、椎管占位与前缘高度丢失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神经功能分级均显著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急诊组神经感觉和运动评分高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诊手术可促进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脊髓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胸椎结核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46.1岁;病程平均16个月。单节段受累3例,双节段5例,3个节段4例。术前后凸Cobb角20°±15°。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E级5例,D级4例,C级3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9±1.1。均接受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结果刀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15.4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E级10例,D级2例。VAS评分为1.9±1.1。末次随访时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脱出、钛网塌陷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组织损伤小、置钉及前路椎体切除操作简便,可作为胸椎椎体结核手术方式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4.
<正>胸腰椎骨折(Thoracolubar fractures)指发生在所有胸椎、腰椎的脊柱骨折。胸腰段骨折(Fractures of thoracolumbar junction)特指发生在T11-L2段的脊柱骨折。在脊柱骨折中,其发病率约为50%[1-2]。胸腰段骨折是脊柱骨折中最常见的部位,因此, 相似文献
5.
经椎板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术与扩大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评价经椎板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术、扩大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00年4月至2009年5月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胸椎间盘突出症44例.采用经椎板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术治疗25例(A组),其中年龄<60岁的16例(A1组),年龄≥60岁的9例(A2组);采用扩大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19例(B组),其中年龄<60岁的12例(B1组),年龄≥60岁的7例(B2组).统计分析各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0-6.5年,平均2.1年,用胸椎JOA评分(11分法)及Otani分级方法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A1与B1、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A1与B1、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A1与B1、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JOA得分与术前JOA得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A1与B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tani分级评估:A1组临床优良率87.5%,A2组临床优良率77.8%;B1组临床优良率66.7%,B2组临床优良率71.4%;A1与B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中青年患者,经椎板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术临床疗效优于扩大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对于老年患者,两种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82例胸腰椎骨折采用AF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其中胸119例,胸1231例,腰124例,腰25例,腰33例。结果有11例出现断裂,发现时间术后5~38个月,平均15个月。椎体高度丢失19.8%。造成螺钉断裂的原因:①椎弓根螺钉自身的缺陷;②椎弓根螺钉负荷过大;③椎间盘退变;④手术操作不规范;⑤植骨未愈合或未植骨;⑥内置物取出过迟;⑦术后未佩戴支具或佩戴时间过短。结论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选择合理的椎弓根螺钉,严密的手术操作,有效的植骨融合,尽早取出内置物以及术后常规佩戴支具能有效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 相似文献
7.
改良全脊椎切除技术后路一期切除胸椎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全脊椎切除技术经后路一期切除胸椎肿瘤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方法 自主研制了系列经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手术器械,包括:新型线锯切割器、椎间盘开口器、线锯导引钳和挡板拉钩,将Tomita提出的由前向后全脊椎切除"一步切割法"改良为由内向外"两步切割法",即:先利用椎间盘开口器由脊柱后方、经硬膜和椎体间隙斜行由椎间盘水平向前方穿刺,穿刺至挡板拉钩后.抽出穿刺针,将自制线锯由椎间盘开口器套简内穿过,利用线锯导引钳将线锯由同侧导出,由内向外完成对一侧椎间盘的切割,同样完成邻位椎间盘的切割,上该侧脊柱固定棒,同法完成对侧两个椎间盘的切割.利用该改良全椎体切除技术对5例胸椎肿瘤进行了经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的临床应用研究.5例患者分别为:骨母细胞瘤1例,骨巨细胞瘤2例,恶性血管瘤1例,前列腺癌骨转移1例.结果 5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无加重,3例有明显改善,平均手术时间7.6h,平均术中出血量1750ml,无硬膜破裂和脑脊液漏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8.2(10~35)个月,截止到随访结束均无复发.结论 应用改良全脊椎切除技术经后路一期切除胸椎肿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可操作性和安全性较传统的Tomita全椎体切除术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后方极外侧入路治疗胸椎及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5年4月至2010年6月,采用经后方极外侧人路治疗胸椎及胸腰段(T10~L2)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5~69岁,平均53.6岁.椎间盘突出的节段:T4-5、T5-6、T6-7 1例,T9-101例,T10-11 2例,T10-11、T11-12、T12-L1 1例,T11-12 3例,T11-12、T12L1 3例,T12L1 4例,T12L1、L1-23例,L1-2 6例,即单间隙突出16例、双间隙突出6例、三间隙突出2例.其中16例患者合并椎体后缘离断、骨赘、椎间盘钙化或后纵韧带骨化.术前椎间盘突出节段局部脊柱的后凸Cobb角平均为10.5°;患者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C级5例、D级16例、E级3例.结果 手术时间2.0~4.5 h,平均3.5 h;术中出血量300~4000 ml,平均800 ml.术后突出节段局部脊柱的后凸Cobb角平均为4.6°,平均矫正率为56.2%.2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个月,平均18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疗效评定标准,术后改善率优12例(50.0%),良9例(37.5%),可3例(12.5%),优良率为87.5%,有效率100%.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为:C级1例,D级2例,E级21例.术中、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期内全部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改善,无复发病例.结论 借助"安全三角区"的解剖特点进行操作和通过手术节段后方加压改善脊柱局部后凸畸形的方法治疗胸椎及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野直视、清晰,操作简便、安全,切除减压彻底、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经关节突入路治疗前方骨性压迫型胸椎退行性疾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关节突入路治疗前方骨性致压型胸椎退行性疾患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前方骨性致压型胸椎退行性疾患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6~72岁,平均54.2岁;胸椎后纵韧带骨化11例,胸椎间盘突出并钙化8例,胸椎后缘骨赘2例,强直性脊柱炎并胸椎假关节形成1例.患者均存在脊髓压迫症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平均5.2分;均经CT和MRI扫描明确胸椎退变的性质和致压物的类型.手术以揭盖法切除相应节段的棘突和全椎板,咬除双侧关节突关节,经侧后方人路切除脊髓前方的骨性致压物,椎间植骨、双侧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8个月,平均17.4个月.根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修订后的Epstein标准评定,优7例,良9例,改善4例,差2例;有效率90.9%(20/22),优良率72.7%(16/22).术后JOA评分为2~11分,平均8.7分.术中发生硬膜撕裂1例,胸膜损伤1例;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压迫2例.无脊柱不稳和切口感染病例.结论 经关节突入路可彻底切除胸椎退行性疾患患者椎管前方骨性致压物,有效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伴或不伴黄韧带骨化的胸椎和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式选择.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伴或不伴黄韧带骨化的胸椎和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24~71岁,平均54岁;病变节段T4~L2.根据Anand和Regan临床分类:2度1例,3a度2例,3b度3例,4度6例,5度19例;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11例,E级12例.18例不伴黄韧带骨化者行前路手术,采用椎体后缘切除、椎体后侧开槽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并植骨内固定.13例伴有明显黄韧带骨化者行后路半关节突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未切除前侧突出的椎间盘.结果 前路术后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神经根袖损伤1例,肋间神经痛3例,肺不张1例,取髂骨区麻木2例.后路术后发生椎管内血肿1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7例,E级21例;Anand和Regan分类:1度2例,2度1例,3a度1例,4度2例,5度10例,15例无明显症状.X线片示内固定均无失败,植骨融合良好.结论 胸椎和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以脊髓前侧压迫为主者可选择前路椎体后侧开槽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伴黄韧带骨化导致脊髓前后侧压迫者可行后路半关节突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