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99篇 |
完全免费 | 484篇 |
专业分类
外科学 | 528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243篇 |
2018年 | 243篇 |
2017年 | 174篇 |
2016年 | 126篇 |
2015年 | 112篇 |
2014年 | 278篇 |
2013年 | 452篇 |
2012年 | 305篇 |
2011年 | 403篇 |
2010年 | 260篇 |
2009年 | 323篇 |
2008年 | 370篇 |
2007年 | 356篇 |
2006年 | 307篇 |
2005年 | 232篇 |
2004年 | 230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69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天性小耳畸形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法外耳再造术 总被引:54,自引:14,他引:40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手术修复方法。方法1992年至2005年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结合自体肋软骨支架移植的方法进行外耳再造共3248例。结果经1至13年随访观察,再造耳廓皮瓣色泽红润、柔软、感觉功能无明显异常;移植耳廓软骨支架无软化、吸收、变形;再造耳廓位置、形态、大小和对侧基本一致。结论组织扩张器结合自体肋软骨支架移植的外耳再造方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先天性小耳畸形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逆行外踝上筋膜皮瓣修复前足缺损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32,自引:15,他引:17
目的 为改良逆行外踝上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30侧新鲜下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及其交通支的起始、长度、外径、走行、分支及毗邻关系等。结果 外踝上动脉降支在外踝下与外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之间均有广泛的吻合支存在,且吻合血管恒定,外径在1mm左右,可以此设计逆行外踝上筋膜皮瓣的旋转轴点以扩大皮瓣的应用范围。结论 改良逆行外踝上筋膜皮瓣血运可靠,质地佳,血管蒂长,可逆行修复前足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LARS人工韧带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LARS人工韧带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移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以2004年8月至2006年1月间因前交叉韧带损伤行LARS人工韧带重建手术的18例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膝不稳症状消失,前抽屉试验阴性,关节功能良好。平均伸屈度0°~(130±10.2341)°。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平均积分由术前的(45.2±1.2315)分提高到术后的(85.5±2.3317)分,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早期恢复效果满意,特别适合于运动员的前交叉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4.
拇指及手指再造手术血管危象1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4,他引:9
目的探讨拇、手指再造血管危象的诱因、处理方法与预防措施。方法复习164例拇、手指再造血管危象的病历,分别记录血管危象的类型、发生时间、诱发原因、处理方法与转归,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血管危象发生率为18.4%。其中动脉栓塞85例,动脉痉挛52例,静脉栓塞6例,静脉痉挛14例,动静脉均栓塞7例,经处置后,缓解150例188指,坏死14例14指,处置成功率为93.1%(188/202)。结论拇、手指再造血管危象的及时、恰当处置对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为了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小儿外伤性颅骨缺损早期修复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颅骨缺损早期修复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36例小儿外伤性颅骨缺损早期修复重建. 结果 35例塑形满意,经1~5年随访,头颅外形正常,触摸颅骨植片无松动、隆起及内陷现象,毛发生长良好.7例有癫痫者,5例近期未见发作,2例好转. 结论小儿长时间颅骨缺损有碍于美观及安全,早期修补能减少患儿和家长的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与虚拟现实技术在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目的研究数字化与虚拟现实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解剖设计与可视化中的应用。方法①应用“虚拟中国人”男性3号数据集,在薄层断面图像上观察旋股外侧动脉的主要解剖结构,应用Amira 3.1 (TGS)软件对股前外侧皮瓣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②明胶一氧化铅混悬液灌注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1具,行连续螺旋CT扫描,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分布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应用Amira 3.1软件对股前外侧皮瓣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结果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学结构特点。结论重建的图像可以提供正常股前外侧皮瓣三维动态解剖,为临床教学术前皮瓣设计提供了直观的数字化解剖依据;同时可为下一步虚拟手术的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创伤后虎口重度挛缩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目的 总结应用外科皮瓣移植修复创伤后虎口重度挛缩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度虎口挛缩的治疗与康复。 方法 从1991年1 月至 2001 年 7 月,采用前臂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18例,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修复9例,示指近节背侧局部转移皮瓣修复 8 例,旋髂浅动脉为蒂的髂腹股沟皮管修复8例,以物理测量评价临床疗效,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临床应用 43例,术后41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术后随访 6~24 个月。术后 6 个月,虎口宽度成人平均增加35 mm,儿童增加34 mm;虎口角度成人平均增加55°,儿童增加60°。 结论 应用外科皮瓣治疗均能够有效开大虎口,应根据患者年龄、损伤机制、局部软组织条件、虎口畸形程度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跟腱周围软组织血供,为临床跟腱断裂修补术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经股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物成人标本上,对跟腱周围软组织血供进行解剖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跟腱被覆区的血液供应分3区:中央区、内侧区和外侧区。跟腱外侧区由腓动脉返支或腓动脉返支分出的3-4个穿支供应,穿支直径约(0.9±0.1)mm,到达跟腱外侧面腱旁。跟腱内侧区血供来自胫后动脉,此动脉分出3-4个穿动脉,直径约(1.0±0.2)mm,到达跟腱前内侧腱旁组织。内、外侧区血液供应丰富,而跟腱中央区皮下组织血液供应较少。结论:跟腱开放性修补术应避免从跟腱正中线切口入路(中央区),而采用正中线旁侧切口入路,这样能有效地降低跟腱修复术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8,自引:14,他引:4
目的介绍应用克氏针和抽出钢丝固定末节指骨背侧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1例末节指骨背侧撕脱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末节指骨过伸位,顺行或逆行穿入克氏针,再加抽出钢丝加强撕脱骨块固定的方法。术后撕脱骨折全部解剖复位。4周拔除克氏针,6周拔出钢丝。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按TAM法评定疗效:优16例,良5例,优良率达100%。骨折全部愈合。结论采用克氏针和抽出钢丝固定末节指骨背侧撕脱骨折,能有效治疗锤状指畸形,手术方法简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的修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介绍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的手术修复方法。方法2002年2月~2004年10月,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68~76岁。创口范围3cm×5cm~5cm×15cm。经伤口扩创,坏死软组织及坏死胸骨、肋骨、肋软骨清除后,切取腹直肌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移位修复前胸伤口或单纯胸大肌肌瓣移位填塞死腔,消除创面,切取皮瓣范围3cm×5cm~5cm×16cm。结果术后10例患者伤口均期愈合。随访3~11个月,平均6个月,伤口无炎性表现,呼吸正常,无腹壁疝发生,上肢功能正常。无其他并发症出现,供区伤口愈合良好,临床效果满意。结论根据不同病程、局部炎性情况以及术中扩创后情况,分别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修复创面,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