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究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在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有27例出现再发骨折情况(观察组),70例没有出现再发骨折情况(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终末随访定量CT值、空腔样椎体数目、手术前后VAS评分等相关情况进行准确记录.结果:在性别、年龄、空腔样椎体数目等相关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终末随访定量CT值mg/cc,低于对照组终末随访定量CT值(69.24±12.35)mg/cc,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2组术后第1天VAS评分与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和末次随访相比两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再发骨折的发生和患者的性别、年龄、空腔样椎体数目等因素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导致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发生的原因可能为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单节段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发生症状性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对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并行PVP的94例患者行回顾性研究,19位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症状性椎体再骨折(再骨折组),75位未发生再骨折(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生物学和手术各参数。结果随访出现再骨折病例中,邻近椎体再骨折11例(57.89%,11/19),非邻近椎体再骨折8例(42.11%,8/19),邻位椎体骨折均为术后6月以内发生,非邻位椎体再骨折中仅2例(25.00%,2/8)发生在术后6月以内。既往骨折病史(P=0.01)、骨水泥是否分布对称(P=0.02)、骨水泥量(P=0.02)及骨水泥分布位置(P=0.03)是椎体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量、分布是否对称以及既往骨折病史是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而PVP术后更长时间内出现椎体再骨折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对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在我院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c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80例患者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情况,其中45例采用单侧穿刺,35例采用双侧穿刺,比较两种方法术后再发骨折率是否相同,并对比两种方法在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骨水泥分布情况、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Cobb角纠正情况、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率为24.4%,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率25.7%,两种方法术后再骨折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穿刺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明显多于单侧穿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穿刺的骨水泥分布情况明显优于单侧穿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与双侧穿刺在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Cobb角纠正情况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率无明显差异,但由于单侧穿刺所需手术时间短,病人所承受的痛苦以及接受的辐射少,手术方法相对简单,因此一般情况下优先考虑单侧穿刺,若术中出现分布不均匀建议改为双侧穿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为避免再次骨折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9年12月年龄≥60岁的1315例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既往骨折情况,分首次骨折组和再次骨折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骨折诱因、血液生化指标、合并症、Charlson指数评分及治疗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1.首次骨折组平均年龄(73.31?9.01)岁,再次骨折组(76.26?8.11)岁;再次骨折组女性占比(83.0%)高于首次骨折组(74.4%)。2.骨折的常见诱因依次为跌倒(81.29%)、无诱因(7.07%)、腰背部负重(6.24%)、体位改变或扭伤(5.40%)。3.在院期间骨质疏松症总体诊断率为13%,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类使用率分别为12.5%、8.8%、4.9%。4.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OR=1.022)、血磷值增高(OR=3.22)、血红蛋白偏低(OR=0.983)、低血糖(OR=0.938)、血肌酐降低(OR=0.995)、白蛋白减少(OR=0.95)、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OR=2.214)。结论:1.高龄、血磷值增高、血红蛋白偏低、低血糖、血肌酐降低、血清白蛋白减少、合并COPD的患者再骨折的风险增高。2.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住院期间,骨质疏松症诊断及治疗率均偏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病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行PKP治疗的病人1 829例,其中女1 412例,男417例。根据PKP术后是否发生再次骨折,将病人分为再发骨折组(224例)和未再发骨折组(1 605例)。统计病人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术后侧(后)凸畸形的度数、椎体高度恢复率、初始骨折椎体数量、术前保守治疗时间、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骨水泥渗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MI、骨密度、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骨水泥渗漏及术前保守治疗时间均与再骨折的发生有关(P<0.05);病人术后侧(后)凸畸形的度数、初始椎体骨折数量、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率、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与再骨折无明显相关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4.355,95% CI:1.598~17.908,P=0.006)、65岁及以上(OR=6.431,95% CI:1.756~23.233,P=0.003)、BMI≥23 kg/m2OR=3.561,95% CI:0.787~12.065,P=0.037)、骨密度T值<-2.5 SD(OR=10.352,95% CI:2.857~41.761,P<0.001)、术后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OR=6.070,95% CI:1.731~21.165,P=0.003)、骨水泥渗漏(OR=6.150,95% CI:1.671~16.177,P=0.004)为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KP术中应仔细操作,尽量避免骨水泥渗漏;对于女性、高龄、BMI高、骨密度过低的病人行PKP术后应重点关注;术后进行规律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避免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取出内固定后再骨折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铁男  孙强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0):1193-1194
目的:探讨骨折内固定后再骨折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1996~2002年对平均年龄31.5岁的34例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其中包括股骨干骨折14例,股骨旋转截骨术后4例,胫骨骨折4例,指骨骨折4例,髌骨骨折3例,肱骨骨折3例,锁骨骨折2例。钢板固定术后23例,克氏针和(或)钢丝固定7例,髓内针固定3例。结果:14例保守治疗患者中,13例随访骨折完全愈合时间为12~24月,10例关节强直于功能位伴有肢体的肌萎缩,3例关节活动度良好,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出现骨不连;20例手术治疗的患者16例随访骨折完全愈合时间为10~24月,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直,1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出现骨不连,余关节活动良好。结论:对骨折的治疗应由对内固定力学方面的偏重转向对生物学方面的偏重,同时内固定的取出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后,不宜过早取出  相似文献   
7.
锁骨内固定术后再骨折二次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红伟  何晓君  张中伟  陈刚 《中国骨伤》2017,30(10):940-945
目的:探讨二次手术内固定在锁骨骨折术后再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9例锁骨骨折术后再骨折(骨折愈合前钢板断裂以及钢板、螺钉拔出或者骨折愈合后取内固定后再骨折)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20~62岁,平均38.6岁。外伤类型:运动损伤3例,交通伤5例,重物打伤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多发骨折2例。术前病程2~9 d,平均2.7 d。根据OTA(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 classification)分型,包含2例06-A1,1例06-A2,1例06-A3,2例06-B1,2例06-B2,1例06-B3。其中近期4例采用AO钛制弹性髓内钉(TEN)手术治疗,早期的5例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患者钢板螺钉内固定+植骨术。观察记录其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无感染情况发生。9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4个月,无失访。术后12个月内固定取出,无再骨折病例。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二次术后4周时64~94分;内固定取出后4周为91~100分。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个月。患者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疼痛均明显缓解。结论:钛弹性髓内钉(TEN)治疗锁骨内固定术后二次骨折患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创伤小,骨折愈合良好,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但是需要注意合理选择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2例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并发再骨折分析,探讨该手术注意事项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对2例患者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1例手术病人髓内钉直径过大,另1例髓内钉力线偏离股骨中心,术中进主钉困难,用力过大,最终术中并发骨折端再骨折。结论: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要注意术前对病人的评估,术中规范操作,维持解剖复位,选好进针点,避免医源性再骨折。  相似文献   
9.
H. Wolf  K. Sarahrudi  V. Vécsei 《Injury》2009,40(3):315-320
Our aim was to analyse the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intramedullary stabilisation of the bone fractures which are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A total of 12 fractures among six individuals with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were treated by intramedullary stabilisation. 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three male and three female) was 19.4 years, range 7-42 years. The most common fracture site was the femoral midshaft (seven fractures). After implant removal, one new fracture and one re-fracture occurred. Operative stabilisation of fractures is a safe treatment option for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相似文献   
10.
庞荣  潘爱红  章新琼 《骨科》2023,14(5):459-463
目的 编制椎体成形术后病人再骨折预防行为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 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以知信行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德尔菲专家咨询和预调查编制量表临床施测版。2022年4月至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椎体成形术后病人211例进行一对一的面对面正式调查,进行项目分析、效度检验和信度检验;7月至9月选取椎体成形术后病人220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中文版《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C)作为效标量表,分析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 经过信效度检验,最终获得包含预防知识、预防态度和预防行为3个维度,28个条目的椎体成形术后病人再骨折预防行为量表。条目、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校标关联效度指数分别为0.857~1.000、0.931和0.823。量表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折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943、0.727和0.809。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1.476,RMSEA=0.047,RMR=0.041,CFI=0.967,IFI=0.967,NFI=0.905。各拟合指数达到适配要求。结论 椎体成形术后病人再骨折预防行为量表具有良好的测量学属性,可以作为评价椎体成形术后病人再骨折预防行为的可靠工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