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患者 男,33岁。驾车时翻车,右腹股沟部被方向盘挤压,右膝部被车厢压伤后10h转我院,检查:右股动脉、腘动脉多普勒检查未闻及血管音,右足伸屈、内外旋活动障碍,右足背、足底及右小腿皮肤感觉减退。右膝外侧见淤血斑,外侧应力试验(+)。右小腿肿胀,皮温低,被动屈伸踝时右小腿轻疼痛。X线片见:骨盆、右下肢骨质未见异常。诊断:右股动脉损伤,右膝外侧副韧带损伤,右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右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手术切开右小腿骨筋膜室减压,探查股动脉见于腹股沟韧带下4cm处局部破损,栓塞约3cm,取对侧大隐静脉移植,伤后15h通血。小腿皮缘迅速渗血,色红润,甲床充盈。右腘动脉、右胫后动脉搏动好,右足背动脉无搏动。术后给予“三抗”等治疗。术后12h,右腘动脉搏动好,右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右足背动脉多普勒听诊未闻及血管音。给予溶栓、扩容等治疗。术后24h小腿渗出较多,见小腿深层部分肌肉钳夹无收缩,无明显动脉出血。术后48h,二次手术见右腘动脉仍搏动好,胫前动脉于腘动脉分支处断裂,近端栓塞。  相似文献   
2.
儿童孟氏骨折合并骨间背侧神经损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孟氏骨折合并骨间背侧神经损伤13例,讨论其受伤机制及诊断治疗问题。本组年龄3~12岁。骨折属伸直型12例,屈曲型1例。新鲜骨折4例,陈旧性骨折9例。神经受压4例,神经粘连5例,神经瘢痕化2例,神经断裂2例。治疗方法采用手法或手术复位,手法复位骨折脱位4例,神经松解术5例,神经吻合术4例。10例平均随访2年8个月,9例神经功能恢复正常,1例无效。孟氏骨折合并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机制与局部解剖特点有密切关系,是脱位桡骨小头的冲击力、挫伤、压迫、牵拉和粘连等诸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强调早期诊断、早期复位可取得满意疗效。晚期病例应积极处理,仍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与关节镜下单纯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比较,探讨带跟骨异体跟腱重建 ACL 促进腱-骨愈合的作用。方法 选择 2008 年1月至 2009 年 12 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 41 例 ACL 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 21 例采用带跟骨异体跟腱重建 ACL (试验组), 20 例采用单纯同种异体肌腱重建 ACL (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原因、病程及术前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采用单束单隧道技术重建 ACL。结果 术后 2周两组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 24~28 个月,平均 26 个月;对照组 24~30 个月,平均 28 个月。术后2年,试验组 Lachman 试验阴性率 71.4% (15 例),前抽屉试验阴性率 76.2% (16 例);对照组2个试验的阴性率分别为 70.0% (14 例) 和 75.0% (15 例)。术后2年,试验组 Lysholm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 (IKDC)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T 检查示,术后 2年两组骨隧道直径均较术后1个月有不同程度增加,但试验组 (4/21,19.0%) 的骨隧道扩大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8/20,40.0%) (P<0.05)。膝关节松弛度检测显示:试验组关节前向松弛度为 (1.82±0.90) 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 (2.29±0.77) mm。结论 与采用单纯同种异体肌腱重建 ACL 相比,采用带跟骨异体跟腱重建 ACL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骨隧道扩大率,促进腱-骨愈合,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的防治黄耀添,雷伟1970年5月至1991年12月,我科共收治3~9岁儿童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16例16髋,发生率4.5%。术后再脱位的原因和预防:如能认真处理,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是可以避免的。根据本组术后再脱位的原因,提...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深筋膜胶原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关系。方法 对15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及对照组5例非神经、肌肉及胶原病死亡小儿,足内侧及小腿前外侧深筋膜的I、Ⅱ、Ⅲ型胶原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切片应用LeticaQ570c彩色图像分析仪处理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挛缩侧I、Ⅱ、Ⅲ型胶原含量均有增加,I型胶原增加最显著,Ⅲ型次之,Ⅱ型增加最少,且I、Ⅲ型胶原呈负相关。Ⅱ型胶原的阳性表达可能为伴随现象,它与I、Ⅲ型胶原无相关性。结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细胞外基质的改变符合组织器官纤维化及一般瘢痕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故认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能为足内侧的纤维化所引起。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强化训练条件下豚鼠跟腱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变化.训练后切取其双侧跟腱,分别用天狼猩红及甲苯胺兰染色,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Ⅰ、Ⅲ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变化,并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强化训练后Ⅲ型胶原含量相对明显增加,并且成纤维细胞及黏多糖含量也增多.表明强化训练加速肌腱胶原及蛋白多糖的转化,以适应其力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讨论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本文报道16例8岁以下幼儿期骨纤维结构不良,大部分为单灶性,发生于长骨骨干,研究其临床,X线,组织学表现和组织培养及各种治病方法,经6个月~12年(6.2年)随访,治愈13例,复发率70%,骨纤维结构不良病变组织增生活跃,复发率高,浸润性生长,具有真性肿瘤特征,同时还根据病变纤维组织增生和化生骨化等病理过程的差别,将该病分为静止型和进展型,幼儿期骨纤维结构不良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PM机在组合式外固定器术后患者膝关节康复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应用CPM机对17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进行膝关节康复训练,均于术后2~4天开始,训练次数平均为7.5次。训练过程中强调对患肢进行确切的放置和固定,密切观察其运行情况,避免外固定架与CPM机发生碰撞。结果17例患者一个半月随访,效果满意,无1例膝关节僵直,膝关节活动度平均98度。无1例钉道感染。结论虽然组合式外固定器的应用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功能锻炼带来一定难度,但是只要结合组合式外固定器的特点,在锻炼时进行恰当的调整,兼顾患者的承受能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从而使患者在带有组合式外固定架的同时也能应用CPM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9.
跖底动脉为蒂的足趾及足部组织游离移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杨东岳报道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获得成功以来,各类足部组织游离移植广泛用于临床。但是,供趾足的血管变异仍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1,2〕。为此,我们采用跖底动脉为蒂的足趾及足部组织游离移植术,临床应用63例,取得良好效果。临床资料本组男47例,...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病季节变化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病季节变化的初步报告许龙顺,黄耀添,雷伟,殷奇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clubfoot,CCF)是小儿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新生儿中总体发病率为1‰~3‰,且不同的种族及性别其发病率亦明显不同。1991年Pryor经调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