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54篇
药学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例1,男,61岁。发现右侧腹部肿块1年。查体:可触及约5×5×5cm~3大小肿块,质中,稍活动。BP16.0/10.7kPa,P72次,腹部“B”超提示为囊性肿块。常规化验无异常。拟诊肠系膜囊肿或腹膜后囊肿而手术。取T10~11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麻醉平面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TCI)异丙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气管插管时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方法 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病人30例,随机分为3组(n=10):芬太尼组(Ⅰ组)、小剂量瑞芬太尼组(Ⅱ组)和大剂量瑞芬太尼组(Ⅲ组).麻醉诱导:Ⅰ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0 μg/kg,然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10 μg·kg-1·h-1;Ⅱ组和Ⅲ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μg/kg,然后分别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5、1.0 μg·kg-1·min-1.3组静脉注射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后3min开始TCI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1.0 μg/ml,逐渐递增至2.0 μg/ml.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后气管插管.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诱导期间血压最低值时(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2 min(T4)及插管后5 min(T5)时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及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并于上述时点测定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记录诱导期间低血压及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间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及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各组T1,2时HR和MAP均降低,Ⅱ组T3时HR和MAP升高,Ⅲ组T4时MAP降低,Ⅰ组和Ⅱ组T2-4时S(v)O2升高(P<0.05);3组间各时点CVP、PCWP、CI、LVSWI和S(v)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0 μg/ml)时,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负荷剂量后,持续静脉输注0.5 μg·kg-1·min-1麻醉诱导时血压和HR下降适度,可较好地抑制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气管插管时血液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3.
顾尔伟  张野 《安徽医学》1998,19(5):25-26
<正>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可以发生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uthyroid ill syndrome EIS),表现为血浆T_3、T_4降低,促甲状腺素(TSH)不升高,研究认为EIS与麻醉、手术及非生理性CPB引起的机体高应激状态有关.中枢性_(a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可乐定,能显著抑制CPB期间应激激素的分泌但能否改善甲状腺功能,本文对此进行观察.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20例先心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年龄6~30岁,男12例,女18例,择期在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前无垂体、甲状腺功能异常及其它内分泌疾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可乐定组,术前90min口服可乐定5ug·kg~(-1).两组术前用药、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及辅助用药均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在体外循环麻醉中对术前和术中的酸碱度的影响.方法 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组、咪唑安定组),监测手术前、主动脉阻断10 min和复温至31℃时血气指标等的动态变化.结果与手术前比,主动脉阻断10 min和复温后,血液pH、PaCO2、HCO3-、BEB两组均有明显变化(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在体外循环麻醉中其对酸碱度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心肌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肌酶的动态变化。方法:2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分别于术前、再灌注30min、60min、6h和术后24h测定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羟基丁酸脱氢酶(BHDH)水平。结果:再灌注后各期CK、CK-MB、AST、LDH、BHOH活力均逐渐升高;且再灌注酶(LDH)、羟基丁酸脱氢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Supreme喉罩在合并心肺疾病老年患者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年龄75~92岁,ASAⅡ或Ⅲ级,均合并心血管和/或呼吸系统疾病,随机均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导管组(T组)。术中采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入室后(基础值,T0)、插管(喉罩)即刻(T1)、插管(喉罩)后1min(T2)、3min(T3)、5min(T4)、拔管(喉罩)即刻(T5)、拔管(喉罩)后1min(T6)、3min(T7)、5min(T8)时的MAP、HR和BIS。记录丙泊酚、舒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和手术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于术前、手术开始后1h、术后24、48h采集患者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术后咽痛、声嘶、低/高血压、心律失常、哮喘、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2、T3时T组MA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T1时和L组(P<0.05),T6、T7时T组MA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T5时L组(P<0.05)。L组丙泊酚、舒芬太尼、维库溴铵使用量明显少于T组(P<0.05);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T组(P<0.05);T组术后24h的pH值、PaO2明显低于、PaCO2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48h的pH值、PaO2明显低于、PaCO2明显高于术前和L组(P<0.05)。L组术后咽痛、呼吸衰竭例数明显少于T组(P<0.05)。结论 Su-preme喉罩应用于合并心肺疾病老年患者直肠癌根治术全身麻醉效果比气管插管更好,保持循环、呼吸平稳所需麻醉性镇静、镇痛、肌松药较少,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麻醉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可高达30%.虽然国际上已公布了防治PONV共识和指南,但尚存在缺陷的PONV预测模型和复杂的防治策略成为临床防治PONV最大的障碍. 目的 探究在临床工作中防治PONV的主要障碍,为临床防治PONV工作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内容 尚存在缺陷的PONV预测模型和复杂的防治策略是临床防治PONV最大的障碍,多模式防治PONV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预防PONV发生的方法. 趋向 多模式防治PONV更容易被临床麻醉医生接受和应用,新型的抗PONV药物和传统经典的抗呕吐药物为临床多模式防治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8.
背景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作为输血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备受输血医学、血液病学与重症医学界关注.因起病急、病情重、目前仍缺乏特效的治疗靶点,已成为输血相关病死率升高的头号致病因素;不幸的是,围术期临床工作人员却少有认识. 目的 提高对TRALI的重视,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降低TRALI发生率及死亡率. 内容 参考近期较新文献,就TRALI的定义、发病机制、预防举措等进行综述. 趋向 研究TRALI的确切发病机理,并创新有效防治手段对于治疗TRALI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背景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使用脑电图数据监测麻醉过程中的镇静深度,其与患者术后转归的联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的 对BIS监测与术后转归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内容 探究BIS监测与患者术后死亡率、术中知晓、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及术后谵妄之间的关联性.趋向 BIS监测可能用于预测患者术后转归,为改善手术患者预后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IS监测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丙泊酚维持浓度与意识消失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择期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39~64岁,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阶梯血浆靶控输注,初始血浆浓度(Cp)设定为1.0μg/ml,当预测效应室浓度(Ce)达0.5μg/ml时,每隔1分钟以0.3μg/ml递增Cp,患者意识消失(LOC)时静注舒芬太尼0.8~1.0μg/kg、罗库溴铵0.6~0.9mg/kg,当BIS达50时将Cp调至Ce水平,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所有患者均在中低温心肺转流(CPB)下进行手术。记录患者入室后安静状态(基础值)(T_0)、LOC时(T_1)、BIS值达到50时(T_2)、切皮时(T_3)、劈胸骨时(T_4)、CPB开始时(T_5)、复温时(T_6)、CPB结束时(T_7)、关胸时(T_8)、术毕(T_9)时的MAP、HR、CVP、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全身血管阻力(SVR)、BIS、丙泊酚Cp和Ce值。分析LOC时丙泊酚Ce值与围术期各变量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中,患者LOC时丙泊酚Ce值与基础值CO、SV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P0.05);T_2~T_9时丙泊酚Ce值与LOC时Ce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中,T_2~T_9时丙泊酚Ce值与LOC时Ce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在瓣膜置换术患者中,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浓度与LOC时浓度具有明显相关性,LOC时的丙泊酚Ce值可为维持浓度的调整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