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因脊髓性颈椎病伴椎管狭窄症并接受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前路组,n=53)或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路组,n=47)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C_(2~7) Cobb角、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T_1倾斜角(T_1-slope)的变化,分析不同术式术后患者矢状位平衡的变化。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25.5±3.2)个月。2组患者术前JOA评分、C_(2~7) Cobb角、SVA、T_1-slop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C_(2~7) Cobb角、S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中,术前高T_1-slope患者与低T_1-slope患者术后颈椎后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中,高T_1-slope患者颈椎后凸发生率显著高于低T_1-slop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对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影响优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当术前患者T1-slope较高时,为减少术后矢状位平衡失代偿,可尽量选择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2.
1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不断加大的工作强度,以颈肩痛、腰腿痛、四肢麻木无力为主要症状的颈/腰椎疾病正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部分严重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脊柱融合术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而脊柱椎间融合器又对融合手术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对近年来脊柱融合器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外科的常见伤病之一,多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工业及建筑业事故及运动损伤造成。急性SCI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据报道,SCI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在67%左右,以呼吸功能障碍、肺炎等最为常见[2]。以往认为急性SCI患者容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脊柱感染在我国并不少见,因其临床症状大多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不具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绝大多数脊柱感染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的基础是获得明确的病原学依据。脊柱感染病灶常位于椎前,位置结构较为复杂,又常邻近重要血管和脏器,病灶组织标本难以获得[1-2]。且传统实验室检验手段较为单一、敏感程度不高,获得病原学诊断仍然存在困难[3-4]。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或颈椎间盘突出合并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其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并经手术治疗患者,选取其中35例3个节段及以上OPLL或者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根据术前MRI及CT影像学特点将患者分为OPLL组(A组18例)与颈椎间盘突出组(B组17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方式均为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mJOA评分及ASIA分级,计算并比较mJOA评分改善率和ASIA分级改善值。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95±12min,B组为95±15min(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450±55ml,B组为440±60ml(P>0.05);A组住院时间为10.5±1.3d,B组为10.2±1.4d(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A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mJOA评分分别为5.2±5.6分、7.1±4.3分、8.6±3.7分、12.9±3.8分,B组分别为4.8±3.8分、6.7±4.1分、7.0±3.8分、9.3±3.6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m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16.2%和14.1%,ASIA分级改善值分别为1.2分和1.0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m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26.5%和16.5%,ASIA分级改善值分别为2.3分和1.5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m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2.3%和33.6%,ASIA分级改善值分别为2.6分、1.8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能够获得满意疗效,其中合并OPLL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程度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优于合并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该差异可能与脊髓致压物的性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接受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对照组(34例,进行单一臂丛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不良反应.结果:麻醉效果评级方面,观察组评级为I级患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II级、IV级患者的比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围麻醉期内,观察组、对照组麻醉不良反应率分别为8.8%和11.8%,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更加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颈脊髓损伤后黄芪多糖与CD44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成年Wistar大鼠80只,体重240~250 g,雌雄不限.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黄芪多糖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20只.各组按取材时间不同又分为造模后24h、3d、1周、2周共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采用颈7段脊髓改良Allen's打击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力度为10×2.5g·cm;假手术组仅暴露颈7段脊髓.[结果]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测量各时间点每组大鼠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CD44含量.结果显示黄芪多糖对脊髓损伤大鼠CD44含量变化有影响.伤后3d黄芪多糖组血清及肺泡灌洗液CD44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黄芪多糖可以减轻大鼠急性颈脊髓损伤后血清CD44下降幅度并提高伤后3d肺泡灌洗液CD44含量.这一结果可能对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后肺水肿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大鼠急性颈脊髓损伤后肺水肿的影响. 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200只,体重240~ 250 g,雌雄不限.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黄芪多糖组、低浓度黄芪多糖组、等渗盐水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40只.采用C7段颈脊髓改良Allen打击法制作大鼠颈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力度为10 ×2.5 g·cm;假手术组仅暴露C7段颈脊髓.各组按取材时间不同又分为造模后24h、3d、1周、2周共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0只大鼠.在不同时相点处死大鼠,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测量各时相点每组大鼠肺湿重与干重(W/D)比值及血清和肺泡灌洗液蛋白浓度,计算肺W/D及肺通透性指数(LPI). 结果 同一时相点低浓度黄芪多糖组和黄芪多糖组肺W/D比值及LPI均较空白对照组及等渗盐水组低,黄芪多糖组伤后3d时最低(P<0.05). 结论 大鼠急性颈脊髓损伤可造成肺组织水肿,伤后早期使用黄芪多糖可有效减轻颈脊髓损伤后肺水肿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的解剖学可行性。方法 :选取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30具,解剖分离颈部双侧膈神经及副神经共60侧,测量副神经主干终点(设定为副神经进入斜方肌处)及膈神经起始点的宽度及厚度、副神经出胸锁乳突肌外侧缘点至膈神经主干起始点及终点的距离、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斜方肌内侧缘之间的副神经长度,寻找副神经沿胸锁乳突肌外侧缘斜出的位置、副神经起始点与甲状软骨的位置关系及副神经入斜方肌内侧缘的位置与锁骨中线的关系。选取5具尸体(10侧)的副神经主干终点及膈神经起始点标本,进行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运动神经纤维含量。结果:副神经进入胸锁乳突肌后,5侧穿过胸锁乳突肌下行,55侧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继续向下外穿行,其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距胸锁乳突肌锁骨止点85.2±5.9mm处浅出;在肩胛提肌表面,副神经越过颈后三角行至斜方肌前缘于锁骨中线内侧13.2±1.9mm处进入斜方肌,于斜方肌深面分为2~5支支配斜方肌。副神经主干终点的宽度为1.61±0.39mm,厚度为0.61±0.23mm,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斜方肌内侧缘之间的副神经长度为59.2±12.2mm。16侧膈神经起始点位于甲状软骨的中点水平,32侧位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6侧位于甲状软骨下缘水平,6侧位于甲状软骨上1/3水平。膈神经起始点处的宽度为1.43±0.27mm,厚度为0.60±0.26mm,副神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点至膈神经起始点的距离为26.9±6.0mm,至膈神经终点的距离为76.7±8.2mm。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斜方肌内侧缘间的副神经长度大于副神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至膈神经起始点的距离(P=0.000)。膈神经起始点的运动神经纤维含量为836±311条,副神经主干终点的运动神经纤维含量为1290±371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斜方肌内侧缘之间的副神经长度明显大于副神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点至膈神经起始点的距离,从解剖学的角度证明了在不损伤胸锁乳突肌的情况下副神经可与膈神经起始点无张力直接吻合。  相似文献   
10.
高迁移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广泛存在于细胞核内的DNA结合蛋白,其功能是稳定核仁的结构和调节基因的表达。在病理条件下,HMGB-1可由多种机制主动或被动地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外的HMGB-1作为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近年来,HMGB-1在创伤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关注,并有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HMGB-1是颅脑创伤、急性脊髓损伤、烧伤、失血性休克、肺挫伤及骨折后二次损伤的重要介导因子。因而抑制创伤后HMGB-1的释放将有望成为未来创伤治疗的新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