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氯胺酮预处理对谷氨酸诱发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S组);对照组(C组),采用0.75 mg/kg谷氨酸静脉注射诱发肺损伤;氯胺酮低、中、高剂量组(K5、K10、K50组),分别以氯胺酮5 mg/kg、10 mg/kg、50 mg/kg腹腔内注射预处理20 min后再静脉注射0.75 mg/kg谷氨酸。测定各组肺组织湿/干质量比值(W/D比值);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含量;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P65)含量;比较各组肺组织HE染色后病理评分。结果:(1)W/D比值:S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K5和C组间无显著差异,K10和K50组较K5和C组显著降低(P<0.05),K50组较K10组显著降低(P<0.05);(2)肺组织中TNF-αmRNA含量:S组(0.87±0.85)显著低于C组(2.49±0.39)和K5组(1.96±0.66)(P<0.05)。K10组(1.59±0.57)和K50组(1.04±0.39)显著低于K5组和C组(P<0.05),K50组显著低于K10组(P<0.05)。NF-κb/P65含量:S组(0.11±0.15)pg/mL显著低于C组(0.87±0.15)pg/mL、K5组(0.64±0.25)mg/mL和K10组(0.39±0.14)pg/mL(P<0.05)。K5、K10、K50组显著低于C组(P<0.05)。K10组和K50组(0.26±0.10)pg/mL显著低于K5组(P<0.05);(3)病理评分:S组显著低于各组。K5组和C组间无显著差异,K10组和K50组显著低于K5和C组(P<0.05),K50组显著低于K10组(P<0.05)。TNF-αmRNA与NF-κb/P65呈正相关(r=0.64,P<0.05)。结论:氯胺酮预处理对大鼠谷氨酸诱发的肺损伤有保护作用,且其作用与剂量相关,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肺组织TNF-αmRNA表达和抑制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使用累计和分析方法(CUSUM)探讨超声用于传统穿刺经验丰富的麻醉科医师在外周静脉穿刺中学习曲线的变化。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3岁,根据CHD类型分为两组:紫绀组和非紫绀组,每组30例。由一位穿刺经验丰富的麻醉科医师通过超声引导行大隐静脉穿刺。主要指标为大隐静脉首次穿刺成功率。CUSUM设定接受及无法接受的失败率分别为20%及40%。次要指标为首次穿刺时间及首次穿刺调整方向次数。记录大隐静脉直径、大隐静脉深度以及首次穿刺成功患儿累计比例。采用Kaplan-Meier检验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间。结果紫绀组与非紫绀组大隐静脉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19例(63%)及24例(8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紫绀组在30次穿刺后CUSUM值在决定线之间,无法判断操作者穿刺技术掌握。非紫绀组在28次穿刺后CUSUM值穿过可接受的失败率边界,提示操作者能掌握穿刺技术。紫绀组及非紫绀组首次穿刺时间分别为(61.2±24.8)s和(65.6±26.5)s,首次穿刺调整方向次数分别为3(2~6)次和3(2~6)次,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紫绀组大隐静脉直径明显短于非紫绀组(P<0.05),大隐静脉深度明显深于非紫绀组(P<0.05)。两组首次穿刺成功患儿累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USUM法对于评估超声辅助技术外周静脉穿刺能力的掌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超声辅助技术对于非紫绀型心脏病患儿的外周穿刺具有学习曲线周期较短,较易掌握的特点,而紫绀型心脏病患儿的穿刺则需要更长的学习周期。  相似文献   
3.
背景 越来越多的动物研究显示全身麻醉药能够导致发育神经元的凋亡,流行病学研究亦表明,患儿在3岁前接受长时间或/和多次全身麻醉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明显增加;然而,全身麻醉药导致发育神经元毒性的机制尚未阐明,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目的 通过综述全身麻醉药导致发育神经元毒性的可能机制,探讨可能的防治措施.内容全身麻醉药通过不同的分子途经调控发育神经元并能够启动或加速神经元的凋亡.首先,由于发育神经元内Cl-的浓度较高,全身麻醉药激活γ-氨基丁酸A(γ-aminobutyric acid A,GABAA)受体后可促进Cl-由胞内流向胞外,进而导致神经元兴奋性中毒.其次,氯胺酮上调能够渗透钙离子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nate,NMDA)受体可能会导致钙超载.第三,全身麻醉药抑制前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向成熟BDNF(mBDNF)的转化,进而通过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通路诱导神经元凋亡.第四,一些全身麻醉药也能够造成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积聚,在钙超载和ROS的共同作用下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全身麻醉药物引起神经网络活动的紊乱也可以导致神经元凋亡和认知功能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靶向相关的离子通道、控制钙超载、减少ROS产物以及减轻神经元凋亡可有效保护全身麻醉药物导致的神经元变性.趋向 全身麻醉药可通过不同的分子途经导致发育神经元凋亡,将这些分子或分子途经作为潜在的靶标可以对全身麻醉药诱发的功能障碍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与传统镇静药物比较,评估1岁以内(1个月~1岁)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放射学检查时,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作为首剂口服水合氯醛镇静失败后补救用药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根据意向性治疗原则,前瞻性、随机、单盲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分析2016年3月29日~6月2日于我院行心血管放射学检查且需镇静的患儿225例,采用随机均衡分组法分为3组(每组75例):A组(5 mg/kg苯巴比妥肌内注射)、B组(25 mg/kg水合氯醛口服)、C组(1 μg/kg Dex滴鼻).比较首剂口服水合氯醛失败后3组补救镇静的成功率及副作用发生情况,同时分析家属满意度,比较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及总镇静时间,评估给药前(T0)、给药后5 min(T1)、给药后10 min(T2)、给药后20 min(T3)、起效时(T4)、检查结束时(T5)、苏醒时(T6)患儿SpO2及HR的变化. 结果 A组、B组及C组放射学检查补救镇痛成功率分别为75.8%、83.3%、90.7%,C组与A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研究后发现,C组右向左分流型CHD患儿放射学检查成功率较A组高(P<0.05).C组起效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苏醒时间及总镇静时间与A组及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及C组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3.2%、7.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HR及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μg/kg Dex滴鼻可以有效用于CHD患儿放射学检查补救镇静,具有起效快,效果持久的特点,其对右向左分流的紫绀型CHD患儿镇静效果较苯巴比妥更好,且不增加CHD患儿副作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异丙酚、咪达唑仑复合对交感神经元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丙酚与咪达唑仑联合应用可达到增加麻醉效能 ,减轻循环抑制的目的[1 ] 。既往的研究表明 ,交感神经节钠通道可能参与介导异丙酚的循环抑制作用[2 ] 。本文旨在研究异丙酚、咪达唑仑对交感神经节细胞钠通道电流的联合作用 ,探讨复合诱导循环稳定的可能机制。材料与方法大鼠颈上交感神经节细胞急性分离的方法及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同前[2 ] 。在Vh - 80mV、Vt 0mV条件下 ,记录不同浓度的异丙酚、咪达唑仑及其复合在给药前、给药 30s后的钠通道电流。药物相互作用分析 :首先应用公式y =A1 (A2 -A1) [1 10 ^(logX0 -X) x…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肺超声剪切波弹性(lung shear wave elasticity,LUSWE)成像技术用于评估小儿术前肺组织弹性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外科手术的患儿32例,年龄4个月~11岁,ASA分级Ⅰ~Ⅲ级,性别不限。按病种将患儿分为先天性心脏病组(先心病组)和非先天性心脏病组(非先心病组)。入选患儿机械通气5 min后,行肺部超声扫描并测量胸膜线下方各区域肺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结果先心病组患儿右上前区(superoanterior area,SA)和上肺SWV大于非先心病组患儿(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非先心病组患儿下肺SWV大于上肺,左下肺SWV大于左上肺(P<0.05);先心病组患儿各区域肺S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USWE能够快速、实时和灵敏地测量各区域肺组织弹性。  相似文献   
8.
<正>患儿,女,6岁,体重24kg,因"活动后气促5年余"入院,经检查后诊断为"动脉迂曲综合征,室间隔缺损",拟行"主动脉弓修复,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既往左上肢肌力轻度降低,肌力分级为4级;发音轻度含混;无紫绀,无长脸、长人中、脊柱侧弯和皮肤弹性高等。查体:意识清楚,发育良好,体温37.2℃,RR 24次/分,右上肢血压125/65 mm Hg,左  相似文献   
9.
背景 患儿和家长由于缺乏麻醉和手术的相关知识,往往会在术前产生焦虑和不安.已证明术前焦虑与术后疼痛、恶心呕吐等相关,并成为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 目的 麻醉医师在关爱患儿的同时还应重视其围手术期心理保护.内容 阐述术前焦虑的相关概念、影响因素和危害,介绍应对患儿和家长术前焦虑的处理方法. 趋向 理解小儿围手术期心理学问题,完善情感应激处理方案,将会对患儿和家长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异丙酚、咪达唑仑对交感神经节细胞钠通道电流的联合作用 ,探讨两者复合诱导时循环稳定的可能机制。方法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SD大鼠 (7~ 10d)颈上交感神经节细胞钠通道电流 ;等辐射线图法分析异丙酚、咪达唑仑复合对交感神经节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 :在钳制电压 (Vh) 80mV、刺激电压 (Vt) 0mV条件下 ,临床相关浓度的异丙酚、咪达唑仑分别使钠通道电流峰值降低 2 7.6 6 % (P <0 .0 1)和 19.98% (P <0 .0 5 ) ,随浓度增加 ,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5 0 %的钠通道电流受抑制时的浓度 (IC50 )分别为 33.12 μmol·L- 1和18.35 μmol·L- 1。 1/4、3/4IC50 的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合用时的IC50 数值点落在理论上的相加等效线的95 %可信区间内 ;1/2IC50 的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合用时的IC50 数值点落在理论上的相加等效线的 95 %可信区间的左下方。结论 :临床相关浓度的异丙酚、咪达唑仑对交感神经节细胞钠通道电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且呈浓度依赖性 ;除等效剂量合用呈协同抑制作用外 ,两者复合主要呈相加抑制交感神经节细胞钠通道流 ;复合诱导时循环稳定可能与两者催眠作用明显协同导致诱导剂量的降低 ,从而减弱对交感神经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