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 评价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K-Rod动态固定对邻近节段保护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9月采用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 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1例患者.A组(K-Rod组)24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存在退变,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B组(单节段融合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行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2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椎间隙高度、腰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头侧邻近第一节段活动度(ROM1)、头侧邻近第二节段或尾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ROM2)、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结果随访 24~37个月.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显著改善,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腰椎总ROM术前及末次随访之间均无差异.A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2组ROM1及ROM2术前术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出现11(11/138,8%)枚螺钉松动;B组无螺钉松动.结论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增加的动态固定保护了术前已存在退变的节段,避免了多节段融合,降低了单节段融合邻椎病的风险,因此适应证选择合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89年2月~2002年6月,采用钢板内固定、髓骨针内固定、跟骨牵引三类方法治疗胫骨干各类骨折212例,现就此三类方法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LH)与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维普、万方、中国知网等电子数据库检索腹腔镜肝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的相关文献。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1年6月7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由2位作者分别进行数据提取,并使用Re...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9年2月~2002年6月,采用钢板内固定、髓骨针内固定、跟骨牵引三类方法治疗胫骨干各类骨折212例,现就此三类方法应用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12例胫骨骨折病例中,男142例,女70例。年龄12~79岁,平均37.4岁。车祸伤119例,重物砸伤42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评价单节段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邻近节段保护)与单节段椎间融合两种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对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采用Isobar动态固定进行邻近节段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 1年1月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57例患者资料.邻近节段保护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退变较重,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单节段融合组30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较轻,行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两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总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发生率.结果 随访时间12~4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椎总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两组术后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均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退变均未见进展,邻近节段保护组7例、单节段融合组5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邻近节段保护组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各1例.结论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该技术存在动态固定失效的风险,其发生可能与操作技术及适应证选择有关,故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以术前邻近节段存在明显退变或不稳且无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髓核摘除联合K-Rod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对39例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髓核摘除联合K-Rod动态固定(A组,19例)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B组,20例)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进行比较评价,并动态观察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A组随访时间18~32个月,平均22个月;B组随访时间18~37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两组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改善。A组末次随访时VAS为1.16±0.50,ODI为(3.72±3.63)%,较术前VAS5.52±1.58及ODI(50.83±20.28)%有明显降低(P<0.001);B组末次随访时VAS为2.13±0.69,ODI为(18.61±4.07)%,较术前VAS6.50±1.21及ODI(60.56±9.92)%有明显降低(P<0.001)。A组术后手术节段ROM减小,但末次随访时已恢复至术前近60%,B组术后手术节段将为0°。两组相邻节段及腰椎总活动度维持在术前水平。A组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约10%,但术后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两组相邻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见内固定松动、物断裂等情况。结论与融合相比,K-Rod系统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对相邻节段退变无明显影响,短期临床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王浩明  李磊 《河北医药》2015,(7):1034-1036
目的:对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C-BPPV)的最佳诊治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验证组13例、手法组12例、对照组12例,对其分别采用SRM-IV AC-BPPV诊疗系统、Semont手法、口服甲磺酸培他司汀片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SRM-IV诱试验检测。统计分析各组AC-BPPV患者的基本情况、SRM-IV诱发试验结果以及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治疗7 d、30 d后的效果。结果各组眼震检出率、眼震潜伏期、眼震持续时间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i.05)。验证组经治疗7d后、30d后痊愈率显著高于手法组与对照组。其无效率及复发率则明显低于手法组与对照组。结论 SRM-IV BPPV诊疗系统显著提高了SRM-IV BPPV的确诊率及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单、安全、低复发率等优点,为临床上治疗SRM-IV BPPV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甲状舌管囊肿及瘘临床治疗过程中手术治疗效果的及其优势。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甲状舌管囊肿及瘘的患者中符合研究需求者68例,均行甲状舌管囊肿及瘘手术切除术,分析手术过程及预后效果。结果患者行切除术后基本状况稳定,术后送组织病理活检均确诊为甲状舌管囊肿及瘘;患者术后创口愈合方式为一期愈合,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进行复发情况的跟踪随访,最后发现1例复发病例,综合复发率为1.47%,总体疗效好。结论对于甲状舌管囊肿及瘘患者,使用手术治疗疗法可有效改善症状和体征、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功能,副作用轻微,预后情况好,而术后存在复发原因为手术过程不彻底、存在微小病灶未被切除,故应选择适宜手术时间及手术方式,做到囊肿及瘘的彻底切除,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术后随访评价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联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早期疗效,分析置换节段与融合节段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ACDR联合ACDF病例(杂交手术组)和15例多节段ACDF病例(融合手术组)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椎间隙高度、颈椎总活动度和节段活动度占颈椎总活动度的百分比值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杂交手术组15例患者平均随访21.1个月,融合手术组15例患者平均随访25.1个月.2组病例术后各随访点VAS评分、NDI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末次随访时杂交手术组置换节段活动度占颈椎总活动度的百分比值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P<0.05),上下位邻近节段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手术组上下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大(P<0.01).术后随访时间内未观察到装置松动、移位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ACDR联合ACD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具有良好早期临床疗效,在维持颈椎运动功能的同时减少邻近节段运动负荷,是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髓核摘除辅以Isobar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行髓核摘除辅以Isobar动态固定治疗并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资料的患者2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临床疗效.腰椎正侧过伸过屈位片测量动态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rtebral space ratio,IVS)、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腰椎总活动度(L1~L5)的变化,采用Woodend分级评价椎间盘髓核有无信号改变.随访时间(28.45±3.59)个月.结果 术后24个月VAS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动态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均较术前降低(P<0.05).屈伸活动度:动态固定节段由(5.62±4.30)°降至(3.53±1.52)°(P<0.01),邻近节段和腰椎总活动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动态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髓核信号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髓核摘除辅以Isobar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能维持固定节段术后椎间隙高度并保留一定的运动度,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