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体位呼吸力学的监测指标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的意义。方法:38例开胸手术的患者常规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除常规监测外,在平卧位、侧卧位监测气道峰压(Peak)、胸肺顺应性(CT),并分别记录用纤维支气管镜调整导管位置前、后的双肺通气和单肺通气时的Peak、CT和血氧饱和度。结果:双腔气管导管位置正常时,平卧位单肺通气比双肺通气Peak升高,CT降低(P<0.05);双肺通气时,侧卧位与平卧位相比Peak升高,CT降低(P<0.05);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异常时,无论双肺通气还是单肺通气,Peak升高,CT降低。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准确地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Peak监测能早期预警双腔气管导管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的麻醉前预保温作用。方法:80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穴位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入麻醉准备间后,穴位组选取大椎和命门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30 min后停止刺激,转入术间开始麻醉;对照组只贴电极,不刺激。两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用双频谱指数控制麻醉深度。观察并记录入麻醉准备间前后、入手术间以及术中各时点的体温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血压、心率、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尿量、输液量、苏醒时间、苏醒期寒战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血压、心率、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尿量、总输液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准备间和入手术间时,穴位组患者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穴位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5)。穴位组患者苏醒期寒战发生率(3/40,7. 5%)较对照组(7/40,17. 5%)明显降低(P<0. 05)。结论:术前经皮电刺激大椎和命门有麻醉前预保温作用,可延缓术中体温下降的速度,能缩短苏醒时间,降低苏醒期寒战的发生率,但不能降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七氟醚在老年患者麻醉诱导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ASAI-Ⅱ级择期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全静脉麻醉诱导;B组吸入6%七氟醚,氧气流量2L/min。分别观察相应指标。结果 两组老年患者意识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有显著差异,B组短于A组。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期SpO2均在95%以上。插管后两组血压、脉搏均上升,上升幅度相近。结论 七氟醚用于老年患者麻醉诱导迅速、平稳,对心血管影响小,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对异氟醚最低肺泡清醒浓度(MAC—awake)的影响。方法200例腹部外科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单纯吸入全麻组,100例)和EI组(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组,100例)。EI组先给予硬膜外麻醉。两组均选择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进行气管内插管,术中均用异氟醚、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均用Evans麻醉深度评分法维持术中麻醉深度在2~4分之间。记录异氟醚MAC-awake值;苏醒时间;潮气量(Tv)、呼吸频率(RR)、血压(BP)、心率(H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动脉血氧分压(PO2)、肌松及有无躁动情况。结果EI组异氟醚/VIAC—awake值明显低于Ⅰ组,苏醒时间却更长(P〈0.05);TV、RR、PCO,、肌松(TOF值:T4/T1〉7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P、HR较Ⅰ组平稳(P〈0.05);躁动例数(2例)明显少于I组(29例)。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麻醉能降低异氟醚最低肺泡清醒浓度;维持循环系统稳定;减少术后躁动。  相似文献   
5.
等效剂量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照等效剂量芬太尼,观察舒芬太尼在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全凭静脉麻醉时的优缺点。方法72例垂体腺瘤病人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36例)和舒芬太尼组(S组,36例)。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7μg/kg(F组)、舒芬太尼1μg/kg(S组)、咪唑安定0.1 mg/kg、维库溴铵0.1 mg/kg。常规监测。观察BP、HR、中心静脉压(CVP)、持续心排量(CCO)、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外周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肺毛细血管嵌入压(PCWP)、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ex)。分别记录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5 min(T3)、凿蝶骨时(T4)、拔管前(T5)、拔管后5 min(T6)时各项指标、麻醉起效、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起效时间S组小于F组(P<0.05);S组T4、T5时SBP、HR波动差异无显著意义,而F组在T4、T5、T6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S组CCO、CI、SVI波动差异无显著意义;AEPex在T4、T5、T6时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舒芬太尼较芬太尼起效快,作用强效,与芬太尼相比,镇痛效应强度大于7∶1,心肌抑制作用轻,拔管后平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O2气腹在腹腔镜手术中对术野回收自体血携氧功能和电解质的影响,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为日后腹腔镜手术中自体血回收、回输提供参考性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择期行CO2气腹手术(CP组,腹腔镜肝血管瘤手术)和非CO2气腹手术(NCP组,脊柱手术)的患者各2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27~79岁,BMI 21.64~24.46 kg/m2,ASAⅠ或Ⅱ级。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术中监测HR、NBP、IBP、Sp O2、ECG、PETCO2、CVP、BIS和T,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术野血回收、回输。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储血器过滤前1 min(过滤前1 min)、储血器过滤后1 min(过滤后1 min)、回输洗涤血前10 min(回输前10 min)和回输洗涤血后10 min(回输后10 min)各血样的p H、PCO2、PO2、SO2、Hct、Hb、Lac和Na+、K+、Ca2+、Cl-、Mg2+等电解质浓度,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血液离体时间、出血总量、回收和回输血液总量。结果与过滤前1 min和过滤后1 min比较,CP组回输前10 min和回输后10 min p H、PO2、SO2明显升高(P0.05);NCP组回输前10 min和回输后10 min p H明显降低(P0.05),PCO2和PO2明显升高(P0.05)。与NCP组比较,CP组过滤前1 min和过滤后1 min p H、PO2和SO2明显降低,PCO2明显升高(P0.05);与过滤后1 min比较,CP组过滤前1 min、回输前10 min和回输后10 min Na+和Cl-浓度明显降低,K+、Ca2+和Mg2+浓度明显升高(P0.05);NCP组回输前10 min和回输后10 min Na+和Cl-浓度明显降低,K+、Ca2+和Mg2+浓度明显升高(P0.05)。各时点两组电解质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2气腹手术回收自体血过酸,携氧较低,回输后改变患者酸碱平衡,增加酸中毒风险,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体位呼吸力学的监测指标队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的意义。方法:18例开胸手术的病人常规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除常规监测外,在平卧位、侧卧位监测气道峰压(peak)、胸肺顺应性(CT),并分别记录用纤维支气管镜调整导管位置前、后的双肺通气(DLV)和健肺通气 (OLV) 时的气道峰压(peak)、胸肺顺应性(CT)和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双腔气管导管位置正常时,平卧位单肺通气比双肺通气peak升高,CT降低(p<0.05),双肺通气时,侧卧位与平卧位相比peak升高,CT降低(p<0.05);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异常时,无论双肺通气还是单肺通气,气道峰压俊升高,胸肺顺应性降低(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准确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Peak监测能早期发现对双腔气管导管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700例患者均为2000年8月~200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男422例,女278例,年龄4个月~89岁。其中脓疱疮206例,毛囊炎82例,皮炎湿疹继发感染70例,足癣继发感染63例,脓疱型痤疮48例,病毒性疱疹继发感染45例,慢性溃疡26例,痒疹继发感染82例,疖26例,其他皮肤病52例。脓疱疮患者中67例治疗前做过细菌培养,57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0例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内脏氧合的影响.方法:30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15例)和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组(G+E组,15例).两组患者麻醉前经鼻放置胃张力计导管,麻醉诱导、维持均按相同公斤体重给药.G+E组先行硬膜外置管,手术开始前10 min硬膜外腔泵注罗哌卡因.常规监测循环、呼吸功能、血气、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gCO2).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2 min(T1)、手术持续60 min(T2)、手术持续120 min(T3)、手术持续180 min(T4)测定并记录各监测指标.结果:两组患者T1时心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E组T1时平均动脉压波动差异组内有显著性(P<0.05);G组的血乳酸及碱剩余(BE)在T4处组间、组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G组的pHi变化分别在T3、T4处组间、组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可降低气管插管反应;对于长时间的麻醉,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可以减轻内脏氧合严重失当问题,相对于血乳酸、碱剩余,pHi是监测内脏氧合问题的敏感、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麻醉科住院医师临床麻醉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麻醉科住院医师在临床麻醉思维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自身缺乏兴趣、理论和实践脱节、与患者沟通能力差、培养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频繁更换培养教师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问题.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麻醉与疼痛医学教研室采取增加住院医师病例讨论发言机会、提高培养教师水平、推行住院医师导师制度和增加住院医师与患者交流机会等方法,提高了麻醉科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麻醉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