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收治的80例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低浓度组(L组)、高浓度组(H组)、低浓度复合右美托咪定组(LD组)和低浓度复合右美托咪定组(HD组)4组,每组20例。收集并比较四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运动及感觉恢复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认知功能,术后肺部感染、尿潴留、肺不张、低氧血症等并发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L组和LD组麻醉持续、运动恢复、感觉运动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H组和LD组,LD组和HD组两组在术后7 d MMSE评分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对于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效果更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中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预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足月剖宫产术,且存在宫缩乏力危险因素的产妇90例,年龄24~40岁,体重55~85 kg,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DB组)、布托啡诺组(B组)和对照组(N组),每组30例。三组产妇在子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时分别静脉给予相应药物,DB组静脉注射布托啡诺20μg/kg,同时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10 min后改右美托咪定0.3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注至术毕;B组静脉注射布托啡诺20μg/kg;N组静脉泵注生理盐水。记录入室静卧10 min(基础值,T0)、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后10 min(T1)、术毕(T2)的MAP、HR和Sp O2,并在T1时进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后恶心、呕吐、胸闷胸痛、高血压、心动过速、寒战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泌乳始动时间。记录术后1、3、5 d子宫底高度。记录术后72 h内缩宫素使用量。结果与N组比较,T1时DB组、B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与B组比较,T1时DB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DB组、B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N组(P0.05),DB组明显高于B组(P0.05)。DB组和B组恶心、呕吐、胸闷胸痛、高血压、心动过速和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N组(P0.05),DB组明显低于B组(P0.05)。三组术后泌乳始动时间、术后1、3、5 d子宫底高度、术后72 h内缩宫素使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能有效减少剖宫产术中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所致的不良反应,使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且有一定的镇静作用,效果优于单独应用布托啡诺,同时不影响泌乳和产褥早期子宫复旧,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选择行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18~60岁,BMI 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复方倍他米松复合罗哌卡因组(B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30例。两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B组注射药物为加入复方倍他米松0.5 ml的0.4%罗哌卡因25 ml,R组注射药物为0.4%罗哌卡因25 ml。两组均采用标准化的支气管插管静脉全麻方案,术后行PCA。记录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PCA首次按压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术后2、4、8、12、24、48 h 静息和活动时(咳嗽)VAS疼痛评分,术后48 h PCA总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补救镇痛例数,术后48 h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穿刺部位感染、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R组比较,B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镇痛持续时间、PC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R组比较,B组术后8、12和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 PCA总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舒芬太尼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48 h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穿刺部位感染、尿潴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单纯罗哌卡因比较,复方倍他米松作为罗哌卡因佐剂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围术期镇痛,能增强阻滞及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阻滞组(B组)和硬膜外组(E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静脉全身麻醉,在麻醉诱导实施前B组行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组行硬膜外穿刺置管。B组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E组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记录术后2、4、8、12、24、48 h的静息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氟比洛芬酯补救性镇痛例数、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眩晕、呼吸抑制、尿潴留等。 结果 2组术后静息疼痛VAS评分随术后时间越来越高(P<0.05),组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补救性镇痛例数为1例(3.3%),E组2例(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B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E组(P<0.05),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E组(P<0.05);术后48 h内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 结论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镇痛均能为胃癌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者不良反应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连续硬膜外穿刺麻醉在瘢痕子宫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4~9月收治的40例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19例采用传统盲探硬膜外穿刺麻醉,实验组21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连续硬膜外穿刺麻醉,对两组患者麻醉前的准备时间、穿刺时间及麻醉起效时间、穿刺次数及利多卡因用量,同时对两组不良反应情况、麻醉满意度进行观察。结果超声引导下连续硬膜外麻醉的实验组,麻醉前准备时间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穿刺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利多卡因用量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对照组为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麻醉满意度为90.5%(19/21),对照组为68.4%(13/19),实验组麻醉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瘢痕子宫剖宫产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连续硬膜外穿刺麻醉,穿刺时间短、起效快、穿刺次数少、不良反应少,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SP)阻滞对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美国标准协会(ASA)分级为工~Ⅱ级,男33例,女27例,年龄40~6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各组均在全身麻醉诱导后实行超声引导右侧SP阻滞,其中观察组注射0.3%罗哌卡因溶液25 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5mL,比较两组麻醉镇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切皮后2 min、术毕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8、12h静息及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8、12 h BCS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 h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实施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确切,能显著缓解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采用PCIA。S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T组则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两组均使用0.4%罗哌卡因30ml,阻滞完成后30min使用针刺法测定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4、8、12、24、48h的静息和咳嗽VAS评分;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和哌替啶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S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S组术后12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S组PCI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S组PCIA 48h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气胸、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或胸椎旁阻滞均可为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锯肌平面阻滞较胸椎旁阻滞作用更持久、操作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serratus plane, SP)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行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60例,年龄40~65岁,BMI 20.1~24.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SP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S组)和全身麻醉组(N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S组在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SP阻滞,注射0.3%罗哌卡因25 ml。N组不行SP阻滞。术后两组均行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和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24和48 h NK细胞、NKT细胞、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N组比较,S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术毕、术后24、48 h N组NK细胞、NK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与N组比较,术毕、术后24、48 h S组NK细胞、NK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48 h内均无一例不良反应。结论乳腺癌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能明显缓解术后急性疼痛,减少围术期镇静镇痛药使用并减轻免疫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髂肋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阻滞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需要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胸椎旁阻滞组(T组)和髂肋肌平面阻滞组(I组),每组30例。T组在麻醉诱导前实施胸椎旁阻滞,I组在麻醉诱导前实施髂肋肌平面阻滞,两组患者均使用健侧支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h、8h、12h、24h、48h的静息和运动疼痛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穿刺部位感染、血肿、恶心呕吐、眩晕等。结果:与T组患者比较,I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静息和运动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按压PCA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h均未发生穿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