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二虎  镇万新  高国勇  刘俊良  徐亮  刘洪涛  胡志峰 《骨科》2013,4(3):150-151,156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女性绝经后骨密度逐渐下降,使得绝经后女性成为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保守治疗需要长时间卧床,使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在透视下经皮穿刺向病椎注入骨水泥的椎体成形术是治疗OVC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结合钛笼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Uniplate钛板结合钛笼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及X线检查结果.结果 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植骨融合良好,无钛板、螺钉松动、断裂,无钛笼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按Odom评分标准:优27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32/32).结论 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结合钛笼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33例椎体转移瘤均行PKP治疗。PKP在G臂X光机的监视下完成,行双侧椎弓根穿刺,分别置入球囊扩张椎体后注射骨水泥,对手术前后疼痛程度、活动能力及病椎高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43个椎体行PKP均1次成功,平均每个胸椎注射骨水泥量(3.6±0.8)mL,腰椎(4.8±1.0)mL。术后24 h 87.8%(29/33)的患者可下地独立行走。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及病椎高度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 31例(93.9%)患者背部疼痛部分或完全缓解,2例(6.1%)疼痛改善不明显。术中2例发生椎旁静脉内骨水泥渗漏但无临床症状;1例发生骨水泥椎管内渗漏及时改为开放手术,未发生神经受损症状;术前3例有神经根受损症状者术后缓解不明显。随访6~12个月,5例因肿瘤全身转移死亡,余存活病例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疼痛明显加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KP能迅速缓解椎体转移瘤引起的骨痛,有效增高压缩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增强病椎强度和稳定性,预防病椎进一步压缩骨折,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结合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6例行腰椎融合术治疗患者为观察组,其中腰椎滑脱23例,腰椎管狭窄症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均采用BMP结合椎间融合器自体骨植骨融合及椎弓根系统治疗。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本科室行椎间融合器自体骨植骨融合及椎弓根系统治疗的72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腰椎滑脱28例,腰椎管狭窄症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8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的疗效、腰椎融合率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2~16个月,2组患者均无融合器塌陷、松动、移位,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按Nakai评分标准,术后3、6、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89.3%、91.1%、94.6%,融合率分别为0.0%、71.4%及94.6%;对照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87.5%、88.9%、90.3%,融合率分别为0.0%、37.5%和79.2%;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6~12个月出现断棒3例、断钉1例(5.6%),临近椎体退变滑脱1例通过2次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12~16个月无断钉断棒病例。结论在腰椎融合术中应用BMP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和腰椎融合率,减少断钉、断棒及临近椎体退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术中取活检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经皮椎体穿刺活检是目前常用的活检方法,但受到脊柱解剖、活检组织量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穿刺活检的应用[1]。近几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椎体转移瘤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2、3]。2007年4月~12月我们在应用经皮球囊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17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时术中取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OSTEOPALR V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2年9月—2013年4月该院应用OSTEOPALR V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76例,共124个椎体。胸椎74个,腰椎50个。男性30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68岁(50~86岁)。所有病椎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注射骨水泥。术前均有严重的胸腰背痛,不合并下肢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术前适当冷却骨水泥,术中观察骨水泥调配后凝固时间与调配前骨水泥温度的关系,术后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情况,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并将患者泥漏及其他不良反应与常模进行对比。结果骨水泥凝固时间与调配前骨水泥温度成正相关性(0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病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行PKP治疗的病人1 829例,其中女1 412例,男417例。根据PKP术后是否发生再次骨折,将病人分为再发骨折组(224例)和未再发骨折组(1 605例)。统计病人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术后侧(后)凸畸形的度数、椎体高度恢复率、初始骨折椎体数量、术前保守治疗时间、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骨水泥渗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MI、骨密度、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骨水泥渗漏及术前保守治疗时间均与再骨折的发生有关(P<0.05);病人术后侧(后)凸畸形的度数、初始椎体骨折数量、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率、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与再骨折无明显相关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4.355,95% CI:1.598~17.908,P=0.006)、65岁及以上(OR=6.431,95% CI:1.756~23.233,P=0.003)、BMI≥23 kg/m2OR=3.561,95% CI:0.787~12.065,P=0.037)、骨密度T值<-2.5 SD(OR=10.352,95% CI:2.857~41.761,P<0.001)、术后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OR=6.070,95% CI:1.731~21.165,P=0.003)、骨水泥渗漏(OR=6.150,95% CI:1.671~16.177,P=0.004)为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KP术中应仔细操作,尽量避免骨水泥渗漏;对于女性、高龄、BMI高、骨密度过低的病人行PKP术后应重点关注;术后进行规律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避免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G臂X射线机透视下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诊治四肢骨转移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四肢骨转移癌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7.4岁。临床影像学(X射线、CT或MRI)检查均提示四肢单发可疑骨转移病灶。临床伴有明显的病灶部位骨痛,均行经皮穿刺,先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再注射骨水泥治疗。观察术后疗效、病理学检查阳性率和并发症。结果全部穿刺成功,术后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组织活检16例为癌性浸润,2例为正常骨组织,阳性率为88.9%(16/18)。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随访4.5个月,病灶无扩大,无骨折发生。结论经皮注射骨水泥成形术诊治四肢骨转移癌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9.
球囊扩张椎体后注入丙烯酸树脂骨水泥重建脊柱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丙烯酸树脂骨水泥经皮球囊后凸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瘤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特点。 方法:选择2006-10/2008-01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33例椎体转移瘤患者行球囊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所有病椎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并压缩骨折,经皮球囊后凸椎体成形在C臂X射线机的监视下完成,行双侧椎弓根穿刺,分别置入球囊,扩张椎体后注射丙烯酸树脂骨水泥,胸椎注射骨水泥平均量3.6 mL、腰椎4.8 mL。随访6个月,评估材料与宿主生物相容性、病椎高度的变化及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活动能力。 结果: 33例49个椎体中有43个椎体经皮球囊后凸椎体成形均一次成功。5例因肿瘤全身转移死亡。43个锥体进入结果分析。①病椎高度比较:手术前后椎体前缘[(2.2±0.6)cm,(2.6±0.6) cm]和后缘高度[(2.6±0.6) cm, (2.9±0.7) cm],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椎体高度较术前增高。②术前目测类比评分为(8.1±0.5) 分,术后24 h、1周和6个月分别为(2.1±1.4) 分、(1.3±1.6) 分和(0.9±1.5) 分, 4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前活动能力评分为(3.4±0.5) 分,术后24 h、1周和6个月分别为(1.6±0.8) 分、(1.3±0.6) 分和(1.3±0.6) 分,4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呈线性趋势。③术前3例有神经根受损症状者术后缓解不明显;术中1例发生骨水泥椎管内渗漏及时改为开放手术,未发生神经受损症状;2例发生椎旁静脉内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除死亡者其余椎体未进一步压缩。 结论:丙烯酸树脂骨水泥能有效增高压缩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增强病椎强度和稳定性,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经皮球囊后凸椎体成形微创手术能迅速缓解椎体转移瘤引起的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伤椎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后腰椎骨折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经伤椎固定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6具市售新鲜家猪L1~5脊柱标本。每具标本均设有完整、4钉固定和6钉固定状态。先进行完整状态下的稳定性测试,再采用预损伤结合逐级撞击法制造L3椎体骨折模型,钉棒固定标本后,再次进行稳定性测试。得到脊柱标本在屈伸、侧屈、旋转运动方向加载状态下的运动范围( ROM)。比较3种状态下脊柱标本ROM的差异。结果4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除了在旋转运动方向与完整状态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屈伸和侧屈运动方向均小于完整状态(P<0.05)。在屈伸和旋转运动方向,6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均小于4钉固定状态( P<0.01);然而,在侧屈运动方向,6钉固定状态与4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屈伸和旋转运动方向,经伤椎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相比,具有更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侧屈运动方向,两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