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1.
目的 设计并验证一种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个性化定制手术导板(patient specific instrumentation, PSI)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对患有髋关节疾病且须行THA的病人进行层厚为0.8 mm的三维CT扫描,获取该病人的CT数据。将数据导入三维手术规划软件中进行处理,根据病人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割并重建,获得骨盆及双下肢三维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三维手术规划。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病人个性化定制的手术导板,用于在术中提供相应手术操作的定位导航,使假体安放的实际位置和角度与术前计划一致。结果 导板与髋臼、股骨侧的骨骼标志性结构贴合度为100%,截骨高度与术前计划一致,均为股骨小转子上9 mm,髋臼杯磨锉、压配角度控制在外展40°,前倾20°,与术前计划一致。手术时间缩短至54 min,术中失血量减少至376.9 ml。结论 此个性化定制THA手术导板可精确贴合手术部位骨质,显著提高THA的精准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张卓  孔祥朋  杨敏之  郭人文  宋平  吴东  陈继营  柴伟 《骨科》2020,11(4):269-273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于我科采用MAKO机器人系统辅助植入臼杯行THA手术治疗的79例(100髋)病人的临床资料,纳入机器人辅助组,并选择同一手术医师施行的80例(100髋)徒手THA病人纳入对照组,均采用标准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收集比较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相关信息,如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髋臼杯位置、术后下肢长度差异(limb length discrepancy, LLD)、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hip Harris score, HHS)。结果 病人术后均得到3个月以上随访,两组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或翻修。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时间为(95.92±15.64)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83.12±18.22)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9,P=0.001)。两组的术后HHS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组的前倾角、外展角、LLD和偏心距差异分别为19.05°±5.03°、41.14°±3.66°、(2.87±3.75) mm、(3.34±1.79) mm,对照组分别为16.91°±5.48°、40.35°±6.57°、(4.23±3.12) mm、(3.98±2.04) mm;两组的前倾角和LL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的外展角和偏心距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假体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的比例更高(91% vs. 82%),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8,P=0.063)。结论 机器人辅助THA能够优化髋臼杯假体植入的精确性,不增加手术的并发症,但其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UKA相关文献,从UKA新出现的手术指征、假体类型选择、与其他术式对比以及最新进展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临床研究表明UKA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目前该手术适应证有所扩展,体质量指数>25 kg/m^2、年龄<60岁、髌股关节炎及前交叉韧带功能不良不再属于手术禁忌证。UKA术中假体类型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患者情况。近年,临床逐渐开展的机器人辅助UKA可有效改善手术疗效,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结论随着手术技术、假体材料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UKA临床应用会更广泛,但目前大多为短、中期随访研究,需要进一步观察长期随访结果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张旭  杨敏之  孔祥朋  柴伟 《骨科》2019,10(6):499-503
目的 探讨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应用Legion工具完成Genesis Ⅱ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60例单侧内翻型初次TKA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Legion工具组及Genesis工具组,所有病人均采用Genesis Ⅱ假体,分别采用对应的工具为两组病人完成手术。对病人术前及术后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s, KSS)、最大屈曲角度、术后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Forgotten Joint Scores, FJS)及影像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病人均获得1年随访,未出现切口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Legion工具组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均高于Genesis工具组[(81.55±4.81)分 vs. (79.05±4.10)分,t=2.165,P=0.035;(84.89±4.60)分 vs. (81.33±5.14)分,t=2.820,P=0.007)],术后12个月两组K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Legion工具组FJS评分优于Genesis工具组[(94.03±6.50)分 vs. (89.62±6.10)分,t=2.706,P=0.009)],病人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Genesis工具组大(123.48°±7.63° vs. 108.19°±9.12°,t=2.436,P=0.018)。结论 使用Legion工具行Genesis Ⅱ置换术,可以发挥其简单、精准、微创、个性化的特点,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股骨滋养动脉的X线影像学特点,为临床避免骨折误诊提供一定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的成人DDH患者髋关节X线片(含下肢全长)资料,163例共244髋,男20例、女143例,年龄 20~69(42±16.14)岁, CroweⅠ型72髋、Ⅱ型58髋、Ⅲ型46髋、Ⅳ型68髋。统计存在股骨滋养动脉影像的X线片,分别在正侧位X线片上观测其在股骨干内走行的方向、长度(D)以及股骨干全长(L),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滋养动脉影与股骨长轴夹角(α),以及滋养动脉远端距离股骨大转子顶点的距离(d)、进入股骨干的位置比(R=d/L),并进行D、R、α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244 髋的影像学检查中,98髋(40.16%,95%置信区间33.97%~46.36%)可见滋养动脉影。D为1.22~11.08(4.75±2.21)cm;L为38.83~46.88(42.52±1.90)cm。在正位X线片上与股骨内外侧皮质不相交,侧位X线片上自股骨干后侧进入,向近端前方走行,α为8.20°(5.58°, 12.79°);d为10.82~26.82(19.13±4.09)cm;R为0.26~0.60(0.45±0.09)。 R与D、R与α、D与α之间均存在良好相关性(r=0.673,rs=-0.690、-0.680;P值均<0.01)。结论 成人DDH患者髋关节X线片中股骨滋养动脉影可见率较高,有其固有特点和规律,能为临床工作中骨折线的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组配式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CroweⅠ、Ⅱ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40例单侧Crowe Ⅰ、Ⅱ型DDH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5例;年龄为(36.90±10.30)岁(19~51岁),股骨选用组配式假体,全部纳入组配式假体组。另选择既往40例术前设计采用普通锥形假体的单侧Crowe Ⅰ、Ⅱ型DDH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基本信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术后双下肢长度及偏心距差异等指标。结果 组配式假体组与对照组病人的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5.0%比10.8%)、术后脱位率(2.5%比8.1%)、偏心距差异发生率(20.0%比37.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76,P=0.600;χ2=0.353,P=0.553;χ2=2.997,P=0.083)。术后,组配式假体组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89.45±9.22)分比(84.69±8.77)分;t=2.077,P=0.041],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低(17.5%比43.2%;χ2=6.081,P=0.014)。结论 在Crowe Ⅰ、Ⅱ型DDH中,组配式假体比普通假体更易获得双下肢等长及更佳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髋关节翻修术前CT影像分割算法, 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有清晰CT数据资料的翻修病例706例, 其中男520例, 年龄(58.45±18.13)岁;女186例, 年龄(52.23±16.23)岁。均为单侧, 左侧402髋、右侧304髋。搭建transformerunet卷积神经网络并使用Tensorflow 1.15进行网络模型训练, 实现对翻修髋关节CT影像的智能分割。基于已研发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三维规划系统, 初步构建髋关节翻修手术智能规划系统。分别采用dice overlap coefficient(DOC)、average surface distance(ASD)、Hausdorff distance(HD)参数对transformerunet、全卷积网络(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CN)、2D U-Net、和Deeplab v3+的分割精度进行评估, 统计分割耗时对上述网络的分割效率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