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I,β-1,4-GalT-I)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腰椎关节突关节炎(lumbar facet arthritis,LFA)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使用弗氏完全佐剂制作大鼠LFA模型。检测大鼠机械性缩足阈值的变化;运用蛋白质印迹检测大鼠DRG中β-1,4-GalT-I和TNF-α的表达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运用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大鼠DRG中β-1,4-GalT-I和TNF-α的分布和共定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在第3、5和7天机械性缩足阈值明显降低;DRG中β-1,4-GalT-I和TNF-α蛋白水平在第3、5和7天升高并在第5天达到峰值,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β-1,4-GalT-I和TNF-α在DRG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而且在第5天时,β-1,4-GalT-I和TNF-α在实验组大鼠DRG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实验组大鼠DRG中β-1,4-GalT-I和TNF-α存在共定位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结论: 大鼠LFA炎症可以导致DRG中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β-1,4-GalT-I和TNF-α表达增加,可能与LFA引起的下肢神经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兔慢性颈脊髓压迫减压术后凋亡基因bcf-2和bax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兔慢性颈脊髓压迫症动物模型脊髓减压术后bcl-2和bax的表达,以期了解脊髓减压术治疗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作用机制。方法:21只患有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中国大白兔,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均为3分,随机分为两组:①减压组15只:退出螺钉进行减压。其中1只兔发生急性脊髓损伤,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降至1分,排除实验。②压迫组6只:不施行减压术。另取6只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健康大白兔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减压后第1,7,15,30,60天,观察减压术后脊髓的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脊髓减压术后凋亡细胞逐渐减少。脊髓减压术后第1天,bcl-2和bax阳性细胞均较减压前增多。减压后第7天,bcl-2阳性细胞明显增多,bax阳性细胞减少。减压后第15,30天和第60天,bcl-2和bax阳性细胞均逐渐减少。至减压后第60天,bcl-2和bax阳性细胞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结论:脊髓减压术能有效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慢性颈脊髓压迫症模型的电生理及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没有完全阐明。目的:建立兔慢性颈脊髓腹侧压迫模型,探讨脊髓慢性压迫后的病理和电生理的改变。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和一所军医大学医院骨科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6/2003-04在南通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和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12周龄健康中国大白兔6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3.0k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组54只。方法:经颈前入路Cs椎体置入钛合金螺钉.进行渐进性加压,建立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组织学检查。②电生理检查。次要结局:神经功能评分。结果:48只白兔进入结果分析,其中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组42只:实验组有31只出现脊髓病症状,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均为3分;其他11只无脊髓病症状评分为4分。正常对照组动物、实验组未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动物和实验组中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动物的CSEP N1波潜伏期分别为(9.11&;#177;1.61),(11.36&;#177;2.17),(17.55&;#177;3.73)ms。实验组中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的动物的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N1波,与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未出现脊髓压迫症状的动物相比,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本模型可模拟临床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发病过程。脊髓压迫程度越重,越容易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CSEPN,波潜伏期也越延长。脊髓的病理损害也越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颈脊髓损伤(SCI)后不同时间段伤段脊髓组织内皮素-1(ET-1)含量和细胞内Ca2 含量的变化,探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ET-1和细胞内Ca2 的作用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80只,应用改良Allen打击法,致伤力为50g·cm,造成C6、7段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后,分别在SCI后2h、4h、8h、24h、72h、1w和2w,应用放射免疫法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测定脊髓组织中ET-1和Ca2 的含量。结果:损伤节段脊髓组织ET-1和Ca2 含量均随病程而改变,伤后4h达最高峰,并分别持续至48h和72h,于1-2w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SCI后早期伤段脊髓内ET-1和Ca2 含量增高,共同参与了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 MMP-2/Notch1转染嗅鞘细胞(OEG)移植对急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将构建的 MMP-2/Notch1的质粒导入嗅鞘细胞,并移植入急性脊髓损伤大鼠体内,连续观察12周,与接受单纯OEG移植的脊髓损伤大鼠进行比较。结果移植转染MMP-2/Notch1能够增强嗅鞘细胞的迁移能力,移植到脊髓损伤大鼠体内与对照组比较,能减少组织的缺损、轴突的坍塌、神经元的坏死凋亡,抑制胶质细胞的过度增殖。结论 MMP-2/Notch1转染的嗅鞘细胞相对于单独转染嗅鞘细胞能更有效的促进脊髓损伤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改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n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传统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使用改良PLIF术和传统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改良PLIF术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8~72岁,平均55.5岁。传统PLIF术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7~70岁,平均53.0岁。结果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2~50个月,平均26.5个月。改良PLIF组和传统PLIF组JOA评分术前分别为(6.5±1.3)分、(6.5±1.2)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12.6±2.3)分、(12.4±2.1)分;末次随访分别为(13.1±1.7)分、(13.2±1.6)分。手术前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术前分别为(7.9±1.6)分、(7.8±1.6)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2.5±1.2)分、(2.5±1.1)分;末次随访分别为(1.2±0.1)分、(1.2±0.2)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之间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之间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日无差异性,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差异性。影像学检查内固定均无松动和折断,椎间融合良好。2例改良PLIF术病例和3例传统PLIF术病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引流治愈。结论改良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获得传统PLIF术相同的临床效果,但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胫后神经电刺激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患者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120例PLI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0 mA组、25 mA组、30 mA组和40 mA组,每组30例。术中通过监测T1(麻醉后)、T2(切皮前)、T3(置入椎间融合器前)、T4(缝合结束)时双下肢股总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分析SEP不同电流刺激强度对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结果 与组内T1时间点比较,4组患者股总静脉、腘静脉T2、T3、T4时间点的血流速度均较高(P<0.05)。与20 mA组、25 mA组同时间点比较,30 mA组、40 mA组的股总静脉血流速度较高(P<0.05)。在T2时间点,30 mA组[(16.68±1.47)cm/s]、40 mA组[(16.86±1.22)cm/s]的腘静脉血流速度较20 mA组[(15.46±0.90)cm/s]、25 mA组[(15.94±1.52)cm/s]高(P<0.05)。T3、T4时间点,30 mA组腘静脉的血流速度高于25 mA组,25 mA组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均高于20 mA组(P<0.05)。20 mA组术毕确诊DVT 2例,术后24 h确诊DVT 2例;25 mA组术毕无DVT发生,术后24 h确诊1例;30 mA组和40 mA组术毕和术后24 h均无DVT发生。 结论 胫后神经电刺激可以增加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其中以30 mA电流强度的刺激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研究腰椎后路单/双节段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退变的情况,分析上邻近节段FJ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PLIF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共49例,男27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4±8.6(41~72)岁,随访时间33.0±6.3(25~43)个月,根据融合节段分为L4/5组26例;L4-S1组23例。收集各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上邻近节段FJ的X线、CT、MRI影像学特征(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侵蚀)、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度,依据Weishaupt分级评估FJ退变特征及退变分级,采用秩和检验对两组患者FJ的退变程度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BMI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4/5组术前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侵蚀的发生率分别为51.9%、38.4%;末次随访时发生率分别为73.1%,67.3%。L4-S1组术前发生率分别为67.3%、34.8%;末次随访时发生率分别为97.8%、60.9%。末次随访时,L4/5组邻近FJ重度退变率为52%,L4-S1组为78.2%。术前L4/5组椎间隙高度、关节突角不对称度分别为8.95±0.38mm、7.79°±0.21°;L4-S1组分别为8.65±0.63mm、7.90°±0.09°;末次随访时,L4/5组分别为8.33°±0.51mm、10.43°±0.33°;L4-S1组分别为7.68±0.53mm、12.06°±0.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双节段融合固定较单节段更易引起上邻近节段FJ退变,且更容易引起关节突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10.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壳聚糖和左旋聚乳酸制备的复合支架与一些细胞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观察壳聚糖增强型左旋聚乳酸支架与大鼠嗅鞘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将出生1-3 d SD大鼠的嗅鞘细胞接种于壳聚糖增强型左旋聚乳酸膜上作为实验组,设置嗅鞘细胞与多聚赖氨酸联合培养为对照组,培养1,3,5,7 d进行细胞增殖力检测和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检测。 结果与结论:嗅鞘细胞可在壳聚糖增强型左旋聚乳酸膜上存活,细胞毒性评级为Ⅰ级。实验组细胞形态呈圆形和椭圆形,突起少,细胞聚集成团;接种1 d后,可见部分细胞团的外围细胞伸出短小突起,并渐向外周散开;接种第3天,见聚集成团的细胞扩散开来,大部分细胞生成突起,呈双极或三极,以双极为主;接种第5天,细胞突起明显伸长,形态仍以双极细胞和三极细胞为主,并可见扁圆细胞和不规则三角形细胞;接种第7天,细胞密度增加,突起伸展。对照组细胞形态与实验组具有类似特征。两组嗅鞘细胞数量、细胞周长和细胞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壳聚糖增强型左旋聚乳酸支架与嗅鞘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