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目的 筛选合适的穿心莲茉莉酸甲酯(MeJA)和非生物胁迫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的内参基因。方法 利用高温、干旱、紫外和MeJA处理的穿心莲转录组数据,挑选到7个候选内参基因肌动蛋白1(ACT1),肌动蛋白2(ACT2),转录延伸因子(EF-1α),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微管蛋白(TUB),多聚泛素酶(UBQ)和18S核糖体RNA(18S),并以上述处理后的穿心莲叶片为实验材料,进行Real-time PCR验证。利用geNorm,NormFinder 和BestKeeper 3种内参稳定性评估软件进行分析,再利用Refinder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种软件基于不同指标进行稳定性评估,结果并不相同,综合分析得出候选内参基因在高温胁迫下表达稳定性顺序依次为UBQ>18S>EF-1α>ACT2>ACT1>GAPDH>TUB;干旱胁迫下表达稳定性顺序依次为ACT1>UBQ>EF-1α>18S>ACT2>GAPDH>TUB;UV胁迫下表达稳定性顺序依次为EF-1α>TUB>ACT2>UBQ>18S>GAPDH>ACT1MeJA胁迫下表达稳定性顺序依次为ACT1>EF-1α>UBQ>ACT2>18S>TUB>GAPDH。其中18S基因表达丰度较高,不适合作为内参基因。结合转录组数据对4种胁迫中穿心莲内酯合成相关基因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HMGS)的相对表达水平验证,发现合适内参基因的Real-time PCR结果更可靠。结论 穿心莲高温、干旱、紫外和MeJA胁迫时,UBQACT1和UBQEF-1αTUBACT1和EF-1α分别为最适内参基因组合,为后期开展穿心莲高温、干旱、紫外和MeJA处理中基因的功能调控和表达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筛选全麻术后转入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的患者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5—8月择期行全麻下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AICU的患者192例,男105例,女87例,年龄18~85岁,BMI 18~31 kg/m2,ASA Ⅱ或Ⅲ级。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麻醉手术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入AICU 6 h内的超声结果是否有新发DVT将患者分为两组: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ICU中患者术后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及其95%可信区间(CI)。
结果 全麻术后在AICU新发DVT的患者有64例(33.3%),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2.236,95%CI 1.011~4.943,P=0.047)、术前血小板计数高(OR=1.006,95%CI 1.002~1.010,P=0.007)、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OR=1.203,95%CI 1.046~1.383,P=0.010)、术中低血压(OR=1.010,95%CI 1.002~1.019,P=0.020)和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OR=3.796,95%CI 1.697~8.492,P=0.001)是全麻术后AICU中患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阿司匹林规律服用史(OR=0.176,95%CI 0.060~0.518,P=0.002)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心律失常、术前血小板计数高、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术中低血压及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全麻手术后AICU患者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围术期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能否降低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和疼痛程度。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 入选60位在全麻下行乳房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前1 d通过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估所有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患者被随机均分为F组和对照组, 切皮前15 min和6 h后分别给予F组氟比洛芬酯50 mg静脉注射, 对照组脂肪乳剂5 mL静脉注射。术后2组患者均接受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术前、术后4 h和24 h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中PGE2和TNF-α的水平。观察并记录术后2, 6, 12, 24和48 h疼痛的数字等级评分(NRS)、芬太尼的剂量和不良反应。电话随访术后2至12个月期间疼痛的持续时间和强度。结果: 术后2, 4, 6, 12个月时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3%, 20%, 15%, 10%, 平均疼痛强度分别为0.77, 0.57, 0.28, 0.18。F组术后2, 4, 6和12个月时疼痛的强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7.758, P=0.007), F组术后2, 4和6个月时疼痛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12个月时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术后4 h和24 h两组患者血浆TNF-α的浓度无差异(F=0.530, P=0.470), 但F组血浆PGE2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F=5.646, P=0.021)。术后无1例患者发生异常出血、消化性溃疡、肝肾功能减退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 围术期100 mg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能降低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和强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烟雾病患者行颅内外血运重建术中应用去氧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术后发生早期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颅内外血运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去氧肾上腺素组40例和去甲肾上腺素组40例,2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开始时静脉泵注初始剂量去氧肾上腺素0.1 μg/(kg·min)和去甲肾上腺素0.01 μg/(kg·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防七氟烷对新生小鼠脑神经毒性的机制与Tau蛋白磷酸化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C57BL/6野生型新生小鼠72只,6日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8):正常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对照组(D组)、七氟烷脑神经毒性组(S组)和右美托咪定预防组(SD组)。在出生后第6、9和12...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七氟烷麻醉6 h对新生期大鼠脑电监测的癫痫波及远期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健康新生4~6 d SD大鼠141只(雄性66只,雌性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大组(每组雄性22只,雌性25只)。对照组:正常笼内喂养,不接受麻醉;七氟烷组:仅接受2.1%七氟烷麻醉6 h;NKCC1阻断剂组:2.1%七氟烷麻醉前30 min接受腹腔注射1.82 mg/kg布美他尼。其中对照组在七氟烷组与NKCC1阻断剂组动物接受药物干预的同一时间接受同等剂量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皮下注射,以排除溶媒引起的影响。麻醉完成后进行苏醒,观察30 min后继续笼内正常母乳喂养。其中一部分新生大鼠养至9~11 d接受皮层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监测;其余大鼠养至60 d、70 d时分别进行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EPM)和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实验。结果EEG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较,七氟烷组雄性大鼠EEG中癫痫波出现的次数增多[(0.429±0.787)次,(1.571±0.787)次;t=2.753,P<0.01],单个癫痫波平均时长增多[(1.575±2.349)s,(6.392±3.374)s;t=3.880,P<0.01],总时长明显升高[(1.800±3.617)s,(10.957±6.028)s;t=3.92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七氟烷组相比较,NKCC1阻断剂组雄性大鼠EEG中癫痫波出现的次数减少,单个癫痫波平均时长减少,总时长明显缩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86±0.756)次,(0.925±1.733)s,(1.043±2.759)s;t=3.097,4.404,4.254,均P<0.01]。三组雌性大鼠之间比较,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雌雄大鼠间比较:七氟烷组雌性大鼠与雄性大鼠相比较,雌性大鼠七氟烷组的平均时长减少[(6.392±3.374)s,(2.515±2.992)s;t=3.044,P<0.01],总时长缩短[(10.957±6.028)s,(3.270±5.883)s;t=2.62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为学结果中,雄性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较,七氟烷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PPI实验中惊吓反应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七氟烷组相比较,NKCC1阻断剂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PPI实验中惊吓反应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大鼠:各组变化趋势与雄性大鼠相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雄之间比较:与雄性大鼠七氟烷组相比较,雌性大鼠七氟烷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较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麻醉6 h可以明显增加雄性新生大鼠EEG中癫痫波的产生,引发成年后雄性大鼠行为学异常,其机制可能与NKCC1相关;雄性大鼠脑神经发育更容易受到七氟烷麻醉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产妇144例,随机均分为四组,腰麻药为0.75%罗哌卡因1.5ml(11.25mg)复合舒芬太尼0μg(A组)、2.5μg(B组)、5.0μg(C组)、7.5μg(D组)。观察产妇麻醉效果,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和时间,产妇血压变化、恶心呕吐、寒战、瘙痒、术后镇痛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四组产妇最高阻滞平面、最大运动阻滞评分及运动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B组(P<0.05)。D组麻醉效果并不明显增强,术后镇痛时间也未见明显延长,但瘙痒的发生率更高,程度更严重。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11.25mg)复合5.0μg舒芬太尼具有麻醉效果满意、术后镇痛时间延长和不良反应较小等优点,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纯静脉全麻、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和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对开胸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免疫功能和远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左开胸食管癌切除术患者120例,男74例,女46例,年龄40~75岁,BMI 20~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单纯静脉麻醉组(G组)、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E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PG组),每组40例。EG组于T_(6-7)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注入0.5%罗哌卡因15 ml,每50分钟注射0.5%罗哌卡因5 ml。PG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术侧胸椎旁神经阻滞,于T_4和T_7两点各注入0.5%罗哌卡因15 ml。三组均常规行全麻静脉诱导及维持,术后采用PCIA。记录术中麻醉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于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24、48 h收集中心静脉血液10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量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浓度。随访患者术后治疗及复发情况,记录生存率和术后复发率。结果与G组比较,术毕时PG组、EG组瑞芬太尼用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24 h时EG组和PG组CD3~+、CD4~+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PG组生存率明显高于EG组、G组(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静脉全麻及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可维持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并改善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及远期转归。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