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侧柱支撑重建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9月本科治疗的62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34例。年龄61~75岁。骨折类型采用Neer分型:2部分骨折13例,3部分骨折29例,4部分骨折20例。均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内固定,术中注意恢复肱骨近端内侧柱的有效支撑重建,术后第1、3、6、9、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并摄X线片,通过测量骨折愈合后肱骨头的内翻角度、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相关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综合判断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骨折均骨性愈合,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优良率为79%,平均分82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为(2.8±2.2)分,术后肱骨头内翻角度平均为(4.5°±3.1°),且肱骨头内翻角度≥10°的患者4例(6.4%)。术后共8例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12.9%),分别为脂肪液化、螺钉松动、肩关节僵硬、螺钉穿入盂肱关节间隙和肱骨头无菌性坏死各1例(各占1.6%),肩峰撞击2例(3.2%),1例患者同时合并肩峰撞击与螺钉穿入肱盂关节间隙(1.6%)。所有病例均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排异反应、内置物断裂、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锁定钢板对肱骨近端骨折的张力侧固定作用,结合内侧柱有效支撑重建可以较好地恢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后的力学稳定性,减少术后肱骨头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向成浩  蒋从斌  杨万波  鄢辉  何晶  施俊 《骨科》2015,6(2):70-74,7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我科治疗96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两组:LPHP组,55例,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置换组,41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所有病例于术后第1、3、6、12、18个月进行门诊复查及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肩关节Neer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和VAS评分等中短期疗效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切开复位LPHP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均可达到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依赖于适应证,人工肱骨头置换因术中涉及对肱骨头进行不可逆的切除,选择需相当慎重。两种术式的远期临床疗效,仍需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肱骨近端骨折临床较常见,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属于其特殊类型,多见于移位且稳定性较差的Neer 3、4部分骨折。其骨折类型复杂,肱骨头血供破坏较重,发生肱骨头坏死等风险高,且高龄患者往往合并骨质疏松及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耐受性差,手术方式及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不当均可严重影响患肢的功能恢复,致残率高,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且治疗方式亦存在一定争议。近些年来,随着相关治疗理念更新、各种内置物材料的日益发展及操作水平逐渐成熟,国内外针对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及疗效评价日趋增多,本文试就该领域相关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向成浩  蒋从斌  杨万波  余鹏  刘勇 《华西医学》2012,(12):1796-1799
目的观察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7月将130例经膝关节镜清理术后的KOA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65例。A组联合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750 mg,2次/d,6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B组联合口服尼美舒利胶囊0.1 g,2次/d,服用12周。采用Lequesne指数作为疗效评定指标,观察治疗前后膝关节体征及症状变化,休息痛、运动痛、压痛、肿胀、晨僵和行走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 B组患者在治疗早期症状改善优于同期A组,且在第3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A组患者总有效率在1、3、6个月分别为70.8%、76.9%和92.3%,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且第6个月疗效较前2个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停药后继续随访至1年,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均有所下降,但A组疗效仍优于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不良反应2例,B组4例,均较轻微,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盐酸氨基葡萄糖在改善OA患者膝关节症状等方面效果肯定,且疗效较稳定,安全性良好;但远期疗效仍需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病人女,32岁,因"右膝部肿瘤术后14年,现活动受限1年余"入院. 14年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疼痛并包块形成就诊本院,完善术前检查及准备后行"右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病灶清除骨水泥填充术",病理检查示"右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术后病情稳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后出院. 近1 年来病人渐感右膝疼痛并内翻畸形,影响日常生活,门诊以"右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病灶清除骨水泥填充术后严重膝内翻"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我科采用两种术式治疗且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96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男41例,女55例,平均(68±4.1)岁。骨折类型采用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44例,四部分骨折52例。将所有采纳病例根据不同术式分为两组:A组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55例、B组人工肱骨头置换41例,并分别于术后第1、3、6、12、18个月定期门诊复查及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Neer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区别,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在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相仿且较完整,A组患者手术时间(67±5)min,术中出血量(274±20)ml,视觉模拟疼痛评分(2.2±1.0)分,肩关节Neer评分优良率85.50%,并发症发生率16.36%;B组患者手术时间(65±8)min,术中出血量(265±25)ml,视觉模拟疼痛评分(2.0±1.3)分,肩关节Neer评分优良率82.93%,并发症发生率19.51%。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中短期疗效比较差异均不明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组术式在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手术治疗中均可达到较满意临床疗效,而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依赖于正确的适应症,人工肱骨头置换因术中涉及对肱骨头进行不可逆的切除,故对于手术患者的选择需相当慎重。两种术式的远期临床疗效,仍需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清理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 PTO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41例PTOA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23例采用关节镜术联合PRP治疗,18例采用关节镜术联合透明质酸(hyaluronate acid, HA)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切口愈合等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AOFAS评分显著改善(P<0.05),踝背伸-跖屈ROM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12个月PRP组的VAS评分[(1.3±0.6) vs (2.7±1.1), P<0.05]和AOFAS评分[(80.9±6.5) vs (71.0±5.6), P<0.05]均...  相似文献   
8.
可吸收棒治疗跖骨头骨折伴跖趾关节脱位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跖骨头骨折伴跖趾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月我科治疗的32例跖骨头骨折伴跖趾关节脱位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5例,年龄15~76岁(平均40.16岁)。均采用足背纵形微切口,术中根据骨折情况采用可吸收棒行内固定治疗,分别于术后第1、3、6、9、12个月定期门诊复查并摄X片,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足踝评分系统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切口愈合率100%,末次随访时按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足踝评分标准,术前平均得分为(47.16±6.45),术后平均得分为(93.61±7.18),与术前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优26例,良6例,优良100%,无相关并发症。结论可吸收棒在跖骨头骨折伴跖趾关节脱位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操作简便,勿需二次手术取出,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颇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8岁,因"右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3年,加重10d"入院.既往无外伤史.查体:右膝后无红肿,局部皮温正常,右胫骨近端后内侧可及包块,大小3.0cm×3.0cm,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不可推动,局部压痛,右小腿无放射痛,无搏动感,听诊无血管杂音.右膝关节活动度屈20°~100°,右腘窝及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未及肿大,右下肢血运、感觉及足趾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血碱性磷酸酶正常,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偏高,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126mg/L.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及总结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2月我科治疗的59例桡骨小头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19~55岁。骨折类型采用Mason分型:Ⅱ型33例,Ⅲ型26例。均采用肘关节后外侧Kocher切口,术中根据桡骨小头骨折情况采用多枚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制动3~4周后逐渐加强患肢功能练习,并分别于术后第1、3、6、9、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并摄X线片,按Metaizeau等的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并对相关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愈合率100%,末次随访时按Metaizeau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总体优良率94.9%,其中33例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中,优32例,良0例,可0例,差1例,优良率97.0%;26例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中,优23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术后共2例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3.4%),分别为桡骨小头缺血性坏死1例(1.7%),内固定失效1例(1.7%),均二期手术治疗。结论 可吸收棒在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内固定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可在体内溶解吸收,且操作简便,勿需二次手术取出,可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负担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