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带血管蒂电缆式神经移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9年Bunnell[1] 介绍了修复粗大的周围神经缺损的“电缆式移植”概念 ,并认为因增加了血管再生的机会 ,此种神经移植的成活率高于神经干移植。电缆式神经移植是借增加血供改变神经移植效果的第一种尝试。 194 7年Strange[2 ] 报道了修复长段神经缺损的带蒂神经移植术。 1972年Millesi[3] 报道了电缆式移植和其他移植方法同样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 ,即在疤痕化受床 ,移植神经都不能从周围组织中获得足够血供 ,从而效果相当差。 1976年Taylor[4 ] 首次报道了“带血管蒂的游离神经移植术(VNG )” ,使上述问题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腰椎全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源性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应用两种人工腰椎间盘移植物治疗90例108节段具有明确腰椎间盘源性退行性疾病且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男28例,女62例;年龄25~54岁,平均39.2岁;单节段植入85例,双节段10例,三节段1例;L3-4节段6例,L4-5节段39例,L5S1A节段63例.使用Prodisc L人工腰椎间盘48节段,Maverick人工腰椎间盘60节段.手术均取腹膜后人路.术后采用改良Odom评估、Oswestry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四种方法对症状及疼痛改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75~160min,平均115.5min.术中血管损伤1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1例.术后90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4、6、26、52周.术后Odom评估显示:优76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5.55%.住院时间2.5~6d.平均3.4d.术后翻修2例.影像学检查:假体下沉2例,两种假体移植物均无明显向前或后迁移.结论 应用腰椎全椎间盘置换可恢复退变节段的间盘高度和神经根管的高度及前、后径,保留腰椎后柱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探讨临床骨科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从教学模式、教材选择、师资力量、学生英语水平及英语学习气氛等方面探讨,探索一种高效的临床英语教学模式。目的是为医学生临床骨科学英语教学提供经验,培养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评估中重度僵硬型颈椎后凸的矢状位形态特征与手术效果,并分析影响手术矫形效果及神经功能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4例中重度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中重度后凸定义为局部后凸角≥20°,僵硬型后凸定义为过伸位X线片示后凸柔韧性<30%或颈椎CT示后凸节段骨性强直。患者接受手术时年龄为50.1±17.6岁(14~83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致畸因素包括退变性后凸18例,先天畸形5例,医源性后凸5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创伤性后凸3例。行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分别为24例、5例及5例;其中5例行三柱截骨矫形手术。收集所有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参数和随访信息,并利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改良颈椎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ale,mJOA)评估患者颈部疼痛和神经功能状态。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局部后凸角、T1倾斜角、颈椎矢状面垂直轴及颌眉垂线角,并定义畸形成角系数为局部后凸角/后凸累及节段数。根据数据分布情况选用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 signed-rank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上述影像学参数与评分指标在不同时间点或不同患者亚组间的分布。结果:患者局部后凸角中位数为25°(20°~100°),畸形成角系数中位数为7.5°(5°~25°)。根据mJOA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重度颈脊髓病组患者的畸形成角系数显著大于轻中度颈脊髓病组[9.3°(5.0°~25.0°) vs 7.0°(5.3°~10.0°),P=0.016];手术时长277±140min,中位失血量150(20~2000)ml。局部后凸角与畸形成角系数分别由术前的31.6°±19.5°与8.8°±4.2°矫正至术后2.8°±5.7°与0.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1.0±0.8(0.3~3.1)年的影像学随访,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与畸形成角系数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0±1.5年的临床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VAS、NDI及mJO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3±1.8分、(27.7±16.5)%及11.9±4.3分改善至1.3±1.2分、(7.7±7.1)%及14.8±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畸形成角系数的矫形幅度与mJOA评分的改善幅度呈正相关(Spearman r=0.417,P=0.018)。共有14例患者(41.2%)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包括10例(29.4%)神经系统并发症;共有8例患者(23.5%)出现远期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患者病程更长,最高截骨等级>2级的比例更高,手术出血量更大(P<0.05)。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治疗中重度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畸形成角系数可以作为形态学评估的重要参数,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在多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骨科诊断为颈椎病并行颈椎前路椎间减压融合固定术83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40例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拔除引流时间,自理能力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日及疗效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24 h,术后3天时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分别为(1.1±0.6);(0.1±0.09),对照组术后24 h,术后3天时VAS评分分别为(0.7±0.8);(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时Odom疗效满意度(97.4±2.1)%高于对照组(92.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拔除引流管时间,自理能力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日分别为(31.3±4.4) h,(23±6) h及(8±5)天,均短于对照组(44.5±8.2) h,(49±5) h及(16±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吞咽困难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40 (12.5%),4/40 (1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8/43 (41.8%)及13/43 (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康复及整体疗效,改善术后康复,是对传统护理模式的重要创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临床上有多种风险预测评估系统及相关危险因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病情严重性进行客观评估,但尚无专门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风险预测系统。目的:比较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ORSSHF)与生理学和手术严重度评分系统(POSSUM),探索能客观而准确反映该类患者手术风险的预测方法。方法:依据统计学及POSSUM评分系统建立ORSSHF评分系统,分别应用ORSSHF和POSSUM评分系统回顾性研究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1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男47例,女65例;年龄60~94岁,平均(74.6±6.8)岁。按术前风险评分进行分组,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种评分系统对该类患者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应用POSSUM和ORSSHF评分系统进行预测,发生并发症例数分别为50例和44例,死亡例数分别为6例和4例,实际发生并发症36例、死亡3例。前者预测值显著高于实际值(P<0.05);后者预测值和实际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OSSUM评分系统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风险存在一定局限性;ORSSHF评分系统能较准确地评估该类患者的术前风险及预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一定程度上弥补POSSUM评分系统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切口前路零切迹自锁融合器治疗四节段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因颈椎病行四节段前路椎间隙减压零切迹自锁融合器固定融合的患者24例,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采用Odom标准评价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疗效的主观满意度;同时采用X线及CT进行影像学评价,比较术前,术后随访时颈椎曲度,活动度,融合节段高度,C_(2~7)矢状位力线(C_(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_1倾斜角(T_1 slope)等参数,并计算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结果 24例均获完整随访,随访21~68个月,平均(40.6±5.3)个月,手术时间110~230 min,平均(133±24.2) min。术中出血65~300 ml,平均(85.5±33.6) ml,术后1个月随访时VAS、JOA、NDI评分分别为(1.7±1.75)分,(10.5±1.58)分及(13.4±6.02)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9±2.23)分,(12.8±1.61)分及(14.7±5.91)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评分与术前VAS评分(4.1±2.53)分,JOA评分(8.3±1.05)分及NDI评分(30.1±7.2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Odom标准,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87.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分别为(17.8±5.76)°、(15.3±5.87)°较术前颈椎曲度(8.9±7.85)°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高度分别为(80.5±6.55) mm、(78.8±5.83) mm,均高于术前的(72.4±8.4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_(2~7)SVA及T_1 slope分别为(24.5±8.67) mm、(28.1±7.32)°;(23.9±7.17) mm、(27.9±8.11)°均较术前(21.4±9.63) mm、(23.6±6.5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融合率达89.7%。并发症包括吞咽困难7例,C_5神经根麻痹4例,轴性痛6例。结论零切迹自锁融合器行四节段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获得坚强的融合,并改善颈椎曲度及矢状位力线。但是四节段ACDF,其手术适应证选择较窄,对手术技巧要求较高,仍然具备一定的难度及风险。  相似文献   
10.
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具有较单纯寰椎或枢椎骨折更高的神经损伤发生率和早期病死率。目前, 对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式选择仍存在争议且缺乏相关规范。非手术治疗存在较高的骨不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而手术治疗易导致椎动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对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 目前我国尚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指南。为给骨科医师提供关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处理方面最新和最有效的信息,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相关专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借鉴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学会(AANS)/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NS)在2013年发布的《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处理指南》, 并基于有关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治疗的中英文文献, 制订《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临床诊疗循证指南(2023版)》。针对影像学诊断、稳定性判断、治疗原则、治疗方式选择和相关并发症等问题提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10条推荐建议, 为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