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7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水平与继发急性肺损伤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5月经全主动脉CTA以及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AAD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按静态吸氧状态下氧合指数(PaO2/FiO2)大小将患者分为肺损伤组(21例)与非肺损伤组(35例)。随机选取健康体检人员30例为对照组。AAD患者入院后每4 小时抽血次,对照组受试者仅抽取1次清晨空腹肘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RAGE水平,同时检测PaO2、计算PaO2/FiO2。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AAD患者入院后24 h的HMGB1、RAGE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两者在肺损伤组均明显高于非肺损伤组(均P<0.05)。两组AAD患者入院后HMGB1、RAGE水平不断上升,而PaO2/FiO2逐渐降低,并均入院后48~60 h达到峰值,肺损伤组的3项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明显大于非肺损伤组(均P<0.05);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HMGB1、RAGE水平达到峰值后下降,PaO2/FiO2逐渐回升。AAD患者中,HMGB1与RAGE水平与PaO2/FiO2均呈明显负相关(r=-0.940、 -0.794)。 结论:HMGB1/RAGE信号通路可能在AAD肺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HMGB1、RAGE水平的升高,肺损伤程度逐渐加重,监测HMGB1、RAGE水平可以对AAD并发肺损伤的风险进行评估;对HMGB1/RAGE信号通路深入研究可能会为AAD肺损伤的干预提供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来应用支架成形术治疗的27例ARA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术后1,3,6,12个月)随访检测肾动脉狭窄率,肾动脉阻力指数(RI),血压,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及服用降压药物的种数.结果:2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随访期间,肾动脉再狭窄发生率14.8%(4/27),肾动脉RI改善率92.6% (25/27),收缩压改善率85.2% (23/27),舒张压改善率74.1% (20/27),SCr改善率66.7%(18/27),GFR改善81.5%(22/27),服用降压药物种数减少63.0%(17/27).结论:应用支架成形术治疗ARAS能明显改善肾功能,降低血压,减少口服降压药种类,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3.
曾昭凡  钟坚 《江西医药》2005,40(Z1):721-722
目的探讨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7例,男13例,女4例,其中新鲜骨折14例,陈旧骨折3例。均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伴骨质缺损或陈旧性骨折骨不连者采用自体松质骨植骨。结果14例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6个月,骨折愈合率100%,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固定牢,骨折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介入治疗的18例下腔静脉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手术方式均采用介入引导、上下腔静脉会师造影并球囊扩张术,18例患者均成功开通,其中10例半年内行2次手术,8例行3次手术,逐步扩大球囊直径,术前术后下腔静脉测压提示下腔静脉内压力显著降低[术前(30±10) cmH2O,术后(15±7) cmH2O],症状完全消失。18例患者均未植入支架,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12~48个月,无死亡,无一例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CS)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腔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27例CS诱发DVT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下肢静脉造影;18例置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并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深静脉置管溶栓,其中6例植入支架;7例患者行下肢深静脉造影及置管溶栓;2例患者行浅静脉溶栓。结果:23例术后恢复良好,复查造影发现深静脉通畅,血栓基本消失,4例出院时肢体有轻-中度肿胀;术后2例因滤器内血栓而转为永久性滤器;围手术期无肺栓塞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3年(平均18个月),3例活动后仍有下肢肿胀,余24例下肢无肿胀,缓解率达88.9%;彩超发现4例髂静脉闭塞,23例髂静脉通畅,通畅率达85.2%。结论:腔内治疗作为一种安全、微创的方式,可有效治疗CS合并DVT。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需要大量的小口径血管作为移植的替代物[1],人造材料(如涤纶、聚四氟乙烯)作为大口径血管移植替代物制造和应用中被成功使用。小口径血管的血流速度慢、血压低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实践证明6 mm以下口径的小血管替代物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主要存在急性血栓的形成、吻合处内膜增生、动脉瘤的形成、感染以及进展的动脉粥样硬化[2]等。所以尽管自体血管(如大隐静脉)可以作为小口径血管的移植替代物,可是许多患者可能有其它的血管疾病和血管的缺失(下肢截肢),其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临床迫切需要有活性的小口径血管移植物,血管组织工程有望克服以上方法的缺点。近30年来,人们一直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组织工程是以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运用工程学和生命科学原理,以活细胞和生物材料构建具有保存、维持或增强组织、器官功能的生物结构的一门新兴学科。组织工程研究的关键要素有:种子细胞、支架材料、构建环境[3]。1种子细胞血管主要由内膜、中膜及外膜构成。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是其上的主要细胞。内皮细胞最为重要,因为内皮化的程度决定了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的可能性大小。初期的血管组织工程研究使用的主要是成体的血管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ALI)的有效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62例ALI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包括急性动脉栓塞,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炎性血管病变以及主动脉夹层,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ALI表现。根据ALI类型或患者情况,分别行开放手术(取栓、内膜剥脱、补片成形、动脉转流),介入手术(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复合手术或单纯药物治疗。结果:治疗成功48例(77.4%),截肢13例(21.0%),其中炎性血管病变患者截肢率高达77.8%,死亡2例患者(脑梗死、肾功能衰竭各1例);另1例因夹层致病的患者死于心衰。55例患者随访3~42个月,期间33例无明显症状,正常生活,20例仍有不同程度间歇性跛行或麻木,长期服药控制,2例死于心脑血管意外。结论:早诊断、早处理是ALI治疗的关键,如何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是取得最佳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46侧)颈动脉体瘤的治疗情况,包括术前准备、麻醉方法、手术方式、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8例(19侧)患者行颈动脉体瘤剥离术,24例(27侧)行颈动脉体瘤切除+颈动脉重建术.围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患者发生脑梗塞,10例出现颅神经麻痹表现.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 手术是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治疗,完整地保留或重建颈动脉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慢性髂动脉阻塞性疾病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以指导该类疾病的治疗选择。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对67例慢性髂动脉阻塞患者分别进行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对其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外科手术组行人工血管转流30例(其中解剖位血管重建24例,左右股-股动脉转流6例),补片成形4例。介入治疗组行单纯球囊扩张7例,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23例,3例介入治疗失败。术后30 d,外科手术组和介入治疗组重建血管通畅率分别为100%和96.7%,总体有效率为97.1%和84.8%;外科手术组和介入治疗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5.3%(12/34)和20.0%(6/30);随访时间为13~65个月,术后第1年两组的重建血管通畅率和症状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第2年开始,外科手术组血管通畅率、ABI明显高于介入治疗组,同时间隙性跛行、静息痛等方面也好于介入治疗组(均P<0.05)。结论: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对慢性髂动脉阻塞性疾病均可取得理想疗效,外科手术远期疗效更好,但手术风险较介入治疗大。对于高龄、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介入治疗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髂静脉支架置入术(IVS)能有效解除左下肢深静脉流出道梗阻、降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发生率,然而,IVS后支架闭塞仍然难以避免。因此,本研究探讨下肢静脉疾病患者行IVS后支架闭塞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自2015年3月—2020年8月由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83行IV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发生支架闭塞的危险因素,以及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 18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NIVCS)4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VT)92例、血栓后综合征患者(PTS)44例。NIVCS患者、下肢DVT患者和PTS患者IVS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9.4%、81.5%、5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支架超过腹股沟韧带、支架未完全覆盖病变、支架术后侧支存在、流入道有血栓、放置多个支架、支架长度与发生支架闭塞发生明显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未完全覆盖病变(95% CI=1.144~5.477,P=0.022),支架术后侧支存在(OR=2.506,95% CI=1.155~5.431,P=0.020)为支架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支架未完全覆盖病变预测静脉支架闭塞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23(95% CI=0.522~0.725,P=0.015),敏感度为45.2%,特异度为79.4%;支架术后有侧支存在的AUC为0.607(95% CI=0.506~0.707,P=0.036),敏感度为47.6%,特异度为73.8%。结论 支架未完全覆盖病变及支架术后有侧支存在患者IVS术后发生支架闭塞的可能性更大,应加强随访,酌情延长抗凝时间。同时,随访期间发现有支架狭窄时应尽早外科干预,降低支架闭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