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18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89例)和对照组(手术治疗,9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_均<0.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9),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01)。治疗后1、2、3年,两组患者复发率及死亡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与手术相当,但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患者康复快、生活质量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孙斯琴  郭威  陈军  杨凡 《放射学实践》2022,37(5):605-610
目的:连续性观察兔肢体电烧伤后骨骼肌MRI平扫、增强及DWI成像特点,总结其变化规律。方法:选取16只实验兔,制作兔肢体高压电烧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2 h、24 h、48 h、72 h行双后肢MRI平扫、DWI检查(b=600 s/mm2)及造模肢增强扫描,每个时间点扫描完成后随机抽取2只兔处死,取病变肌肉行病理检查。结果:所有实验兔电极入口及出口处皮肤及皮下组织增厚、肿胀(入口处损伤更重),局部皮下软组织间隙少量积液(14例)。骨骼肌可见“袖套样”损伤、“夹心样”坏死,整体呈“跳跃性”分布(16例),随时间延长,损伤肌肉肿胀更明显、病变范围扩大、边缘逐渐模糊不清,电极入口处较出口处损伤累及更多肌群。T2WI损伤肌肉呈片状高信号、稍高信号、低信号,部分混杂,24 h较2 h信号稍减低;T1WI抑脂序列呈斑片状稍低、稍高混杂信号,但所显示病变范围明显小于T2WI;增强扫描2 h时病变区明显强化,24~72 h强化程度逐渐减低、范围逐渐减小;DWI示受损肌肉呈明显扩散受限高信号,随时间延长,病变范围逐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常规序列及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电击伤模型电击损伤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30只普通家兔,根据电击时间将家兔随机分为3组:A组(电击0.2 s)、B组(电击0.5 s)、C组(电击1 s),10只/组;电击伤后根据标准对电击家兔进行肢体损伤分级评价;H&E染色观察家兔电击伤后24、48和72 h下肢肌肉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磁共振T2WI平扫和T1WI-FS增强扫描观察家兔电击伤后24、48和72 h下肢损伤情况;采用DWI扫描观察不同b值下家兔电击伤不同损伤程度的表观扩散系数值。结果3种不同电击时间条件下,共计造成“轻”度损伤模型家兔为7只,“中”度损伤模型家兔为7只,“重”度损伤模型家兔为6只,“特重”度损伤模型家兔为10只(χ2=21.486,P=0.002)。组织学结果显示,电击后24 h后可见家兔下肢肌肉间质存在出血、肌细胞凝固性坏死、肌溶解及炎性浸润情况;48 h后则可观察到肌肉间质血管肿胀且有血栓形成;72 h后肌肉坏死组织进一步扩大加重;T2WI平扫及T1WI-FS增强扫描信号显示电击家兔呈渐进性坏死情况,与组织学结果一致;不同b值DWI扫描结果显示,b值在等于600 s/mm2和800 s/mm2条件下,“轻”、“中”、“重”和“特重”度损伤表观扩散系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T2WI平扫及T1WI-FS增强MRI扫描联合多b值DWI序列扫描对于临床电击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原理依据光学原理有效焦点越小所得的影象越清晰,有效焦点越大投影所产生的晕影也越大。有效焦点的面积又随 X 线管方位不同而异,近阳极跟端的有效焦点最小,近阴极端的有效焦点大(见图1)  相似文献   
5.
经皮肿瘤内射频治疗肺癌,是将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发展为一种治疗肺癌的方法。在活检以后,通过保留的针管将特高频电磁场导入肿瘤内施行辐射。射频电磁波在生物介质中产生的热及非热效应,凝固癌组织,杀死癌细胞。根据肿瘤大小差异,分别采取单点或多点辐射,使肿瘤破坏更彻底。本技术应用于临床以前,经历了肿瘤模拟物、离体肿瘤、动物实验证实之后(该论文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待发)。治疗10例中晚期肺癌,术后症状改善,CT扫描、血管造影及再次活检,均证明疗效明显。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夹层在急性期死亡率极高,血肿压迫主动脉分支血管时,相应脏器出现缺血症状。传统手术治疗需要阻断主动脉血流,导致内脏或脊髓缺血时间较长,加上人造血管吻合口渗血、术后切口易出现并发症及需要长时间的重症监护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自从1994年Dake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胆道内超声的主要设备及其性能,重点阐述胆道内超声对胆管癌的术前诊断及分期,胆道内结石与气泡,血块,息肉等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就胆管癌的早期发现,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蚀的诊断,与常规US,PTC,CT,血管造影等方法进行比较。指出胆道内超声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8.
肾十二指肠瘘临床上极为罕见,1918年由Davies报告第1例;嗣后曾陆续有过报导,文献记载约14例。现将我院1980年所遇1例报导如下: 病例:王某,男,36岁。因发热,右侧腰痛,尿痛,血尿12天于1980年8月5日入院。 1980年2月15日偶然发现尿中有饭粒及菜叶,并伴有尿频,尿痛,血尿。入院前20天尿内排饭菜现象自动停止。体格检查:体温38.9℃脉搏88次。慢性病容,精神萎靡。心肺未见异常,舟状腹,肝脾未触及,无包块,肠鸣音存在,右肾区较左侧饱满,叩击痛  相似文献   
9.
胸部外伤在门诊工作中很常见,常规取站立位摄胸片。对于重症或复合伤不能站立的患者,特别又疑有气胸、液气胸,我们采用自制可调式半卧位胸部摄影架(如图1),摄取半卧位胸部正位,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现介绍如下。材料及制作由靠背、支架、底座三者连接而成。①靠背:50cm×40cm×1cm胶合板一块,长140cm,25cm×25cm角铁一根。将角铁折成长50cm,宽40cm“∩”形,在“∩”形角铁两侧面边上,距开口端1cm和15cm处,分别对称钻直径8mm孔(共4个),在另一垂直面上,每间隔10cm钻直径4mm孔(共16个),再用16个螺丝钉将胶合板与“∩…  相似文献   
10.
CT血管造影后深静脉扫描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志成  杨四清 《放射学实践》2005,20(10):917-919
目的探讨肺动脉CT血管造影后深静脉扫描对深静脉血栓的位置、范围及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并与下肢静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方法19例疑诊肺栓塞的患者,接受肺动脉CT血管造影后深静脉扫描,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38~73岁。CT肺动脉造影扫描范围从膈顶至主动脉弓水平。其中15例接受双下肢静脉造影,扫描范围从膈顶至小腿上端。分别观察2种检查方法的影像结果,并将下肢静脉影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部19例患者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后深静脉扫描,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的肺部图像,18例获得良好的深静脉扫描图像,1例深静脉显影不良,不能诊断。7例有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肺动脉栓塞,11例见有深静脉血栓,其中既有肺动脉栓塞又有深静脉血栓者6例,1例仅有肺动脉栓塞而无深静脉血栓,5例仅有深静脉血栓而无肺动脉栓塞。15例患者在CT检查前后24h接受下肢静脉造影检查,10例呈阳性,显示血栓分别位于静脉和股静脉。10例下肢静脉血栓病例,CT检查发现9例,漏诊1例;而CT发现的股静脉以上平面的深静脉血栓4例,下肢静脉造影受其技术方法限制,均未能显示。结论CT肺动脉造影除能够发现肺栓塞的部位及其他非栓塞病变外,对下肢、盆腔及腹部的静脉扫描,还可准确地诊断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