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 利用无菌小鼠建立新疆哈萨克族肥胖儿童菌群人源化(HFA)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哈萨克族儿童肥胖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式。方法 收集新疆哈萨克族7~13岁肥胖儿童新鲜粪便,男女各10例。20只3周龄无菌级C57BL/6J小鼠(雌雄各半),按照性别进行分组并编号。小鼠灌胃接种哈萨克族肥胖儿童粪便菌悬液0.1 ml/次,隔日一次,共接种3次,且接种时遵循性别一致原则。于接种后第7天收集小鼠新鲜粪便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后,采用特异性引物对16S rRNA V3区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运用DGGE方法分离并鉴定,以了解HFA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的定植情况。结果 接种哈萨克族肥胖儿童肠道菌群后的无菌小鼠盲肠均减小为正常小鼠大小;HFA动物模型的PCR-DGGE指纹图谱显示各观察标本均形成复杂而多样的菌属条带。结论 本实验成功利用无菌C57BL/6J小鼠建立哈萨克族肥胖儿童HFA动物模型,该动物模型是探索哈萨克族儿童特征性肥胖与肠道菌群关系的新的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Ⅰ、BsmⅠ位点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儿童超重/肥胖易患性的关系。方法 2009年5-6月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县、市、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8所小学中7~12岁超重/肥胖学龄儿童25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与病例组匹配的非超重/肥胖健康学龄儿童255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VDR基因ApaⅠ、BsmⅠ位点多态性。结果 汉族与哈萨克族健康学龄儿童ApaⅠ、BsmⅠ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病例组汉族儿童ApaⅠ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病例组哈萨克族儿童ApaⅠ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病例组汉族及哈萨克族儿童BsmⅠ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病例组汉族及哈萨克族儿童两位点突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汉族=3.73,P=0.15;χ2哈萨克族=0.29,P=0.96)。结论 VDR基因ApaⅠ、BsmⅠ位点多态性分布存在民族差异;ApaⅠ位点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超重/肥胖学龄儿童无相关性,而与新疆汉族超重/肥胖学龄儿童相关;BsmⅠ位点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超重/肥胖学龄儿童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的增强CT表现,分析可能影响其化疗效果的因素。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且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ARL患者51例,回顾性分析51例患者的病灶位置、大小、密度、强化、坏死等CT表现及病理类型、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分析影响化疗效果的可能因素。结果:ARL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13.53±127.147)个/UL,临床症状以肿块为主,淋巴结内及淋巴结外病变累及组织或器官较广泛。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边界不清38例(74.51%)、密度不均匀35例(68.63%)、中度强化42例(82.35%)及病灶融合38例(74.51%)。ARL对化疗敏感,化疗效果与民族、性别、年龄、合并症、治疗方案、密度、强化特点、是否融合、是否钙化、是否发热、坏死分布、病变最大面积、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但边界的清晰或模糊与化疗效果具有相关性,边界模糊者的化疗效果优于边界清晰者(Fisher精确检验,P=0.036)。结论:ARL淋巴结内及淋巴结外病变累及组织或器官较广泛,CT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中度强化及病灶融合,ARL对化疗敏感,边界清晰或模糊与化疗效果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于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明确诊断为高度近视性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6例56眼,视治疗情况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单次或多次雷珠单抗,注射后随访6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结果 治疗过程中,行一次注射者17例17眼,两次者32例32眼,三次者7例7眼,平均注射1.82次。治疗后BCVA为0.31±0.36,较治疗前的0.08±0.26明显提高(P<0.05),视力提高及稳定者占87.3%。年龄≥50岁者16例16眼,治疗前BCVA为0.04±0.38,治疗后为0.25±0.31(t=2.238,P<0.05);年龄<50岁者40例40眼,治疗前BCVA为0.18±0.32,治疗后为0.54±0.33(t=3.341,P<0.05);脉络膜新生血管位于中心凹下者19例19眼,治疗前BCVA为0.05±0.26,治疗后为0.29±0.37(t=2.319,P<0.05),位于中心凹旁者37例37眼,治疗前BCVA为0.21±0.27,治疗后为0.56±0.31(t=2.981,P<0.0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治疗前为(365.13±98.77)μm,治疗后为(254.24±54.86)μm(t=3.164,P<0.05)。FFA检查黄斑部CNV荧光渗漏消失者49例49眼;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持续存在,但较治疗前渗漏面积明显减弱者7例7眼。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膜帆入路显微手术肿瘤第四脑室髓母细胞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0年7月经膜帆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7例第四脑室髓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15例(88.2%),次全切除2例(11.8%)。15例颅内压增高症状术后明显缓解;1例脑积水术后未缓解,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术后因呼吸衰竭死亡。术后未出现小脑性缄默及眼球震颤等并发症。出院时,GOS评分5分13例(76.5%),4分3例(17.6%),1分1例(5.9%)。结论 髓母细胞瘤的治疗以显微手术为主,经膜帆入路是到达第四脑室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可减少小脑相关并发症,改善髓母细胞瘤病人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