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DM患病率升高,外科手术患者中DM患者比例逐渐升高,占10%~20%[1-2]。手术、心理紧张等应激因素是导致非DM患者出现围手术期高血糖的主要原因[3-4]。围手术期高血糖发生率在普通外科患者中占20%~40%,在胃肠手术患者中约占75%,在心脏外科患者中约占80%[5-9]。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在体心肌缝线转基因法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应用浸泡过pN2质粒及pN2-LacZ质粒溶液的缝线给30月龄的Wistar大鼠心肌进行缝合,术后2、7、14、90天取出缝合的心肌,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和组织化学染色、对照观察。结果对照组术后心肌组织未检测到β-半乳糖苷酶活性,治疗组术后2、7、14、90天分别为(4.3±0.2)×10-4、(7.4±0.6)×10-4、(5.7±0.4)×10-4及(1.8±0.2)×10-4U/g组织。治疗组术后2、7、90天组织化学染色见有蓝染者分别为100%、100%、80%。结论缝线法为一种新的在体心肌直接转基因方法,它可使外源性基因在老年大鼠心肌中表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AD)是临床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危急重症,具有起病急骤、进展快、表现复杂多样、病程凶险、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虽然目前A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来发现,微小RNA(miRNA)在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等相关研究发现,AD患者组织与正常主动脉组织的一些miRNA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表达,这显然有助于AD的诊断。诸多研究表明miRNA在AD的发病机制及疾病诊断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miRNA在AD的差异性表达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一旦诊断明确,需要急诊手术治疗。累及窦部的夹层是外科手术的难点,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提高窦部外科处理水平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改良三明治技术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及其预后,总结不同改良三明治技术在主动脉窦部的处理经验。然而,目前对于主动脉窦部的处理仍无统一标准,且上述多种技术缺乏大型长期随访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改进主动脉窦部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成为治疗降主动脉疾病的一线治疗方式。在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疾病时,体外开窗(PMF)是目前常用于重建弓部分支动脉的技术之一。它是指在选择合适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后,根据弓上分支动脉的位置,在覆膜支架相应位置上除去覆膜,建立人造的“窗孔”,在将有窗孔的大动脉支架准确对位释放后再释放分支支架。本文介绍一种利用主动脉支架本身所携带的不透X线标志快速、准确地将窗孔与分支动脉开口对准的开窗方法—支架自显影定位PMF技术(S-F技术),并通过总结利用该方法进行TEVAR的一组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以及随访数据,探讨利用S-F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疾病腔内治疗中的技术特点和其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6月利用S-F技术行TEVAR治疗的中国湖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和其他7个国家的国家级血管外科中心共113例主动脉弓部疾病患者的基本数据、术中技术数据和术后随访数据。 结果:患者均根据S-F技术的操作标准流程进行的TEVAR,即时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118枚,其中植入桥接支架35例。手术时间(62.9±17.4)min,X线操作时间(23.1±9.8)min,造影剂用量(81.2±22.5)mL。术中开窗对位准确率为98.2%。补救性植入烟囱支架1例(0.9%),矫正后对位回准1例(0.9%)。开窗同时保留弓上三分支动脉2例(1.8%),开窗同时保留左颈总动脉(LCCA)和左锁骨下动脉(LSA)6例(5.3%),保留LSA 110例(97.3%)。术后1个月内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复查发现Ⅰ型内漏7例(6.2%)。随访时间中位时间24.5个月,死亡2例(1.8%);术后分支动脉闭塞3例(2.7%),分别发生在术后3个月(2例)和术后6个月(1例)。 结论:S-F技术为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疾病重建弓上分支动脉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是全腔内重建主动脉弓部方法技术上的一项进步。  相似文献   
6.
外源基因在小血管吻合口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源性基因转移至小血管吻合口的可行性。方法:用浸泡过质粒蔗糖PBS溶液的医用尼龙缝线进行大鼠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对照组应用浸泡过PN2质粒溶液的缝线,治疗组应用浸泡过PN2-Lacz质粒溶液的缝线进行血管吻合。分批取出血管吻合口,进行组织DNA的Southern印迹杂交,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和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治疗组术后2天、7天、90天提取的DNA,与Lacz探针杂交,则见有明显的杂交带,而对照组则无此杂交带。对照组术后未检测到β-半乳糖苷酶活性,治疗组术后2天即可检测到、7天活性最高、90天仍测得活性。治疗组术后2天、7天、90天分别有100%、100%、80%的吻合口β-半乳糖苷酶组织化学染色有蓝染,而对照组则无蓝染。结论:缝线法为新的一种在体小血管吻合口直接转基因方法,它可使外源基因转移至吻合口中并稳定地表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因产物。  相似文献   
7.
设计一种多功能的微型电动吸痰器。该设备由指示面板、控制电路板、微型负压泵、锂电池、温湿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吸痰器管路、痰液收集罐组成。多功能微型电动吸痰器解决了传统吸痰器体积大、负压不稳定、管路与集痰器需要人工清洗、无附加功能等弊端,更加适用于危重患者转运与其他需要紧急吸痰情况,进一步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开窗胸腔血管内修复术(PF-TEVAR)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LSA)的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近端锚定区不足的51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PF-TEVAR技术进行治疗,观察脑及上肢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评价支架有无内漏、移位和3分支显影情况等。结果 51例患者,术中对位失败1例(2.0%),围手术期内漏6例(11.8%),死亡1例(2.0%)。术后随访1~20个月,随访期间失访6例(11.8%),死亡1例(2.0%)。患者复查CT血管成像,主动脉覆膜支架形态良好,无支架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LSA狭窄或闭塞5例。结论胸主动脉病变近端锚定区不足时,PF-TEVAR技术可延长锚定区并保持LSA通畅,拓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瘤(TAAA)患者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tTAAAR)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4例行开放手术治疗的TAAA患者,11例为CrawfordⅡ型,3例为CrawfordⅢ型。男12例,女2例,年龄28~54岁,平均(36.1±7.1)岁。手术方式4例采用传统深低温体外循环tTAAAR,10例采用改良常温非体外循环tTAAAR。传统方式于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建立动静脉通路进行体外转流,改良方式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建立降主动脉-髂动脉旁路循环。结果 14例患者均完成手术。降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2.2±9.6)min;脊髓缺血时间为(23.0±7.3)min。术后早期死亡2例,急性肾功能不全4例,双下肢截瘫3例,肺部感染4例,一过性脑功能障碍4例。1例患者术中行脾切除术,1例患者术后行气管切开术。结论开放性行tTAAAR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是目前针对部分复杂TAAA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自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问世以来,移植血管材料的选择一直是领域内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其中动脉桥血管由于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和高通畅率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动脉桥及全动脉桥应用比例有所提高,但与欧美国家仍有一定差距。既往多项临床研究肯定了全动脉桥在桥通畅率和远期预后方面的优势,但这一结论仍有待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本文综述全动脉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现状与策略,为后续临床研究和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