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估肝细胞肝癌患者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针对残存病灶,采用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作为巩固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例行TACE联合SBRT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1~80岁,中位年龄55岁;TACE后残存肿瘤以单个为主,平均直径为2.8cm。SBRT计划前均行四维CT定位,可见肿瘤残留病灶,SBRT治疗采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总照射剂量为48~50Gy,分割次数为5~10次,治疗期间结合对症支持治疗。采用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and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标准判断肿瘤治疗反应。结果:16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根据mRECIST标准,完全缓解(CR)9例(56.3%),部分缓解(PR)6例(37.5%),病情稳定(SD)1例(6.25%),无照射野内进展(PD);总的客观缓解率(CR+PR)为93.8%。16例患者的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3.6%和93.6%。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放射性肝损伤。结论:对于TACE后符合指征且伴残存病灶的肝细胞肝癌患者,采用SBRT以巩固治疗安全有效;TACE联合SBRT是针对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治疗组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一种多功能炎性细胞因子,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对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调节途径多样,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分子信号通路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周血TNF-α浓度和肿瘤组织中TNF-α浓度对HCC患者接受一些治疗后的预后表现出了较好的预测价值,对接受精确放疗的HCC患者预后预测价值,需要被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心膈角或膈上淋巴结转移(LNM)放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56例心膈角或膈上LNM的HCC患者病例资料。按1月是否接受外照射分为外照射组和非外照射组,每组28例。外照射组放射野包括或不包括原发灶,非外照射组未给予任何针对心膈角或膈上LNM的局部治疗。比较两组的缓解率、生存率、局部控制率、预后因素。结果 外照射后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的患者分别为9例(32.1%)和9例(32.1%)。中位生存外照射组为16.1个月(95%CI 9.00~23.21,RR=3.63),非外照射组为6.9个月(95%CI 4.63~8.77,RR=1.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3,P<0.05)。心膈角或膈上LNM 1年局部控制率,外照射组为37.0%,非外照射组为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确诊心膈角或膈上LNM后,3个月内甲胎蛋白(AFP)较外照射前升高,外照射组4例(14.3%),非外照射组13例(4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同时伴有肝内肿瘤多发、肝内肿瘤>5 cm、AFP≥400 μg/L、未行外照射者预后差。结论 心膈角或膈上LNM的HCC患者行外照射能延长总生存、提高LNM局部控制率。伴有肝内肿瘤多发、肝内肿瘤>5 cm、AFP≥400 μg/L、未行外照射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患者放疗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与放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103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的患者肿瘤均局限于肝内,且放疗前进行了血清TNF-α水平的检测。Kaplan-Meier统计法计算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寻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放疗前血清TNF-α>10.2pg/ml和TNF-α≤10.2pg/ml的两组患者1年、2年和3年的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率为79.5%、52.8%和43.9% vs 100.0%、84.4%和82.1%。两组患者OS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放疗前血清TNF-α>10.2pg/ml的肝细胞癌患者预后较TNF-α≤10.2pg/ml的差,说明放疗前TNF-α水平可能影响肝细胞癌患者的放疗疗效。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报道,2015年我国原发性肝癌新发患者46.6万例,死亡42.2万例,超过世界原发性肝癌发病总例数的一半[1]。为此,很多肝癌治疗相关学会都制订了原发性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的诊治指南、共识或规范。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已经得到这些学会的认可,并写入指南、共识或规范。本学组在2016年组织撰写了《2016年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共识》,作为国内首部原发性肝癌放疗相关的共识,受到业内的高度重视和好评,有效地规范了原发性肝癌的放射治疗。此次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结合近年来肝癌放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尤其是随机对照的高循证级别的研究,在2016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对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用8MVX射线对52例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进行三维适形放疗,单次剂量2 Gy,每周5次,3.6~5.6周,总剂量36 ~ 66 Gy.CT扫描肿瘤最大直径、评价疗效、记录生存期及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52例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4例,总有效率为69.2%;放射性肝病发生率为1.92%.50 Gy以上和50 Gy以下剂量组缓解率分别为76.9%与46.2%(x2=10.72,P<0.05).中位生存时间为10.5个月,1、2、3和4年生存率为57.7%、34.6%、23.1%和9.61%;未出现3或4级急性放射性损伤.结论 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之门脉癌栓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采用8MV-X线直线加速器对3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之门脉癌栓进行三维适形外放射治疗。单次剂量2 Gy,每周5次,总照射剂量46~64 Gy。根据测量CT增强扫描所示癌栓最大长径和彩超显示门脉血流情况评估疗效,记录生存期,评估不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2例,总有效率为43.8%。癌栓类型是影响缓解率的主要因素。中位生存时间13.2月,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56.3%、31.3%、21.9%、9.4%。没有出现3级或4级急性放射性损伤,未出现晚期放射性损伤。结论常规分割三维适形外放射疗法治疗门静脉癌栓,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值得进行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胆囊癌根治术后复发因素及复发模式,为术后辅助放疗靶区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至2018年102名胆囊癌并接受根治术患者(R0切除;至少接受D1淋巴结清扫;未放疗;术后分期pT2+/N+)。明确复发因素及复发模式(包括瘤床/腹腔淋巴结复发)。其中术后辅助化疗37例,未化疗65例。结果:根治术后中位区域复发时间12.4月。单因素分析pT、pN、黏液成分、分化与区域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pT、pN是胆囊癌根治术后区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中位瘤床复发时间12.5月(95%可信区间8.4m-16.5m)。中位腹腔淋巴结复发时间10.9月(95%可信区间8.1m-13.7m)。单因素分析pT、pN、分化与瘤床复发相关(P<0.05);pT,pN,神经脉管侵犯与腹腔淋巴结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pT/pN是瘤床复发和腹腔淋巴结复发独立预测因子(P<0.05)。术后腹腔淋巴结复发分布:8、12a、16b1高复发(>40%);9、12p、13、16a2次之(20%-30%);3、5、6、7、14、16b2、17、18组较少(<10%)。结论:胆囊癌根治术后复发率高,pT/pN是影响复发独立因素。即使D1淋巴结清扫,腹腔淋巴结复发仍多见。建议放疗靶区包括:瘤床及部分腹腔淋巴结:8、9、12a、12p、13、16a2、16b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囊癌根治术后复发因素及复发模式,为术后辅助放疗靶区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2018年收治的102例胆囊癌并接受根治术患者病例资料,明确复发因素及复发模式(包括瘤床/腹腔淋巴结复发)。其中术后辅助化疗37例,未化疗65例。结果:根治术后中位区域复发时间为12.4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pT、pN、黏液成分、分化与区域复发相关(P0.05)。pT、pN、分化与瘤床复发相关(P0.05);pT、pN、神经脉管侵犯与腹腔淋巴结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T、pN是胆囊癌根治术后区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中位瘤床复发时间为12.5个月(95%CI 8.4~16.5个月)。中位腹腔淋巴结复发时间为10.9个月(95%CI 8.1~13.7个月)。pT/pN是瘤床复发和腹腔淋巴结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术后腹腔淋巴结复发分布:8、12a、16b1高复发(40%);9、12p、13、16a2次之(20%~30%);3、5、6、7、14、16b2、17、18组较少(10%)。结论:胆囊癌根治术后复发率高,pT/pN是影响复发独立因素。即使D1淋巴结清扫,腹腔淋巴结复发仍多见。建议放疗靶区包括瘤床及部分腹腔淋巴结(8、9、12a、12p、13、16a2、16b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BOPPPS模式,包括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utcome)、前测(pre-tes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ion)、后测(post-test)、总结(summary),探讨肿瘤放疗从业人员线上学习放射生物学相关知识的效果。方法 选取细胞存活曲线、细胞周期和放射敏感性为例,以多个大学附属医院放疗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所有学员采用分类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BOPPPS组和对照组。BOPPPS组是将课程设计为网上课堂,分为课前准备、网络授课以及课后阶段3个环节。网络授课阶段包含视频观看、基础知识学习、文献探讨及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对照组即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一般情况的一致性,采用非参检验比较两组或者多组间成绩的差异。结果 课前摸底测试为(58.56±0.99)分。课后BOPPPS组平均分为(85.48±0.85)分,对照组为(77.79±1.10)分,与对照组相比,BOPPPS组平均分升高7.69分(Z=5.31,P < 0.001)。BOPPPS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答题时间分别为(296.62±15.40)和(386.41±21.27) s,BOPPPS组缩短了89.79 s (Z=3.34,P=0.001)。亚组分析发现,学员不论是否学过放射生物学课程,BOPPPS组的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且在未学过的学员中,成绩提升幅度更大。从不同岗位情况分析,发现BOPPPS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提高,特别是对于医师、副主任医师和技师成绩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8、3.53、2.32,P<0.05);不同学位之间成绩也有差异,本科和博士学员的成绩有显著提高(Z=3.64、4.18,P< 0.001)。结论 将BOPPPS教学模式灵活应用于放射生物学等枯燥的学科的线上教育中,对于提高放疗科医技人员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