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选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常用的7个投照体位,在没有辐射防护情况下分别测量第一操作者在不同高度体表所受的入射剂量,并绘制体表入射剂量分布图。结果是重要辐射剂量区域内剂量峰值都出现在20~70 cm高度;在130~160cm高度出现剂量次高峰。投照体位以左脚位(spider位)时入射剂量最大。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不同防护屏和操作者不同体位时所受辐射剂量的构成特点。 方法?采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常用7个体位,取桡动脉入路,对标准仿真人模体进行射线曝光,采集测量不同体位无床旁防护、只有悬吊防护屏、只有床旁固定铅裙时第1、第2操作者入射体表剂量。重复测量20次。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情况下体表入射剂量值差异,分别计算不同体位不同防护屏屏蔽率。 结果?第1、第2操作者体表入射剂量在只有床旁固定铅裙时均高于只有悬吊防护屏时(t值1 =926.0、376.5、75.8、1 329.0、668.0、1 148.0、419.5,t值2 =102.6、41.1、82.8、539.4、541.8、204.0、4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位悬吊防护屏对第1操作者体表入射剂量屏蔽率分别为98.31%、93.67%、67.74%、98.63%、99.52%、89.28%、96.10%,床旁固定铅裙对第1操作者屏蔽率分别为10.39%、4.53%、57.67%、0.68%、4.66%、54.38%、9.68%。 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操作者所受辐射剂量主要来源于导管床上方散射辐射,以左足位、左前斜位、足位、右足位、右前斜位最显著;左头位、头位时操作者所受辐射剂量除了来源于导管床上方散射辐射,也有部分来源于导管床下方散射辐射。充分了解各体位时所受辐射剂量构成特征,有助于日常辐射防护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和纹状体质子磁共振波谱变化,评价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用于PD的诊断和病理生理研究的价值。方法采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检测50例PD与45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双侧黑质、纹状体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及肌酸复合物(Cr)含量,比较NAA/Cr、Cho/Cr、NAA/Cho比值。结果 PD患者黑质NAA/Cr比值较正常组小(〈0.05),两组NAA/Cho、Cho/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纹状体NAA/Cho、NAA/Cr、Cho/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NAA/Cr降低是评估PD患者神经元功能损害的重要指标。磁共振波谱技术可作为无创性研究PD病理生理过程和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脑小血管病变患者影像学特征及其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46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行认知量表评分后,完成常规颅脑MR和DTI检查.勾画出感兴趣区包括双侧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和半卵圆区,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FA)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小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相比,量表各项得分均低.脑小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相比,在额叶、颞叶、顶叶和半卵圆区FA值降低,ADC值升高(P<0.05).FA值的降低以额叶、半卵圆区最明显.ADC值升高以颞叶最明显.结论 脑小血管病患者在额叶、半卵圆区的FA值明显降低,DTI可为早期诊断与评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提供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比较磁共振不同成像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FSE)T1加权(T1WI)、压脂的质子加权(PDWI)和梯度回波(GRE)序列的T2WI对颞下颌关节(temporo mandibular joint,TMJ)的显示,特别是关节盘的显示。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TMJ的MRI资料,其中包括髁状突骨折23例、功能紊乱84例、正常25例。采用闭口位的斜矢状位FSE序列T1WI、压脂的PDWI和GRE序列的T2WI,斜冠状位PDWI和GRE序列的T2WI。张口位的斜矢状位压脂PDWI和斜冠状位GRE序列的T2WI。扫描层厚统一选用2 mm。结果:132例共264侧TMJ解剖结构256例能显示清楚;其中FSE T1WI序列96侧(占36.4%),PDWI序列194侧(占73.5%),GRE序列64侧(占24.2%)能清晰显示关节盘。4例8侧(占3%)关节出现移动伪影而影响关节盘的显示。结论:TMJ的磁共振检查,通过薄层厚的不同序列的比较,在获得高质量的解剖图像前提下,PDWI序列有利于关节盘的显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灌注成像在超急性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鉴别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24例超急性与36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选取梗死最大层面测量DWI异常高信号面积(SDWI)和3D-pc ASL序列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异常灌注面积(SCBF),分析理论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选取梗死核心(infarct core,IC)、SCBF和SDWI不匹配区(MACD)、相应对侧为感兴趣区(region ofinterest,ROI),分析梗死侧-对侧相对CBF值(rCBF)、相对FA值(rFA)、相对DCavg值(rDCavg)。结果在IC/对侧中,超急性组患者的rFA、rDCavg值明显高于急性组,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ACD/MACD对侧中,超急性组患者的rCBF、rDCavg值明显低于急性组,rFA值明显高于急性组,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超急性脑梗死与MACD的rCBF、rDCavg水平成反比,与MACD的rFA和IC的rFA、rDCavg水平成正比。结论可采用3D-pcASL获取CBF,并结合FA、DCavg值变化水平,进而鉴别诊断患者处于超急性还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入脑出血模型大鼠脑内后对脑组织内IL-6、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NSCs;选取SD大鼠180只,随机取60只大鼠为健康对照组(A组),余120只采用Ⅳ型胶原酶诱导法建立脑出血模型,并随机分成两组:B组60只为单纯脑出血组;C组60只为脑出血+NSCs移植组,三组大鼠分别在NSCs移植后6 h、1 d、3 d、7 d、14 d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后,处死取脑组织匀浆,以EHSA方法分别检测三组大鼠脑组织内5个时间点IL-6、TNF-a的表达,并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结果 与单纯脑出血组比较,脑出血+NSCs移植组能够显著降低IL-6、TNF-a表达(P<0.05)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P<0.05).结论 大鼠NSCs脑内移植能有效降低脑出血模型大鼠脑内IL-6、TNF-a的表达,并能够改善运动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技术分析脑梗死患者大脑皮、髓质静脉的不对称征与脑梗死严重度和梗死灶解剖学特征的相关性,为临床急性脑梗死诊断、治疗提供影像参考。 方法 选取38例超急性期、6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磁共振扫描,比较静脉不对称组与对称组的脑梗死严重度差异以及梗死灶解剖学特征差异。 结果 对于超急性期,静脉不对称组与对称组NIHSS评分分别为8(4~8.8)、5.5(3~8),两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8)。对于急性期,静脉不对称组与对称组NIHSS评分分别为5(2~7)、1.5(1~2),两组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43)。大脑前循环和后循环动脉梗塞静脉不对称出现率分别为48(82.8%)、 12(28.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 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的静脉不对称征可反映卒中更高的严重度,而超急性期则不然。大脑前循环梗塞更趋向于形成静脉不对称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crylamide hydrophilic gel,下简称水凝胶)面部注射后晚期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 分析11例(23处)水凝胶面部注射6~10年的MRI检查资料.采用GE 3.0T MRI扫描,包括快速自旋回波T1加权像(FSE T1WI)、脂肪抑制(fat saturation,FS)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FSE 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系列扫描(STIR).结果 11例23处水凝胶注射部位中均有不同程度包膜破裂;局部硬结6处;水凝胶远方移位8处.其中有80%的水凝胶左右分布不对称,多数为水凝胶移位所致.结论 MRI检查可明确水凝胶面部注射后晚期水凝胶包膜破裂类型和移位水凝胶分布范围,是注射术后随访理想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X射线照射下应用导管技术,在冠状动脉的病变狭窄处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来增大管腔内径,从而改善血流灌注及心肌缺血状态。我国自1983年开始开展这一技术[1],现在每年有29万例以上的PCI病例[2]。本院自1996年开展此项手术至今,PCI病例已有6000多例,并且每年都以20%的比例增加。同时,由于病变复杂,操作时间延长,相应的操作者暴露于射线之下的时间和所受辐射剂量也越来越多。因此,操作者的辐射防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通过测量不同体位曝光时第一术者体表入射剂量分布情况,为操作者的剂量防护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