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88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襞微循环观测辅助诊断的初步研究胡金麟*田牛*刘凤英*宋欣*李向红*规范化的甲襞、球结膜、舌、口唇、牙龈、耳廓、皮肤、子宫颈、阴茎头微循环观测方法标志着我国临床微循环的研究与应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2]。临床微循环观测结果的数学公式表达,促进了...  相似文献   
2.
舌微循环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7月20~2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军第三次临床微循环研讨会。会议拟定了7个部位、9项系列化的临床微循环观测方法草案。与会专家认为此草案可作为国内临床微循环观测规范和统一的基础。本刊将分期刊出舌、唇、齿龈、皮肤、小儿耳廓五个部位的微循环观测方法;宫颈、阴茎头的微循环观测及毛细血管压、甲襞毛细血管通透性、指容积等9项系列化测试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用自己建立的阻抗法描记大鼠肾容积脉波,研究油酸致急性肾衰时肾阻抗容积脉波的改变及樟柳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对这些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后10min、1h、6h出现低平及平顶波,波高及流入容积速度明显低于注射前及生理盐水对照组。三种莨菪药治疗后,低平及平顶波明显减少或消失,波高及流入容积速度明显提高。结果说明:急性肾衰早期肾内脉动血管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周围阻力增加,肾组织血液灌流量降低;三种莨菪药均可改善肾内脉动血管的功能,提高肾组织血液灌流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鼠颅骨开窗观察脑软膜微循环的方法研究了内皮素(ET-1)从10-7~10-10M对脑软膜微循环的影响以及失血性休克时脑软膜对ET-1的反应性。并用10-7M造成失血性休克后脑血管痉挛的模型,观察尼莫地平、川芎嗪、654-2内对皮素引起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10-9、10-8、10-7M三种浓度ET-1可使脑软膜小动脉、细动脉强烈收缩,收缩率分别为27.7%、16.8%、78.5%,其收缩强度与ET-1的浓度有关。对静脉的作用不明显。10-10MET-1可使细动脉轻度扩张。出血性休克时,脑软膜血流明显减慢,小动脉、细动脉管径对ET-1的收缩作用更敏感,脑组织血流明显减少。尼莫地平具有较好的拮抗EL-1引起脑软膜动脉的收缩和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川芎嗪也能拮抗ET-1引起脑软膜动脉的收缩,但作用较尼莫地平弱。654-2不能缓解ET-1对脑软膜动脉的收缩作用。  相似文献   
5.
1978年-2003年临床微循环研究论文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们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和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检索了1978年-2003年(共25年)发表的临床微循环论文,并以5年为一时间段统计分析论文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多部位临床微循环检测及多指标检测方法的应用。对检索结果的“广”、“准”、“快”进行了讨论,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供从事临床微循环工作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是否对缺血/再灌注(I/R)脑细胞具有保护效应及其与微循环调节功能间的关系。方法:I/R与IPC组大鼠均复制脑I/R损伤模型,IPC组增加于I/R之前24h进行的短暂脑缺血预处理。动物均开颅窗观察缺血前、缺血后、再灌后脑软膜微循环指标;并取脑组织作红四氮唑(TTC)染色观察缺血损伤情况。结果:I/R组TTC染色后大多数出现不规则的缺血损伤的淡染区,而IPC组明显少见。IPC组缺血及再灌之后毛细血管累计总长度、微循环血流量、微血管内血流速度之相对增加值均大于I/R组。I/R组于再灌注之后有无复流现象;而IPC组此时呈灌注增加的过程。结论:IPC通过提高微循环的调节功能,促进毛细血管的相对性开放和血流的相对性加快,减轻缺血期组织血流低灌注和再灌注期无复流现象,从而对I/R脑产生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人球结膜微血管的超微结构 ,认识白内障时球结膜微血管的电镜改变 ,为微循环和眼科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观察对象为 5例老年性白内障、1例糖尿病性白内障 ,术前一般状态良好。在白内障手术时取球结膜标本。电镜常规固定、包埋、定位、超薄切片、用电镜观察。结果 :球结膜毛细血管多由 2~ 3个内皮细胞围绕而成。核多为长椭圆形 ,核周缘有轻度凸凹。近腔侧胞浆细胞器较多 ,微丝和微管十分发达。基底膜、周细胞与一般毛细血管相似。 6例白内障球结膜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底膜、周细胞、管腔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电镜改变可以分为三类 :( 1)代偿反应性增强改变 :微丝、微管十分发达、核周深凹、胞体突入管腔内、内皮细胞突起穿越基底膜、白细胞穿壁 ;( 2 )可恢复性退变 :线粒体退变、核质周集、胞浆出现空泡、基底膜分层、弥散、小量出血 ;( 3)严重不可恢复性改变 :核质固缩、腔内红细胞融合、血红蛋白溢出弥散、管壁断裂、腔内充满退变、裂解结构 ( 2例 ) ,并通过断裂处出至基底膜外。结论 :白内障病人球结膜微血管的超微结构有程度不等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不能直接观测病人内部器官微循环改变的条件下,应用模糊聚类的理论和方法,对主要常见病有意义的的甲襞微循环改变进行聚类,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结果,提出了主要常见病有意义的甲襞微循环改变群。在改变群中任意提出3、4、5、6、7、8项改变指标,形成改变组合,一种组合重复出现二次以上的重复率,随组合改变指标数的增多而减少(70.36%~4.36%)。将改变群分成重要指标和参考指标二类,从每类中提出三项形成组合,重复率仅为0.34%。说明组合方式的影响十分巨大。经过反复探索、大量实践,有可能找出对疾病的符合率较高、漏诊率较低、误诊率较小的最佳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流体力学中风洞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甲襞微循环中输入枝→袢顶→输出枝这样一段通路的流动规律。按照各种正常及异常的甲襞管袢构型,用有机玻璃管自制成各种模型。在输入枝,输出枝,袢顶等处打测压孔,每一测压面上取管袢内缘、轴心及外缘三点,测量了水通过各种模型时压力和速度曲线随流量改变的分布情  相似文献   
10.
为系统研究小肠绒毛微循环的改变,我们结扎大鼠肠系膜上动脉30分钟,再灌流1小时,造成小肠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通过光镜、电镜观察小肠绒毛微血管和淋巴管,以及固有膜、上皮的变化。取材前由主动脉灌注1%硝酸银墨汁。光镜下可见小肠绒毛的主要变化从轻到重表现为:1.固有膜内扩张的血管数目增多,腔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