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正常成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和  姚振威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5):2569-257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合去卷积算法在成人脑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3例正常成年人行常规头颅CT平扫后,再行CT灌注成像检查。在常规轴面CT扫描后选取基底节及其相邻层面,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同时开始连续50s的四层动态扫描,重建的198幅动态图像使用CT脑灌注软件包进行处理,获得灌注图像,测量所选脑内感兴趣区的血流量、血容量及平均通过时间,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显示正常成年人脑灰质灌注高于脑白质,脑灰质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分别为(54.7±11.3)ml/(min·100g)、(2.9±0.5)ml/100g、(3.4±0.6)s;脑白质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分别为(27.9±6.9)ml/(min·100g)、(2.4±0.4)ml/100g、(3.9±0.5)s。结论: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结合去卷积算法较其他模式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及优势,同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合去卷积技术为测量正常人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3.
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诊断及病理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年来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30例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中,起源于小脑蚓部者21列,小脑半球者9列.CT、MRI表现如下:囊性伴壁结节型,占46.7%;假囊性或伴有壁结节,占36.7%;实质型,占16.6%.镜下可见到多量Rosenthal纤维.结论: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有比较典型的CT、MRI表现及病理学特点,毛细胞型肿瘤血管为有孔型毛细血管,CT、MRI增强可见肿瘤活性部分有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4.
戴伊红  李春和  黎元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6):2773-2774
目的探讨CT和MR对儿童下丘脑错沟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疾病的CT、MR表现与临床症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儿童下丘脑错沟瘤的临床资料和CT、MR,其中男性为2例,女性为3例,最小年龄为4岁,最大年龄为8岁。结果下丘脑错沟瘤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性早熟,病灶在CT上为鞍上下丘脑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MRTlWI表现为低或略低信号影;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影。增强检查病灶无强化。结论下丘脑错沟瘤是导致儿童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患儿,特征性临床表现及CT、MR影像学证象,能做出明确诊断,无需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5.
我院1993年7月先后收治巨大原发性心包肿瘤2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性.16岁。自幼发现心脏增大,体检发现胸内肿块3个月于1993年7月8日入院。体检:P80次/分,R20次/分,BP16/10kPa。营养中等,神志清,颈浅淋巴结(一),颈静脉不怒张。胸骨下段隆起,心界向左侧扩大,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源CT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浓度(双低)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coronary artery CT angiography,C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160例疑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行CCTA检查,将80例BMI<25 kg/m2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70 mg I/ml-80 kV组(A组)、350 mg I/ml-120 kV组(B组),另80例25≤BMI<30 kg/m2的患者按同样方法分成270 mg I/ml-100 kV组(C组)、350 mg I/ml-120 kV组(D组),每组40例。A、C两组采用迭代重建技术及270 mg I/ml的碘克沙醇,B、D两组采用滤波反投影技术及350 mg I/ml的碘海醇。各组均使用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采集时相为65%~75%R-R间期(心率<75次/min)或40%~50%R-R间期(心率≥75次/min)。对每位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体型特异性剂量评估(SSDE)、图像噪声、冠状动脉CT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进行评估。结果 A、B组与C、D组间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间管电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2,P<0.05),C、D组间管电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D组间CTDIvol、DLP、E和SSD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CTDIvol=-16.141,-11.440;tDLP=-17.454,-10.521;tE=-17.444,-10.523;tSSDE=-13.032,-9.119,P<0.05)。与B组相比,A组SSDE下降了64.4%;与D组相比,C组SSDE下降了39.3%。A、B组与C、D组间噪声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冠状动脉的平均CT值、平均SNR及平均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36,4.623,3.272,P<0.05);C、D组间冠状动脉的平均CT值、平均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1,P<0.05)。A、B组与C、D组间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方案相比,"双低"扫描方案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使用量,并且所获得的冠状动脉图像仍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7.
<正>结石性小肠梗阻是指小肠结石阻塞肠管引起的肠梗阻,其临床上少见,一旦发生,定位和定性诊断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随着螺旋CT的广泛应用,其在肠梗阻定位和定性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常见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病变的磁共振心肌延迟强化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磁共振心肌延迟强化特点及相应临床表现。结果 25例患者中9例患者心肌病变未出现延迟强化。6例为病毒性心肌炎,4例出现左室后壁、下壁心外膜下心肌可见斑片状延迟强化,1例室间隔部出现散在线状强化;6例为肥厚性心肌病,4例出现室间隔及左室壁出现延迟强化,表现为片状强化;12例为扩张性心肌病,4例在左心室间隔壁、侧壁可见线样强化,左室后下壁、前间隔壁各1例可见小片状强化,以心肌中层及外膜下心肌为主。1例为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延迟强化提示右室下壁及前壁可见片状强化。结论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病变的磁共振心肌延迟强化具有一定特征,鉴别非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因有赖于密切结合临床病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作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外伤后颅骨缺损畸形的可行性。方法:运用自体BMSC组织工程骨技术,对9例外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行颅骨修复手术。抽取患者自体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经体外扩增和成骨诱导后,接种部分脱钙骨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细胞材料复合物体外共培养1周后,手术植入颅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后1周和3、6、12个月进行临床外形和三维CT检查,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周三维CT显示,颅骨缺损区被所植入的组织工程骨填充,头颅外形明显改善。术后3至12个月CT显示,组织工程骨形成并修复颅骨缺损,新生骨与骨缺损断端融合。9例患者中2例术后失访,2例高龄患者及大面积骨缺损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组织工程骨吸收现象,其余均良好地修复了颅骨缺损。结论:通过选择适宜的病例,以自体BMSC作为种子细胞,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可以在人体内形成稳定的组织工程化骨并修复颅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MRI)是一种安全可靠、用途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儿童的磁共振成像(MR)检查有逐渐增多趋势。由于儿童普遍存在恐惧心理,故常出现不配合现象,而进行MR检查又必须使患儿处于制动状态,否则会造成图像不清晰,出现伪影甚至层次不连续,以致影响诊断。因此,做好患儿MR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取得患儿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