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背景:血小板裂解液是将浓缩血小板进一步裂解后所获得的液体成分,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有研究认为血小板裂解液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而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还不太了解.目的:探讨血小板裂解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独立样本观察,于2007-09/2008-01在山西省医用组织库完成实验.材料:清洁级成年健康Wistar大鼠8只.方法:取2只大鼠股骨,全骨髓培养法传代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6只大鼠心内采血,采用3次离心结合反复冻融法制备血小板裂解液.取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F12作为基础培养基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加入血小板裂解液至终浓度为1%和5%作为条件培养基组.主要观察指标:ELISA法测定血小板裂解液中生长因子含量.CASY细胞分析仪计数活细胞.双缩脲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细胞总蛋白含量.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与生长状况.结果:[1]血小板裂解液中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B 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分别为(300±30), (140±25), (80±35), (70±20)ng/L.[2]自培养第3天开始,条件培养基组活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基础培养基组(p<0.05),且含5%血小板裂解液的条件培养基组升高幅度尤为显著,于第3天达到对数生长期,比基础培养基组提前约1d,细胞总数在第4,9天时达基础培养基组的近3倍.[3]培养1周后条件培养基组每106个细胞中的总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基础培养基组(P<0.05).[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浓度血小板裂解液培养条件下,细胞形态基本一致,多为长梭形,类似于成纤维细胞.结论:血小板裂解液是多种生长因子的承载体系,具有丝裂原功效,可在体外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增殖,且该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移植后并发炎症感染时引起骨吸收的细胞成分。方法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光镜扫描电镜对比(LM/SEM)的方法,对10例感染骨标本进行观察,同时利用染菌和掺入内毒素的骨标本植入大鼠肌内进行验证。结果利用LM/SEM方法能在那些看似只有炎症细胞的骨吸收区发现破骨细胞,只是因其形态模糊而被光镜忽略。结论植入骨的吸收来自破骨细胞而不是炎症细胞。由于辐照灭菌不能消除染菌样品引起的炎症反应,辐照不能使内毒素灭活,因此控制骨产品的初始菌量是保证骨产品质量和降低植骨后出现炎症反应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在大白鼠身上观察“H-73-10”促排铍的效果.大鼠肌肉注射硫酸铍染毒后,经由腹腔注入“H-73-10”,收集24小时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尿铍含量,以生理盐水为对照,并与喹胺酸和CaNa_3-DTPA促排效果作比较.实验结果表明“H-73-10”对大鼠急性铍中毒和亚急性染毒后带铍状态,均有自尿中促排铍的作用,排铍效果优于喹胺酸;CaNa_3-DTPA则无排铍作用.染毒后即刻用药效果最好;4小时后给药则稍差.此外,观察了不同剂量和不同途径给药对排铍的影响,也观察了铍肌肉注射后经尿自然排出的规律,并与静脉注入后尿铍排出规律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辐照对rhBMP-2骨诱导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对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 P-2)骨诱导活性的影响及胶原载体的作用。方法以胶原海绵为载体制成rhBM P-2胶原复合物,分为4类:(Ⅰ)对照组:复合物未辐照;(Ⅱ)复合物辐照组:剂量为15、20、25和50kGy;(Ⅲ)载体辐照组:胶原载体接受50kGy辐照,然后复合未辐照的rhBM P-2;(Ⅳ)BM P辐照组:将rhBM P-2辐照25和50kGy,然后复合于胶原载体。各类BM P胶原复合物植入大鼠股骨肌袋内,术后2周和4周取出包块,进行大体、X线和组织学观察,通过组织形态分析对成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术后2周,复合物辐照15、20和25kGy组与对照组包块的大体、X线和组织学所见相似,包块内见大量未成熟的编织骨,成骨定量分析见20kGy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合物辐照25kGy组新生骨量明显低于复合物辐照15kGy组(P<0.05);复合物辐照50kGy和BM P辐照组无新骨形成。术后4周,各组均出现含有骨髓的成熟骨组织,其中复合物辐照25kGy组与对照组相似;复合物辐照50kGy组有成熟骨但数量较少;载体辐照和BM P辐照组新生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20和25kGy剂量辐照对rhBM P-2骨诱导活性没有影响或仅有一过性抑制;在辐照过程中,胶原载体对BM P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移植后骨吸收和破骨细胞的型态学特点。方法利用扫描电镜,结合光镜,观察8例临床植骨后因严重骨吸收被取出的标本,5例人类正常骨标本和20例大鼠肌内埋入的骨标本,分析严重骨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和破骨区表面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破骨细胞的形态学演变。结果与正常对照骨标本不同,骨吸收部位有大量幼稚的单核破骨细胞聚集,伴有表面结构变异退变,内部纤维裸露和红细胞吞噬破骨区表现为局灶性切割而不是弥漫性骨质疏松。结论破骨的特点是出现单核破骨细胞和局灶性切割。  相似文献   
6.
小鼠腹腔注射新型螯合剂H-73-10的LD50(5)为7.05克/公斤。以1/4LD50(5)的剂量给同种小鼠腹腔注射, 每天1次, 连续7天, 停药24小时后, 测得LDs㈣, 为7.09克/公斤, 表明无蓄积毒性。大鼠腹腔注射LD50(5)为3.6克/公斤比小鼠低。大鼠、狗和猴的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药物局部刺激反应与浓度有关。大剂量给药, 胃肠道有一定反应。对外周血、肝、肾功能、血钙、血磷含量影响不大。病理学检查在肾脏近曲管上皮细胞胞浆内见有可逆性褐色颗粒沉着, 并伴有空泡晕。实验结果表明H-73-10的毒性比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触须毛囊真皮鞘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特性和电镜下超微结构特征。方法:显微分离大鼠触须毛囊真皮鞘,组织块法原代培养获得真皮鞘细胞,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胞鉴定,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并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真皮鞘细胞原代培养5—7d仅有少量细胞由组织块中长出,培养14d方可传代。传代后细胞呈克隆样丛状生长,细胞丛相互连接呈网状,3~5d传一代,可连续传10代以上。扫描电镜见毛囊真皮鞘内有许多散在的纺锤形细胞,胞体丰满,表面不光滑,有较长的细胞突起。透射电镜下见细胞核大,富含常染色质,核仁明显,胞浆中细胞器少,胞膜下可见由细丝样结构组成的致密斑。结论:大鼠触须毛囊真皮鞘细胞原代生长迟缓,传代后细胞增殖旺盛,其超微结构特点提示该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属于成体中较为幼稚的间充质细胞。  相似文献   
8.
稀土元素进入机体后,选择性蓄积于肝和骨,排出很慢,本文以~(169)镱(~(169)Yb)代表重稀土元素在大鼠身上用H-73-10促排,并与DTPA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在核事故情况下,特别是在事故早期,促排是减少病员内照射剂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使用的促排剂有EDTA、DTPA等。70年代初,封觉设计合成了螯合剂H7310,经动物实验证明它对钚、钍和铀的促排效果优于DTPA和喹胺酸[13]。嗣后又合成了新型螯合剂FZ824,经动物实验表明它对上述核素及重金属有更强的螯合作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促排剂。本文作者仅就其对动物的急性、长期毒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该药的毒性进行了初步评价。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急性毒性实验用昆明种小鼠,体重(2210±208)g;长期毒性实验用Wistar大鼠,体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