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3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疹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反应,随着新药品种的日益增多,临床上引起药疹的药品种类也不断增加,为了探讨儿童药疹的年龄分布、皮疹类型及致敏药物的临床特征变化趋势,本文对120例住院儿童药疹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子和γ射线照射后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死亡方式及其意义。方法采用不同剂量中子和^60Coγ射线全身照射350只BALB/c小鼠,通过光镜、电镜、流式细胞术、原位末端标记和DNA凝胶电泳等观察造血细胞凋亡与坏死情况。结果中子照射后小鼠骨髓中坏死和凋亡的造血细胞均明显增多,5.5Gy组以坏死为主;而γ射线照射后则以凋亡为主,且呈剂量相关性。凋亡的细胞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边移,呈半月型、环状或不规则状,凋亡小体形成,电泳下见DNA梯状图谱。坏死的细胞表现为核肿胀、溶解,线粒体膜、核膜等膜性结构破坏。结论2.5~5.5Gy中子及5.5~12Gy γ射线照射可使骨髓造血细胞死亡方式不同:中子照射见凋亡与坏死并存,5.5Gy组以坏死为主;而γ射线照射则以凋亡为主。  相似文献   
3.
尼氏小体染色方法的改进及其在神经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组织或细胞的染色在病理学诊断、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使用价值。组织切片染色的质量好坏对于医学诊断,科研和教学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研究神经组织,使医学诊断、科研和教学工作更为方便,本文对Toluidine Blue(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做了一些改进。在传统的甲苯胺蓝染色过程中,仅考虑对细胞核和尼氏小体进行染色,未考虑细胞浆和其他细胞器:而改进后的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在甲苯股蓝染色后用伊红再染色,既考虑对细胞核和尼氏小体进行染色,也对细胞浆进行了染色。结果显示传统的Toluidine Blue染色结果光镜下观察,细胞核和尼氏小体都可见,即尼氏小体为深蓝色,细胞核为蓝色,染色背景为淡蓝色;改进后的染色结果光镜下观察,尼氏小体为紫蓝色,细胞核为蓝色,染色背景为粉红色。可见,改进后的染色方法染出的组织切片比传统的要清晰、美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病理学的研究也随之发展,病理技术势必进一步提高,来适应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改进的尼氏小体染色法能够使脑组织切片更清楚观察,更有利于医学工作者对神经组织及尼氏小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表皮细胞分离培养最佳条件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确定表皮细胞分离培养的最佳条件,为进一步将其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培养表皮细胞;分别以胰蛋白酶和分散酶分离表皮细胞,有血清培养法和无血清培养法进行表皮细胞的培养,并以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情况。结果 (1)表皮细胞以分散分离可量在多数基底细胞,且成纤维细胞污染少,而胰蛋白酶得到的表皮细胞少,且混杂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2)组织块法可观察到表皮细胞生长,但成纤维细胞污染严重,且不易得到成片生长的表皮。(3)有血清培养法表皮细胞需在3T3细胞的滋养层上生长,存在3T3细胞污染的可能。(4)无血清培养方法简便易行,更有利于表皮细胞的生长。结论 采用无血清培养法培养表皮细胞条件的最终确定,为进行相关的研究,尤其是皮肤组织工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电磁脉冲辐射对猕猴凝血机制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磁脉冲对猕猴凝血机制影响。方法:经高场强电磁脉冲源以6×104V/m全身辐照5只猕猴,于照前及照后1、3、7、14、28及90d下肢前静脉采血,采用AYW-8001型血凝仪检测电磁脉冲对动物血浆中TT、PT、APTT及FIB的影响。结果:动物血浆中TT于伤后1d及14~28d延长,APTT于伤后1d延长,FIB含量于伤后14d减少,PT在照射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电磁脉冲照射可对实验猕猴凝血机制产生影响,可通过TT、APTT延长和FIB含量减少而使机体凝血机制发生障碍。  相似文献   
6.
小儿肾上腺出血3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小儿肾上腺出血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以尸检具有肾上腺出血为准,对比分析共37例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相对发病率10.3%;出血部位单纯右侧34例(91.9%),单纯髓质出血17例(45.9%),皮髓质均出血20例(54.1%);导致出血的原发病主要为各种不同原因的肺炎合并心力衰竭(43.2%),和新生儿肺膨胀不全(10.8%),新生儿出血症等。结论:该组肾上腺出血多见右侧,髓质,原发病主  相似文献   
7.
应用天狼星红染色切片进行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可明确地区分Ⅰ、Ⅲ型胶原并显示两型胶原在肺组织中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配合图像分析法,可以测定不同剂量照射后三个月各组肺内Ⅰ、Ⅲ型胶原纤维的比值变化;将这一方法与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相比较,表明二者在显示肺纤维化程度和变化趋势上具有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混合热休克蛋白(HSP)/肽与白介素-12(IL-12)和环磷酰胺(CTX)联合治疗小鼠肉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S-180肉瘤为模型,将瘤组织剪碎,裂解,离心,取上清经Sephacryl S-200层析,截取相对分子质量(50~200)×103段,经SDS-PAGE电泳及Western-blot法鉴定。用提取的HSP/肽免疫小鼠后,再用低剂量CTX及IL-12治疗(强化疫苗),观察无瘤生存率、抑瘤生长率、抑制转移率和存活期。用流式细胞仪,ELISPOT及乳酸脱氢酶等方法检测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HSP疫苗与IL-12和CTX联合治疗小鼠S-180肉瘤,80.0%肿瘤完全消退,且100.0%抑制了肺部转移,达长期生存,而对照组全部在40d内死亡。检测表明HSP/肽疫苗形成了免疫预存,从而使IL-12和CTX发挥了抗瘤作用。结论:HSP/肽与IL-12和CTX联合治疗诱发了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产生强大的抗瘤作用,可能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放射复合伤口愈合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愈合延迟的关系.方法用碱磷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伤口区病理形态学观察表明,大剂量局部照射后能导致伤口愈合延迟;照射后白细胞数出现下降,伤后3~5d降低较为明显,显著低于单纯伤口组;伤后两组动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均出现降低,然而照射组始终低于单伤组,至伤后28d仍然有显著性差别.结论照射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降低和白细胞数的下降是辐射延迟伤口愈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电磁脉冲对海马C—F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观察电磁脉冲 (EMP)辐照大鼠后其海马C FOS表达的改变 ,初步探讨EMP致海马损伤的机制。方法 :用高场强电磁脉冲模拟源 (所产生的脉冲上升时间为 2 0ns ,脉宽为30 μs) ,在 2min内辐照大鼠 5次 ,并设对照组 ,辐照后于 1,6,12 ,2 4和 4 8h活杀动物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显示C FOS的表达并在光镜 10× 4 0倍视野下 ,应用CMIAS Ⅱ图像分析仪对阳性细胞的图像学参数 积分光密度和平均光密度测定分析 ,最后结果经SPSS8.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被辐照组大鼠在 6~ 12h时海马锥体细胞及齿状回颗粒细胞C FOS均呈高表达 ,积分光密度和平均光密度值在 12h时最大 ,且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和P <0 .0 1)。结论 :EMP可引起C FOS在海马锥体细胞及齿状回颗粒细胞的高表达 ,且C FOS可能在EMP致大鼠的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