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5-羟色胺转运体(SERT)mRNA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外周血SERT mRNA表达。结果:有攻击行为患者(26例)SERT 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患者(18例)(F=9.75,P0.01)。SERT mRNA表达与患者发病年龄无相关(r=0.056,P=0.722);与病程呈正相关(r=0.418,P0.01);与PANSS的阴性症状分呈负相关(r=-0.335,P0.05);与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及一般精神病理分无相关性(r=-0.156,P=0.317;r=0.115,P=0.465;r=-0.097,P=0.538)。结论: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SERT mRNA高表达与其病程长、伴有攻击行为以及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双相障碍是一种具有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的重性精神障碍,其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在精神和物质使用障碍中排第6名[1]。即使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相当一部分达到临床缓解的患者仍然存在很多残留症状。国内关于双相障碍缓解期残留症状的研究还非常匮乏,本文将根据国外对于双相障碍缓解期残留症状的相关研究,针对双相患者缓解期的概念及评定标准,缓解期常见的残留症状,影响残留症状的因素以及关注残留症状的意义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的性别差异、残留症状与治疗时间和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ICD-10抑郁发作或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抑郁症急性期治疗后患者1503例(男性559例,女性944例),此次抑郁发作已治疗8~12周,应用抑郁症状快速评定量表(QIDS)评估分为残留症状组(n=733)和无残留症状组(n=770),比较残留症状与治疗时间(8~12周)、药物治疗(单种抗抑郁药物治疗、联合治疗)之间的性别差异。结果:男性残留症状总分、感觉沮丧、反应迟钝得分高于女性,夜间睡眠得分低于女性(均P 0. 05)。治疗11周男性的残留症状数目多于女性;随治疗时间增加,女性残留症状数目减少(P 0. 05),残留症状轻度比例高于中度及以上(P 0. 05)。使用单种抗抑郁药物治疗,男性残留症状中度及以上比例高于女性(P 0. 05);女性联合两种及以上抗抑郁药物残留症状中度及以上所占比例高于使用单种抗抑郁药物(P 0. 05)。结论: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存在性别差异,不同治疗时间和治疗方式对残留症状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抑郁剂早期起效对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133例抑郁发作患者被随机分入四种抗抑郁剂治疗组(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帕罗西汀组),分别在基线期、治疗2周末及8周末使用16项抑郁症状快速自评量表(QIDS-SR16)对患者症状进行评估,计算2周末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治疗2周末,各治疗组均有较高比例患者满足早期起效标准(西酞普兰组50%;艾司西酞普兰组52%;帕罗西汀组51.16%;舍曲林组53.85%),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1);各药物组阳性预测值(PPV)均较高,阴性预测值(NPV)偏低(西酞普兰组0.77,0.38;艾司西酞普兰组1.00,0.25;帕罗西汀组0.91,0.24;舍曲林组0.90,0.28)。结论进一步证实SSRIs类抗抑郁药在2周内起效;早期起效对预后估计比较灵敏,但早期未起效对预后判断欠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附加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改善的作用。方法选取患者组31例,为已单用利培酮固定剂量治疗4周的男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附加艾司西酞普兰10 mg/d治疗,疗程8周,分别在基线和第8周末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测定认知功能,并分别在基线、第2周末、第4周末和第8周末采用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阴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和Simpson-Angus量表(SAS)进行精神症状和安全性评估。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认知功能。结果 31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患者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语言功能、注意、延时记忆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10,P=0.000;t=-3.726,P=0.001;t=-3.055,P=0.005;t=-3.864,P=0.000;t=-5.061,P=0.000;t=-6.268,P=0.000),患者分数均比健康对照低;患者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即刻记忆、语言功能、注意、延时记忆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0,P=0.023;t=-2.477,P=0.022;t=-2.392,P=0.028;t=-2.404,P=0.026;t=-2.866,P=0.010),分数高于基线;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组附加治疗后语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3,P=0.696)。患者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ANSS、SANS、CDSS、TESS和S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广泛损害。附加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改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即刻记忆、语言功能、注意和延时记忆损害的程度,特别是语言功能的恢复可达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比较单相复发性抑郁障碍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DSM-5特征标准在中国住院患者中的适用情况。方法根据DSM-5标准自编抑郁发作临床特征调查问卷,对2015年8月-12月在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住院的复发性抑郁障碍112例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136例进行访谈,比较差异。结果双相抑郁起病年龄更早、抑郁发作次数更多、家族史阳性及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比例更高(P0.05)。复发性抑郁一次抑郁发作持续时间更长,伴焦虑痛苦及伴忧郁特征的比例更高(P0.05)。结论单双相抑郁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DSM-5特征标准在中国人群中的信效度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心境稳定剂单药或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双相躁狂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GSK3)活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双相I型躁狂发作患者36例,给予碳酸锂或丙戊酸钠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8周。分别于基线、4周和8周末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20 mL,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PBMCs的GSK3α和GSK3β丝氨酸磷酸化水平(pSer-GSK3α,pSer-GSK3β)以及总GSK3水平(total-GSK3α和total-GSK3β)。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s Scale,YMRS)和临床症状严重度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cale,CGI-S)等评估症状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各组患者的YMRS、CGI-S等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与此同时,治疗后PBMCs的pSer-GSK3α、pSer-GSK3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不同心境稳定剂组间比较,pSer-GSK3β/total-GSK3β相对比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0),锂盐组变化明显(P=0.024);相关分析显示,pSer9-GSK3β/total-GSK3β比值与4周末YMRS减分绝对值呈负相关(r=-0.413,P=0.043)。剔除反复躁狂发作(≥3次)患者,这一趋势更加显著(r=-0.543,P=0.020)。其中锂盐组呈现了相似的变化(r=-0.432,P=0.083),而丙戊酸钠组无。结论 心境稳定剂单药或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降低双相躁狂患者PBMCs的GSK3活性,碳酸锂单药或联合治疗相比丙戊酸钠,可以更显著降低双相躁狂患者的GSK3活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