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准确的玻璃体、视网膜相关组织标本取材及保存方法是保证临床诊断及开展严谨基础研究的基础。玻璃体标本取材的临床用途包括微生物培养、细胞学检测、变性性疾病检测、PCR分析、液基细胞学检测细胞形态等;实验研究用途包括DNA基因分析、蛋白定量分析、代谢物检查、RNA含量定量分析、细胞因子测定等。视网膜标本取材主要用于视网膜增生膜的PCR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检查、微血管密度评价以及细胞分离和培养等。了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标本的取材和相关检测技术、材料的应用,可为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全面的思路及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更广泛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descemet membrane detachment,DMD)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研究。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汉口爱尔眼科医院诊治的白内障摘出术后DMD患者12例(12眼),经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确诊为DMD,其中轻度脱离5例、中度脱离3例、重度脱离4例。结果 12 968例行白内障摘出术患者中12例患者发生了DMD,其中8例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4例为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发生率分别是0.062%和3.101%。5例轻度、1例中度和1例重度DMD均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中度和1例重度DMD经前房注气术痊愈,而1例重度DMD经前房注气失败后改行角膜内皮移植术痊愈,1例重度DMD术中发现1/4悬韧带离断和中上方大范围后弹力层脱离,术毕行前房注气术,术后因体位原因气体进入后房和玻璃体腔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放弃治疗,逐渐发展为大泡性角膜病变。结论 DMD重在预防,一旦发生需要个性化治疗,综合考虑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自发性复位的可能性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三甲公立医院在申报企业所得税过程中面临的经营支出与医疗支出无法准确划分的问题,通过研究近年来税收政策及收费依据,得到以下结论:应优先为医院申请政策上的优惠,力争减免税款,此外考虑分摊比例法或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方法,实现企业所得税经营支出的精准核算,并对医院企业所得税进行筹划,在不违反税收政策前提下实现医院税收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模型大鼠视网膜蛋白质表达变化。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20只,随机分为NAION动物(rNAION)模型组、单纯激光照射组、单纯光敏剂孟加拉玫瑰红(RB)组(单纯光敏剂RB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为5只,均以右眼为实验眼。采用光动力疗法建立rNAION模型。建模后3 d分离各组大鼠视网膜。采用酶切法进行样本制备;非数据依赖方式采集质谱数据;SWATH定量质谱技术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蛋白并进行功能及相关通路分析。结果rNAION模型组共筛选出差异蛋白184个(表达倍数大于1.5且P<0.05)。其中,上调蛋白99个,下调蛋白85个。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4、层粘连蛋白1、14-3-3γ蛋白YWHAG等蛋白表达增加;富含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分泌载体膜蛋白5及网格蛋白外套蛋白AP180表达降低。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神经生长、能量代谢、囊泡介导的转运、突触可塑性调节、凋亡及炎症反应等生物学进程。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及补体和凝血酶联反应等信号通路。结论NAION的发生可能通过改变能量代谢、神经生长、突触囊泡的运输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蛋白表达,共同调控神经细胞再生及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25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首次行PPV治疗的PDR合并玻璃体积血(VH)患者340例34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5例,女性155例;平均年龄(55.79±10.82)岁。患者平均糖尿病病程(13.01±7.70)年;平均空腹血糖(7.55±2.15)mmol/L。合并冠心病19例,合并脑梗死20例。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等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Snellen视力表进行,并将结果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患眼平均logMARBCVA2.04±0.73,平均眼压(15.45±2.93)mmHg(1 mmHg=0.133kPa)。VH持续时间3周?6个月,平均时间(2.98±1.46)个月。340只眼中,Ⅳ期93只眼(27.35%),Ⅴ期107只眼(31.47%),Ⅵ期116只眼(34.12%);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TRD)83只眼。所有患眼均行25G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PPV。57只眼手术前3d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234只眼手术中剥除内界膜,262只眼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141只眼手术完毕时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手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80±5.79)个月。以裂隙灯显微镜或房角镜检查发现虹膜和(或)房角存在新生血管且眼压〉21mmHg者诊断为NVG。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手术前基线因素、眼部因素、手术因素与手术后NVG发生的关系。结果340只眼中,PPV后发生NVG者66只眼(19.41%);发生NVG的时间为手术后6?335 d,平均时间为(98.00±5.79)d。PPV后第3、6、12个月,NVG发生风险比分别为11.50%、15.29%、20.75%。单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疾病等手术前基线因素对手术后发生NVG有影响(P<0.05);PDR分期、合并TRD、手术前logMAR BCVA、手术前眼压等眼部因素对手术后发生NVG无影响(P>0.05);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手术中剥除内界膜、手术前3d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等手术因素对手术后发生NVG有影响(P<0.05)。将Cox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逐步回归探索手术后NVG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和手术中内界膜剥除是手术后发生NVG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P<0.05)。结论低龄、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PDR患者PPV后发生NVG的危险因素,手术中剥除内界膜可减少NVG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病毒(LV)介导miR-191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增生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REC细胞系,分为对照组、缺氧组、LV-空载体(LV-vector)组、LV-miR-191(LV-191)组。LV-vector组、LV-191组分别转入相应的慢病毒载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转染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生能力;划痕实验和侵袭小室(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Matrigel实验检测细胞管腔形成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191相对表达量及其下游靶基因p2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分裂蛋白激酶(CDK)6、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mRNA相对表达量。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LV-191组细胞转染率分别为0.615%、99.400%。CCK-8、细胞划痕、Transwell细胞迁移、Matrige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LV-vector组细胞增生数量明显增多(t=6.130、4.606)、细胞迁移率明显增高(t=4.910、6.702)、微孔膜上染色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t=7.244、6.724)、细胞管腔形成能力增强(t=8.345、9.859),LV-191组细胞增生数量明显减少(t=14.710)、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t=6.245),微孔膜上染色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t=5.333)、细胞管腔形成能力明显减弱(t=5.8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LV-vector组比较,LV-191组细胞中miR-19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t=44.110、42.680),Cyclin D1(t=29.940、14.010)、CDK6(t=15.200、7.645)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21 mRNA相对表达量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3、2.755,P>0.05)。4组细胞中VEGF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66,P>0.05)。结论miR-191可通过上调p21 mRNA表达,下调CDK6、Cyclin D1 mRNA表达,抑制hREC增生、迁移及管腔形成。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探讨剪除睫毛对白内障手术野细菌分布的影响,为白内障围手术期感染控制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5月于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280例(280只眼)。根据患者手术意愿分为剪睫毛组(128 例)和不剪睫毛组(152例),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术毕采集医用手术薄膜睑缘粘贴面及 下穹窿部结膜囊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观察2组细菌培养结果。比较2组患者术后眼部刺激及充血情况。结果 与剪睫毛组相比,不剪睫毛组手术薄膜睑缘粘贴面细菌培养阳性率[13.16%(20/152)vs. 29.69%(38/128)]、结膜囊拭 子和医用薄膜检出同种细菌比例[2.63%(4/152)vs. 7.81%(10/128)]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毕结膜囊中检出细 菌与手术薄膜上检出细菌同种,均为表皮葡萄球菌。术后第1、7天,不剪睫毛组患者眼部刺激症状及充血程度均较 剪睫毛组明显改善。结论 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剪除睫毛可增加医用薄膜结膜粘贴面及术毕结膜囊拭子细菌阳性检 出率,且术后眼部刺激症状及充血程度较不剪除睫毛者严重,眼内炎感染的菌株来源于术眼睑缘周围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单个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膜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聚集状态。方法将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质粒转染组[转染VEGFR2-绿色荧光蛋白(GFP)重组质粒]。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质粒转染组GFP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单分子成像技术记录细胞膜上表达的单个VEGFR2-GFP分子的荧光强度分布和漂白步数,判断受体的寡聚或多聚状态。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转染12 h后,质粒转染组细胞可见GFP绿色荧光。qPCR检测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组细胞中VEGFR2、GFP 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40、12.330,P<0.001、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组细胞VEGFR2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1)。单分子成像结果显示,无配体刺激时RF/6A细胞膜表面上VEGFR2-GFP的荧光强度分布为双峰,其中单体、二聚体比例分别为86.0%、14.0%;通过计数GFP荧光漂白步数,静息状态下受体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比例分别为81.4%、12.9%、5.5%、0.3%。结论无配体状态下,VEGFR2在RF/6A细胞膜表面以单体和包括二聚体在内的多聚体形式共存,以单体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浆外泌体、微囊泡(MV)、血浆和玻璃体中炎症相关蛋白S100A8的表达,并于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进行验证,初步探讨其在DR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和基础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共计73名纳入研究。其中,采集血浆32名,收集玻璃体液41名,并据此分为血浆样本研究队列和玻璃体样本研究队列。将受试者分为未发生眼底改变的单纯糖尿病组(DM组)、非增生型DR组(NPDR组)和增生型DR组(PDR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玻璃体样本研究队列中对照组为黄斑前膜或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液。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外泌体和MV。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分析仪、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和M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S100A8质量浓度。18只健康雄性Brown Norway大鼠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每只9只。糖尿病组大鼠经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建模后5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S100A8的表达情况。两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计量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血浆中成功分离得到具有各自特征的外泌体和MV。PDR组患者血浆外泌体和玻璃体S100A8浓度均高于NPDR组、DM组、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20、0.002、0.002,P<0.000、<0.000 )。血浆样本队列研究4个组受试者血浆、血浆MV的S100A8质量浓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83、0.015 ,P=0.836、0.99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视锥视杆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S100A8蛋白。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S100A8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8,P=0.001 )。结论循环外泌体中S100A8蛋白水平随2型糖尿病患者DR严重程度明显增高。S100A8可能是DR炎症环境的影响因素,是潜在的抗炎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经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endoscopiccyclophotocoagulation,ECP)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至8月我院眼科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ECP治疗的19例(2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前、术后1d、1周、3周、1个月以及3 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术前、术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患者术前用药后眼压为18~60(242±106)mmHg(1kPa=75mmHg),术后眼压为79~220(144±29)mmHg(未用药),与术前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眼(7727%)视力提高、2眼(909%)视力无改变、3眼(1364%)视力下降。术前应用抗青光眼药物为1~6种(平均4种);术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0~2种(平均1种),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37167, P<005)。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ECP完全成功率为8182%,条件成功率为9091%。术中未见任何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高眼压以及散光所致的屈光不正,高眼压经对症处理后均可控制。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ECP具有安全有效、手术创口小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作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