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7篇
内科学   12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47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418篇
预防医学   48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18篇
  2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3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eripheral nerves connect brain and spinal cord with the extremities and inner organs, and nerves injury can lead the disability and social exclusion. Growth factors and other natural stimulators of regeneration processes look very promising as future medicines. In our study, we tested the influence of genetic constructions that contain gene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on nerve'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fter traumatic and ischemic injuries. Injection of pVax1-hBDNF and pVax1-muPA after traumatic injury led to better restoration of nerve'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compared to similar parameters of control group mice. In ischemic injury model pVax1-hBDNF and pVax1-muPA slowed and reduced the damage progression and stimulated nerve regeneration as well. However, the treatment with pVax1-muPA was less effective after the traumatic injury. As we chose a non-viral method of gene delivery during our study the optimal conditions of plasmid intramuscular delivery were also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2.
28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塞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塞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8例颈内动脉急性脑梗塞的患者进行了动脉溶栓治疗.通过造影显示血管再通情况。术后即刻和24h后分别行头颅CT扫描以了解有无颅内出血(ICH)。术后第90天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生活状态进行评估。结果28例患者经动脉溶栓治疗,堵塞血管再通18例,部分再通6例,未通4例;症状性颅内出血8例,死亡5例。术后第90天,生活状态优者14例,良者8例,差或者死亡6例。再通患者生活状态明显优于部分再通及未通患者。结论动脉溶栓具有较高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死亡率。再通患者生活状态较好。  相似文献   
3.
患肢注射高浓度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与疗效。方法 :经患肢注射尿激酶每日 75万单位溶栓治疗 4 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病程在 2周内溶栓治愈 72 % (18/2 5 ) ,有效率 10 0 % (2 5 /2 5 ) ,病程超过 2周溶栓治愈率 30 % (6 /2 0 ) ,有效率 85 % (17/2 0 ) ,治疗过程无出血倾向。结论 :溶栓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经患肢注射尿激酶的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而且药物用量可增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 MM)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 )及其可溶性受体 ( su PAR )的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34例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的浓度 ,同时观察其中6例 MM患者化疗前后血浆 u- PA及 su PAR的浓度变化。结果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中进展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稳定期 MM患者 ( P <0 .0 1) ,而稳定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6例 MM患者化疗后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低于化疗前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 ( P<0 .0 5)。骨髓涂片瘤细胞比例 >2 0 %的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高于瘤细胞比例≤ 2 0 % M M患者 ( P<0 .0 5;P<0 .0 1)。M M患者血浆 u- PA及su PA R水平均与骨髓瘤细胞百分比及血清球蛋白呈正相关 ,而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升高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分期、判断疗效、了解疾病进展情况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溶栓及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直接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静脉尿激酶 (UK)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观察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 97例AMI患者采用UK溶栓 ,60例AMI患者采用直接PTCA治疗 ,比较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的超声心动图 (UCG)和临床结果。结果 住院期间UCG检查室壁运动正常者在PTCA组为 (4 6.0 0 % ) ,高于UK组 (2 4.73 % ) (p =0 .0 2 1) ,矛盾运动发生率PTCA组为 0 ,而UK组为 11.83 %。LVEF在PTCA组为 5 6.88± 10 .47,高于UK组 (5 1.5 8± 10 .97) (p =0 .0 41)。住院期心衰发生率UK组为 3 2 .5 9% ,高于PTCA组 (18.3 3 % ) (p =0 .0 2 9)。随访 13 .3 2± 6.86个月累计心衰发生率UK组为 16.2 8% ,也高于PTCA组 (5 .19% ) (p =0 .0 0 1)。住院期间的病死率UK组为 10 .3 1% ,PTCA组为 5 .0 0 % (p =0 .10 0 )。累计病死率UK组为 15 .5 6% ,明显高于PTCA组 (5 .0 0 % ) (p =0 .0 2 1)。 60岁以上年龄组累计的病死率仍然是UK组 (2 8.99% )高于PTCA组 (10 .3 4% ) (p =0 .0 49)。在随访 3、6、12及 2 4个月时PTCA组的生活质量计分各自为 :5 9.90± 14 .67、74.40± 12 .86、73 .86± 9.70、82 .47± 10 .47均高于同时期UK组的计分 (分别是 5 2 .0 8± 14 .49、65 .0 0± 14 .72、67.0 2  相似文献   
6.
超选择眼动脉插管局部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超选择眼动脉插管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 ,应用微导管技术将导管插入眼动脉局部溶栓治疗 12例中央动脉血栓形成致视力障碍患者。结果 治疗后 ,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 ,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结论 正确诊断 ,早期应用超选择局部溶栓、扩血管并尽可能应用较大剂量溶栓药物 ,可能比其他治疗方法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5 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均符合溶栓疗法的适应证。溶栓前即刻口服阿斯匹林 2 0 0mg后 ,立即给予尿激酶 5 0万u加生理盐水 4 0mL静注 ,继以10 0万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 10 0mL静滴 ,30min内滴完。同时应用肝素 10 0mg皮下注射 ,1次 /d连用 5d ,用药期间监测凝血时间。保证凝血时间在参考值的 1 5倍。阿斯匹林次日改为 10 0mg 1次 /d口服。结果 本组 5 8例中溶栓成功 4 1例 ,再通率 70 6 % ,发病 3h内再通率为 88 9% ,3~ 6h者再通率 72 4 % ,6~ 12h者再通率 4 4 4 % ,未通率 2 9 4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临床再通率高 ,尤其发病在 6h之内者 ,疗效确切 ,简便易行 ,是不具备PTCA条件的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We report a case of the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and thrombosis syndrome presenting with acute ischemia of a lower limb. The patient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withdrawal of heparin products, intraarterial urokinase, and platelet anti-aggregation therapy consisting of Dextran and aspirin.  相似文献   
9.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过程中血清肌红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 Mb)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Mb的水平。结果:再灌注组血清Mb的峰浓度(619.59±198.55ng/ml)显著高于未再灌注组(487.31±60.87ng/ml),而且再灌注组较未再灌注组血清Mb达峰时间明显提前(192min对480min,P<0.01),再灌注组Mb的2小时出现率(Mb2/Mb0)较未再灌注组也显著增高(4.24对2.12,P<0.01)。结论:血清Mb值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冠脉再灌注后早期上升、快速达峰,可以作为一种可靠而简便的判断AMI再灌注治疗成功与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联合应用纳诺酮,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治疗35例急性脑梗塞(ACI)患者(治疗组),观察其治疗前后的β-内啡肽(β-EP)改变及临床疗效。方法:并与30例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比较。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血浆β-EP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治疗组治疗后,其β-EP浓度显著下降,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纳络酮能明显降低(ACI)患者的血浆β-EP浓度。结论三药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