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目的 比较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贫血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细胞参数异同点.方法 选择石河子人民医院和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1月~2009年7月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做为肝硬化组(LC);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诊断标准符合非重型再障作为慢性再障组(CAA),两组用血液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作全血细胞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以巨幼细胞性贫血为多,其次是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最少是缺铁性贫血;肝硬化组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组的Hb、WBC及PLT有不同程度减少,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血细胞参数比较,LC组Hb、RBC、WBC、PLT、HCT及MCHC均显著高于CAA组,MCV均低于CAA,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细胞减少以轻度贫血为主,慢性再障以重度贫血为主,两组Hb、RBC、WBC、PLT、HCT、MCV及MCHC差异有显著性,肝硬化贫血红细胞形态以大细胞性贫血为多,巨幼细胞性贫血为主;慢性再障以正常细胞性贫血为主.肝硬化出现铁、叶酸减少,有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有HBV导致骨髓的抑制;肝、脾及骨髓共同作用的机制可能是LC血三系减少的主要病因.多数的CAA组血细胞参数明显比LC组偏低.  相似文献   
2.
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是组织细胞增生所致的恶性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15~40岁常见.其特点是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组织中出现广泛的恶性组织细胞或分化较高的组织细胞灶性浸润,常累及多个脏器,并伴有明显的血细胞被吞噬现象[1].病灶的多形性、异形性及吞噬性是本病病理组织细胞学的共同特点.现将其病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史 患者男,30岁,汉族.10 d前出现纳差、乏力、发热、腹泻及呕吐等症状.近期病情加重来本院就诊,肝脾大,腹水.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查血常规"WBC 0.66×109/L,中性粒细胞0.21,单核细胞0.26,淋巴细胞0.52,Hb 120 g/L,血小板16×109/L".于2004年7月18日以(1)肝硬化失代偿期;(2)脾功能亢进;(3)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收入新疆石河子人民医院消化血液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以及与骨髓细胞学诊断的关系。方法: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0例,非肝硬化引起血细胞减少的患者60例,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明确骨髓学诊断。肝硬化患者的骨髓检查结果按照骨髓增生度分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度呈多样性,以增生明显活跃和增生活跃为多,肝硬化骨髓细胞学诊断呈多种类型。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与非肝硬化组的增生度分级不全相同(P<0.01),骨髓细胞学诊断类型构成不全相同(P<0.01)。肝硬化患者骨髓增生度分级不同组间粒红比、粒系、红系、巨核细胞数不全相同(P<0.01),明显活跃组粒红比、粒系低于活跃组,红系、巨核细胞数高于活跃组(P<0.01);活跃组粒红比值低于减低组,红系、巨核细胞数高于减低组(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骨髓增生度分级与骨髓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数相关,随着增生度分级下降,粒红比对应升高,骨髓红系、巨核细胞数对应下降;骨髓细胞学检查能够准确反映血细胞异常;骨髓学诊断意见为肝硬化血细胞减少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类型与红细胞参数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2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160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7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85例。对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测定,并抽取血液进行血细胞分析,检测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分组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寻找可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红细胞参数指标。结果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H.pylori感染率为25.9%(22/85),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53.3%(4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P<0.0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红细胞参数RBC、Hb、HCT、MCV、MCH、MCHC、RDW均在参考范围;慢性萎缩性胃炎组RBC、MCV、MCH、RDW在参考范围,Hb、HCT、MCHC低于参考值下限。慢性萎缩性胃炎组RBC、Hb、HCT、MCV、MCH、MCHC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RDW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H.pylori阳性与H.pylori阴性患者RBC、Hb、HCT、MCV、MCH、MCHC、R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H.pylori阳性患者RBC、Hb、HCT低于H.pylori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与H.pylori阴性患者MCV、MCH、MCHC、R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分组为金标准,绘制RBC、Hb、HCT、MCV、MCH、MCHC、RDW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ROC曲线,其中7个参数中只有RBC、Hb、HCT AUC值>0.8,当慢性胃炎患者外周红细胞参数RBC≤3.9×1012/L,Hb≤119.5 g/L,HCT≤36.2%时,提示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结论 慢性胃炎类型与红细胞参数异常密切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以出现轻度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及H.pylori感染与红细胞形态变化密切相关;H.pylori感染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形态学异常和轻度贫血的主要病因。慢性胃炎患者外周红细胞Hb≤119.5 g/L、HCT≤36.2%、RBC≤3.9×1012/L,提示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合并缺铁性贫血( IDA)患者的血液指标。方法选取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合并有IDA(观察组)与肝炎肝硬化合并非IDA(对照组)患者各30例,分别测定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凝血功能、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并对各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清铁蛋白低于对照组( P<0.05)、叶酸高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B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门冬氨酸基转移酶、白蛋白、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汁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叶酸、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测定有助于诊断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IDA,肝炎肝硬化合并IDA患者的血液学异常与肝功能损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是指机体重要器官或系统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如由于出血、感染、手术等导致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同时或相继受损,导致的功能不全。在肝硬化基础发生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早期症状不典型,以原发病表现为主。病情复杂。有报道中晚期继发的MODS,以并发症表现为主,病死率高。因并发MODS的晚期常导致死亡。本文对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MODS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大小及分布特点,探讨色素结肠镜对结肠良性息肉的诊断及氩离子体凝固术(APC)、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钛夹术治疗良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6月在该院消化科住院行内镜及病理诊断为良性结肠息肉且行治疗的175例患者资料。结果通过普通内镜和染色内镜检查,结肠良性息肉以单发性息肉为多;结肠在多部位有多发息肉类型为多;左半结肠中的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数较多且息肉直径较小,右半结肠中的升结肠息肉较少且直径较大,色素内镜有助于微小息肉和小息肉的诊断,染色检查提高了结肠多发息肉的检出率。结论色素内镜可以提高息肉检出率,尤其是多发息肉检出率,减少漏诊率,有助于良性息肉的鉴别诊断;依据结肠单发和多发息肉结合息肉大小选择APC、高频电凝电切术或者EMR其中一种内镜治疗或联合2种内镜治疗方法,疗效明确、手术安全,以APC息肉切除术最常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孕妇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的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值及特点。方法:取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产科门诊妊娠2428周直接行75g OGTT的孕妇1378例,年龄为(28.4±3.6)岁(1944岁)。除外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双(多)胎妊娠,将1 378例孕妇按照年龄分为5组:<25(n=195,14.2%)、25n=782,56.7%、30n=252,18.3%、35n=115,8.3%及≥40岁组(n=34,2.6%)。空腹、服糖后lh和2h血糖界值分别为5.1、10.0和8.5mmol/L,任意一点血糖大于或等于界值即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mellitus,GDM)。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同一时间点不同年龄组间的血糖值,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采用两分类变量间关联程度的度量计算不同年龄组GDM的患病风险。结果:(1)1 378例孕妇空腹、服糖后lh和2h的血糖值均呈正态分布,分别为5.91、11.91和9.67mmol/L,第97.5百分位数分别为6.01、11.92和9.95 mmol/L。(2)<25、253035≥40岁组空腹血糖分别为(4.82±0.51)、(4.89±0.50)、(4.91±0.46)、(5.07±0.55)与(5.20±0.49)mmol/L,服糖后1h血糖分别为(7.50±1.71)、(8.08±1.81)、(8.34±1.80)、(9.26±2.07)与(9.12±1.67)mmol/L,服糖后2h血糖分别为(6.41±1.20)、(6.83±1.32)、(7.16±1.41)、(7.77±1.43)与(7.79±1.17)mmol/L。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龄组同一时间点的血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52、20.31和24.23,值均<0.01)。随着年龄增加,空腹、服糖后1h和2h的血糖值均逐渐升高,不同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检验,P值均<0.05)。(3)GDM检出率为40.2%(554/1 378)。<25、253035≥40岁组GDM检出率分别为27.7%(54/195)、38.2%(299/782)、43.7%(110/252)、57.4%(66/115)与73.5%(25/34),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5.02,=0.00)。与<25岁年龄组比较,253035≥40岁组GDM检出率的OR值(95%CI)分别为1.62(1.152.28)、2.02(1.363.02)、3.52(2.175.71)和7.25(3.1816.53)。结论:高龄是GDM的高危因素,35岁后妊娠者,GDM风险显著增加。建议女性在35岁之前妊娠,可降低GDM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向治纬 《农垦医学》2003,25(3):229-230
Dieulafoy病是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病因之一。此病的解剖及病理学特征是粘膜下恒径动脉畸型。我院最近收治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2岁,“因上腹不适,隐痛3日,呕血2次”入院。入院前3日,患者无明确诱因,出现餐后  相似文献   
10.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附6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观察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0例,并以慢性肝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分别检测PT、APTT、TT、FIB。同时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B-C顺序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时间明显延长,按功能分级,肝功能越差,凝血功能越差。凝血功能可作为肝功能分期的指标。认为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肝硬化临床分期、出血的严重程度、疗效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