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及方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及方法黑龙江省小儿脑瘫防治疗育中心(154002)李晓捷小儿脑性瘫痪(CP)早期诊断及治疗是近年来脑瘫研究的重点,无论哪种治疗体系和方法都强调早期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性。1早期治疗的目的(1)发展抵抗重力的正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  相似文献   
2.
提高小儿脑瘫防治科研水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这个长期被称为不治之症的疾病,常被医生拒之门外。今天,竟列入“实用”、“临床”之列,能够发行小儿神经专辑,并突出介绍CP,事实本身即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小儿神经事业发展了,已迈进当代康复医学的领域,予示着一个早期发现CP,充分运用现代康复手段,结合我国传统  相似文献   
3.
背景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对儿童脑瘫患病率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缺乏基于较大样本量和较新的儿童脑瘫的流行病学研究。目的 了解较新的中国0~6岁儿童脑瘫患病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系统、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的关于中国0~6岁儿童脑瘫流行病学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15-01-01至2020-01-01。收集纳入文献中调查对象的样本量、调查地区、性别、年龄、患儿例数等信息,并对纳入的文献运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患病率进行定量合并,并对性别、年龄等分类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8篇,文献质量均为中等及以上,调查对象共527 758例,其中脑瘫患儿1 0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0~6岁儿童脑瘫总患病率为0.23%〔95%CI(0.17%,0.2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童脑瘫患病率为0.22%〔95%CI(0.14%,0.29%)〕,女童脑瘫患病率为0.12%〔95%CI(0.06%,0.19%)〕;<1、1、2、3、4、5、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分别为0.21%〔95%CI(0.02%,0.40%)〕、0.20%〔95%CI(0.10%,0.30%)〕、0.19%〔95%CI(0.08%,0.30%)〕、0.21%〔95%CI(0.09%,0.32%)〕、0.13%〔95%CI(0.02%,0.24%)〕、0.20%〔95%CI(0.09%,0.32%)〕、0.32%〔95%CI(0.14%,0.50%)〕。结论 中国0~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为0.23%,性别和年龄段的患病率均表现不同,对于政策制定、临床干预有指导意义,建议依据新的脑瘫分型进行更多横断面研究。  相似文献   
4.
IGF-1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总Tau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利用经典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动物模型,观察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前后脑白质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MAP)总Tau水平的改变,探讨新生大鼠HIBD早期应用IGF-1后总Tau蛋白水平的改变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用药组,分别给予同等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假手术组、模型组)和IGF-1(用药组)腹腔注射,给药后24小时采集标本。HE及嗜银染色法光镜下分别观察脑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白质总Tau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1)假手术组HE染色后脑白质神经细胞形态正常,轮廓清晰,核仁核膜明显,大小无变化,未见明显损伤性改变;模型组新生大鼠脑组织HE病理检测可见明显的毛细血管出血,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明显,模型建立成功。(2)假手术组脑神经细胞染色分布均匀,树突轴突沿其走行分布;模型组嗜银染色示神经纤维增粗,部分神经纤维呈缠结状;用药组神经纤维稍增粗,未见明显的神经纤维缠结。(3)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用药组总Tau蛋白的值低于模型组(p(0.05),但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HIBD新生大鼠早期应用IGF-1对脑白质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具有保护作用,总Tau蛋白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本研究采用经典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动物模型,观察HIBD前后脑室周围白质Tau蛋白水平的改变,探讨新生大鼠HIBD早期Tau蛋白表达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清洁级7日龄Wistar大鼠82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n=40)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HIBD组,n=42)。参照Rice法单侧结扎新生大鼠左颈总动脉复制HIBD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对照组)只切开颈部正中皮肤,分离但不结扎左侧颈总动脉;HIBD~大鼠置入低氧环境缺氧2小时,而后按时间随机分为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组(n=8)。HE及嗜银染色后,光镜下观察HIBD前后及不同时间组新生大鼠脑神经细胞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各组大鼠脑室周围白质与皮层微管相关蛋白Tau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400倍视野下利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进行Tau蛋白平均光密度值(aver-age opticaldens卸,OD)测定,并统计学分析。结果:HIBD新生大鼠嗜银染色示脑室周围白质神经细胞中存在神经原纤维的增粗、缠绕。各实验组Tau蛋白随着缺氧缺血时间的延长参疫反应牲增强,其中H工后3小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HIBD后6小时组、12小时组、24小时组以及48小时组的0D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IBD可造成新生鼠脑脑室周围白质中神经纤维变性,总Tau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7.
平衡测试仪对健康儿童静态立位平衡参考值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平衡测试仪(BPM)对健康儿童静态立位平衡功能进行测定,从而得出儿童静态立位平衡的参考值。方法将97名13~48个月健康儿童按每12个月为1个年龄组分为3组,每组再按性别分为2组[13~24个月31名(男18名,女13名);25~36个月32名(男18名,女14名);37~48个月34名(男19名,女15名)]。利用常州产JB—PH一11型BPM测试其静态立位平衡功能,得出能反映平衡的各项参数(左右偏移、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和重心轨迹图,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平衡功能与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健康儿童13~24个月、25~36个月、37~48个月平衡数据男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左右偏移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而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重心轨迹图大部分呈球心型。结论健康儿童随着月龄的增大平衡功能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分析头针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并探讨治疗前后脑瘫患儿脑室系统的超声改变。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均为 1998年 8月~ 2000年 12月在黑龙江省小儿脑瘫疗育中心治疗的脑瘫患儿 38例,诊断与临床分型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标准 [1]。年龄 4个月~ 1岁, 4~ 6个月 6例, 7~ 9个月 21例, 10~ 12个月 11例,平均年龄 (7± 2.5)个月。其中痉挛型 24例,手足徐动型 8型,混合型 6例。 1.2方法头针治疗: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选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运动区、平衡区、语言 I区、语言 II区,交替,每日或隔日 1次, 10次为 1个…  相似文献   
9.
李晓捷  姜志梅  李林 《中国康复》2001,16(1):50-52,54
脑瘫 ( cerebral palsy,CP)发病率在发达国家不低于 2‰ ,由于低出生体重婴儿成活率的增加 ,世界范围内 CP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1]。CP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 ,始终没有满意的治疗方法而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CP有许多分型 ,其中 2 /3是痉挛型 [2 ] ,因此痉挛型 CP的治疗与康复成为研究的重点。以往痉挛型 CP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物理疗法、药物及手术等 ,包括石膏固定、矫形器、运动及移动 ,巴氯芬在内的口服药物、矫形外科、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 ( SPR)、使用姿势及移动辅助器和姿势矫正训练等 ,我国还有传统医学方法。目前对于痉挛…  相似文献   
10.
渐进性抗阻训练(PRT)在是否有助于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功能, 特别是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青少年版)(ICF-CY)框架下的活动和参与层面存在争议, 目前尚缺少有力的循证依据。本文通过对PRT的历史发展、训练方法以及临床研究进展和争议问题进行综述, 以期启发儿童康复工作者的关注和开展循证研究, 探究如何更好地发掘渐进性抗组训练这一康复治疗技术在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