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信号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 性连续纳入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诊的11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均经颅多普勒监测微栓子信号,根据微栓子信号是否阳性,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单因 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微栓子信号的影响因素;随访6个月,观察脑梗死复发情况,通过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微栓子信号阳性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 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36 例(30.51%)微 栓子信号阳性;阳性组有颈动脉斑块占比[69.44%(25/36)]、颈动脉重度狭窄率[55.56%(20/36)]、血小 板[(278.84±26.93)×109/L]、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13.87±3.58)mg/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 表(NIHSS)评分[(5.93±1.17)分]均明显高于阴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0.91±0.33)mmol/L] 低于阴性组[分别为29.27%(24/82)、20.73%(17/82)、(215.48±16.53)×109/L、(9.87±2.07)mg/L、(4.88± 0.58)分、(1.23±0.6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颈动 脉斑块(OR=7.425,95%CI:2.892~28.882)、重度狭窄(OR=2.692,95%CI:1.362~8.736)、高水平血小板 (OR=8.462,95%CI:1.425~16.465)均是微栓子信号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 所有患者获得 随访,脑梗死复发15 例,其中阳性组脑梗死复发率为22.22%(8/36),高于阴性组的8.54%(7/82),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χ2=4.223,P=0.040);经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和Log-rank 检验,阳性组较阴性组患者 更易出现脑梗死复发(P< 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信号阳性与颈动脉斑块、重度狭窄和高 水平血小板有关,提示这部分患者近期预后更差,需要更加密切的随访,严格控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CYP2C19基因变异率,在基因变异患者中进行三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出血风险分析。方法:对353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后予以CYP2C19基因检测,根据测定结果分为快代谢(EM)型、中间代谢(IM)型和慢代谢(PM)型;IM型和PM型即为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将IM型和PM型患者随机分为单用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西洛他唑组。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月,比较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其他两种药物治疗组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对于187例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单用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MACCE发生率均高于阿司匹林+西洛他唑组(P<0.05);而单用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单用阿司匹林组,其他组间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C19基因变异在脑梗死患者中较为常见(53.0%),阿司匹林及西洛他唑联用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3.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3):221-224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对入院病例采集病史,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分为低缺损组46例,高缺损组45例;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进行评分,分为能力不良组34例,能力良好组57例。根据不同评分比较患者的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高缺损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均高于低缺损组(P<0.05),而两组患者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力不良组尿酸、胱抑素C水平均高于能力良好组(P<0.05),而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C水平增高(OR=6.013)是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的危险因素,胱抑素C水平增高(OR=9.043)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胱抑素C水平是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因素,并可用来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创伤危重患者的小组护理对提高急诊科患者合理救治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自2013年5月~2015年5月进行创伤指数(TI)评分≥21分的急诊危重患者3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小组护理,对照组给予流班制护理,每组患者各164例,对患者在急诊就诊进行抢救是否及时、入院是否及时、有无差错事故发生、与相关科室交接是否清楚、检查是否遗漏、病例是否遗漏6个方面进行不良事件统计分析。结果本组328例急诊创伤危重患者,实验组164例发生不良事件4例,占2.44%;对照组164例发生不良事件71例,占43.29%。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小组护理,能够很好地完成护理任务,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连续的诊治,能提高急诊的急救效率,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急诊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确诊神经梅毒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神经梅毒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结果 25例患者中,误诊16例,主要误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样精神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发育迟滞;精神病性症状共有25例,情感症状20例,认知功能改变22例,人格改变16例。结论首发精神症状的神经梅毒精神病性症状丰富,误诊率高,及时治疗能够改善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神经束蛋白186(NF186)抗体阳性的郎飞结区/结旁疾病(NPP)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抗NF186抗体阳性的NPP致颅神经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为70岁男性,1个月前突发言语、吞咽困难,糖皮质激素治疗好转后停药。患者5 d前再次出现言语、吞咽、咀嚼、鼓腮、转头和抬头动作费力,并进行性加重。肢体EMG检查正常,血清及CSF抗NF186抗体阳性。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不明显,改用血浆交换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抗NF186抗体阳性的NPP发病年龄较晚、病情较重,可伴颅神经受损,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可能不佳,血浆交换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3):227-230
目的:分析皖南地区脑卒中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特点。方法:从弋矶山医院药剂科获取2016年5月~2018年3月所有行脑卒中风险基因检测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检测结果,排除非脑卒中和非皖南地区患者后进行分组。结果:皖南地区脑卒中人群中rs1801133(C677T)变异率为67.03%,其中纯合型变异率为19.02%。结论:皖南地区脑卒中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29-332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LAA)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短期预后与CYP2C19、PON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对最终入组的96例首发LAA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30 d,后氯吡格雷单药长期治疗,治疗前及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2表示预后好,mRS>2表示预后差;使用非扩增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进行基因分型。通过比较各种基因型与mRS评分的相关性,判断患者预后与上述两种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mRS≤2表示预后好,mRS>2表示预后差。结果:治疗前,CYP2C19三种不同基因型与患者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CYP2C19三种基因型与mR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携带有CYP2C19 EM型等位基因的患者预后较好(P﹤0.05),即未携带CYP2C19无功能等位基因的患者预后较携带者好。治疗前,PON1(576G>A)三种基因型与患者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预后改善在三种基因型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短期预后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2):132-136
目的:探讨皖南地区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主要致病基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9年10月于弋矶山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以步态不稳及肢体协调障碍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家族遗传史和(或)原因不明小脑、脑干萎缩的患者,收集其外周血并提取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基因测序方法检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1、2、3、6、7、17和齿状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的致病基因突变,并分析相应疾病临床特点。结果:24例入组患者中,经基因测序证实15例(62.5%)家系先证者符合SCA3型,同时首次发现2例SCA1型患者(8.3%)。两型患者均表现成年发病,以进行性步态不稳、构音障碍或眼球运动障碍起病,伴随不同程度肌张力障碍,锥体外系、锥体系及周围神经受累表现。SCA3致病基因ATXN3的CAG异常重复数为(72.0±4.1)次,正常重复数为(16.9±4.9)次,14拷贝数为最常见的正常重复数,线性回归分析发现SCA3患者发病年龄与CAG异常重复数呈负相关(R~2=0.296,PSymbol}@@0.035),相关公式为:起病年龄Symbol}@@126.296-1.168×(CAG)n重复数。结论:SCA3和SCA1是皖南地区最常见的遗传性共济失调疾病类型,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并且均呈高度异质性,临床鉴别依赖致病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0.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4):380-382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急性脑梗死筛查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铜陵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随机选取非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超声检查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及斑块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ACI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86.67%)、颈动脉斑块检出率(90.00%)均高于对照组(50.00%和26.67%)(P<0.05);ACI组患者多发斑块检出率(70.37%)高于对照组(25.00%)(P=0.039)。ACI组患者斑块低回声及混合性回声检出率(88.89%)高于对照组(50.00%)(P=0.033)。结论:ACI患者中颈动脉斑块以多发斑块及不稳定性斑块多见,颈部超声检查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