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方法]对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正常人用ELISA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治疗后第2,3周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血浆D-二聚体升高,提示体内纤溶亢进,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及抗纤溶治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早期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血管性痴呆组)、49例动脉硬化症无痴呆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组)和48名健康人(健康人组)分别进行P300检查,比较三组的检查结果。结果血管性痴呆组P300潜伏期较动脉粥样硬化组、健康人组明显延长,波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在血管性痴呆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TS临床与补体C3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80例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资料及病因调查中补体C3减少的现象,讨论病因间的联系。方法:对TS组及非TS组血清免疫检测的C3异常率行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TS组C3减低异常率(37.8%)与非TS组的异常率(15.4%)比较有显著性区别。结论:TS组中C3减低,可能为TS群体中独立的免疫学因素之一,反映TS机体免疫功能或TS免疫学病因潜在可能。  相似文献   
4.
对我院1998/2007年丘脑出血56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和)MRI检查证实。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35~76(平均62.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8例。  相似文献   
5.
真核生物mRNA的生物合成包括细胞核前体mRNA转录后修饰、mRNA的出核转运以及监控过程。剪接后的mRNA可与外显子连接复合体结合,外显子连接复合体(EJC)参与协调某些mRNA生物合成的下游步骤。作为EJC核心蛋白之一的RBM8a,与其他核心因子一起参与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以及增强翻译过程。此外,RBM8a还参与其他的细胞进程,RBM8a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可导致生理异常及病变。  相似文献   
6.
汪莉  颜秋媚  张兆  李先锋  张千 《微创医学》2012,7(5):539-540
脑血管病居我国城乡居民死因的第一位[1],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学的监控引导下,经股动脉穿刺置管,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直接治疗,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但是作为新型技术,患者对介入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故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其中合并脑梗死142例)、100例正常血压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检查,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与否、斑块大小、斑块性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斑块大小、回声强度、IM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斑块大小显著小于非脑梗死患者,回声强度评分、IMT显著大于非脑梗死患者(P<0.05);不同级别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斑块大小、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非脑梗死、对照组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比正常血压者显著高,特别是合并脑梗死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为脑梗死发生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汪莉  马红英 《内科》2012,7(4):424-426
脑血管病居我国城乡居民死因的第一位^[1],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的病例,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是一项新兴的诊疗技术,已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有效降低了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由于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可出现各种并发症^[3],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是介入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手术的成功和保证患者顺利恢复有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找出可干预的环节,在介入治疗整个过程中积极做好预防护理,可以改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及护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护理模式的应用及心理干预也在近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拟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研究进行综述,以促进临床对患者进行专业护理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白桦  彭旭 《内科》2009,4(5):728-730
目的对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了1998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6例钩端螺旋体感染性脑动脉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钩端螺旋体感染性脑动脉炎患者青中年(占76.92%)职业为农民(占80.77%),大部分患者(占84.62%)以卒中样起病,主要症状为一侧肢体无力、头晕头痛,侵犯血管主要是大脑中动脉.主要的治疗药物是青霉素和糖皮质激素,大部分病例预后较好。结论本组钩端螺旋体感染性脑动脉炎患者主要特点是常见于中青年农民,大多数卒中样起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多样性及非特异性,血清钩体凝溶试验检查阳性是确诊的重要依据.青霉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脑血管造影术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所有对象的术前和术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0.5小时的临床功能神经缺损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6小时临床功能神经缺损评分较术后0.5小时明显升高,术后48小时临床功能神经缺损评分较术后6小时明显降低。结论:脑血管造影术血流冲击可能是一种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