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讫今原因不明 ,任何一种学说均未能对该疾病发病机制作出圆满解释。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较多 ,撕脱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但传统撕脱术复发率较高。为降低复发率 ,我们近年来采用眶内神经全长撕脱术治疗三叉神经痛II支 5 6例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  病例的选择 :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I支 ,2 %肾上腺素利多卡因行眶管封闭 ,3 0~ 60min不出现自发痛及诱发痛。  性别与年龄 :男性 1 7例 ,女性 3 9例 ,男 :女 =1∶1 .91 ;年龄 2 0~ 81岁 ,平均年龄 5 1 .8岁 ,40~ 60岁占 45例 ,小于 2 5岁者 2…  相似文献   
2.
3.
临床科研的选题、设计和论文的撰写(2)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床科研质量的控制科研质量的控制也是临床科研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科研的特点是在病人群体中进行研究,许多条件难以控制,要取得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控制科研质量十分重要。临床研究不可能对研究的目标人群都进行研究,只能抽取一部分样本来进行研究,这里有一个抽样的过程,抽取样本进行研究一般都需将样本病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然后再寻找一个研究指标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测量以后就获得数据,两组数据有无差异要经过统计学处理,最后获得研究结论,所获得的结论是否适用于目标人群还需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在科研设…  相似文献   
4.
经结膜切口在眶底和眶下缘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眶底和眶下缘骨折的手术进路。方法 :对 15例眶底和眶下缘骨折采用经结膜切口进行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都在经结膜切口下完成眶底和眶下缘骨折的复位和固定 ,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 ,无睑外翻、泪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结膜切口是治疗眶底和眶下缘骨折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进路 ,能提供足够的暴露并避免面部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5.
θ����������35�����η���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建工医院及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外科 2000年 9月至 2003年 12月间收治 35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35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 4例,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 26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 5例。病理:CD117阳性 29例(82 .9% ),CD34阳性 31例 (88 .6% )。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诊间质瘤的唯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B超引导下的乳腺纤维腺瘤微创旋切术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在乳腺纤维腺瘤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53处0.6cm~2.2cm乳腺纤维腺瘤进行了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切除术,评价其手术效果。结果乳腺纤维腺瘤均被Mammotome微创旋切切除,平均每处旋切17次,用时31min。操作全部成功。皮肤伤口仅3mm,并发症轻微。15例(21处)经术后6~21(13.5±4.0)个月的随访,临床及B超复查均无复发迹象。结论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进行乳腺小纤维腺瘤的切除术,操作简易,切除彻底,创伤小。  相似文献   
7.
自引进H2 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以及幽门螺杆菌在溃疡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等学说以来 ,溃疡病的手术指征已有较大的改观 ,尤其对伴发并发症的手术有趋于微创的倾向 ,本文对出血性和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病例的治疗作一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8.
临床中对SIRS容易引起的误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严重感染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尽管近年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领域中有了明显的进展, 诸如开发了新颖抗微生物药物、增强宿主防御功能的措施以及很多新的诊治技术等, 近20年来外科严重感染的病死率仍无明显降低, 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鉴于外科临床对严重感染常应用菌血症、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败血症等名词, 有的涵义不清而容易混淆, 如败血症一词是指血中存有微生物或其毒素, 不少病人起病时已应用多种抗生素, 血培养常呈阴性, 无法证实败血症的存在[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IH)过程中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间质效应细胞。方法 [ HT5”SS〗建立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动物模型,采用Desmin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明确平滑肌细胞(SMC)的位置,用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Ⅰ、Ⅲ型胶原α1(Ⅰ) 、α1(Ⅲ) 前胶原mRNA在静脉移植术后1、2、4、6、8周的定位表达。结果 [ HT5”SS〗术后早期,移植静脉增生内膜的SMC中有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的表达。术后远期,α1(Ⅰ)、α1(Ⅲ) 前胶原mRNA 也在增生内膜的SMC中表达。结论 [ HT5”SS〗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中的胶原是由SMC合成及分泌的,SMC是ECM堆积的间质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确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IH)过程中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间质效应细胞。方法 建立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动物模型,采用Desmin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明确平滑肌细胞(SMC)的位置,用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Ⅰ、Ⅲ 型胶原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在静脉移植术后1、2、4、6、8周的定位表达。结果 术后早期,移植静脉增生内膜的SMC中有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的表达。术后远期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也在增生内膜的SMC中表达。结论 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中的胶原是由SMC合成及分泌的,SMC是ECM堆积的间质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