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跟腱病是最常见的跑步相关损伤之一,跟腱在小腿肌肉力量传递和协调运动产生中起着关键作用。跑步中前足触地模式下跟腱受到的拉伸会更多,而后足触地模式可减低跟腱的应力、应变和应变速率,但触地时受到的垂直反作用力更高。目前不同跑步触地模式下跟腱的生物力学与跟腱损伤的关系尚未明确。相关研究多为在室内进行的小样本研究,受试者间基本资料差异较大,还需要更大样本、更多维度、更详细的高质量研究探索不同跑步触地模式对跟腱的生物力学影响,以选出适合跑步的触地模式,减少相关跟腱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结合案例教学法对康复临床护理带教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实习的护理专科生60人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实习的护理专科生30人,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为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实习的护理专科生30人,采用循证护理结合案例教学法。比较两组护生的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及对带教效果的评价。结果实验组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 05);实验组学生教学评价良好占比100%,高于对照组的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临床康复科护生的护理带教中实施循证护理结合案例教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对教学效果评价更高。  相似文献   
3.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 DNS)是一种以运动发育学为基础的功能康复方法,通过强调中枢主导的运动调控,评估和重塑运动系统功能。近年来,DNS涉及的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尤其在运动康复领域,其治疗效果显著。但在我国,DNS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的应用研究甚少。因此,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参考DNS的相关书籍,综述DNS的基础理论、应用策略及其治疗价值,回顾分析近年来国内外DNS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现状,旨在了解该技术当前的应用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重症马方综合征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及策略,评价其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入院收治的15例重症马方综合征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5 mm]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9~55(32.9±8.7)岁。5例马方综合征患者合并主动脉夹层均行Bentall+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术。10例非夹层患者主动脉根部处理采用Bentall术7例,Cabrol术1例,Bentall术+右半弓置换2例,所有患者同期均予二尖瓣修复或置换处理,其中二尖瓣成形术12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另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2例。结果该组患者中因心律失常出现心搏骤停死亡1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11例,占73.3%。术后3个月LVEDD较术前明显缩短[(80.5±7.4)mm vs.(58.3±6.0)mm,P0.05];LVEF较术前增加(37.3%±5.2%vs.46.3%±4.4%,P0.05)。术后1年LVEDD较术前明显缩短[(80.5±7.4)mm vs.(53.7±3.6)mm,P0.05];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37.3%±5.2%vs.57.7%±4.2%,P0.05)。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再手术病例。结论必要的术前治疗、术中同期彻底矫治所有瓣膜及血管病变问题以及术后较长时间的ICU监护治疗是成功治疗重症马方综合征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脊髓损伤对照组、脊髓损伤高频磁刺激组、脊髓损伤低频磁刺激组,每组各12只。利用重物撞击法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磁刺激组于手术后24h开始给予刺激,高频组频率为10Hz,低频组频率为1Hz,均为阈上(120%阈值)刺激,500个脉冲,每日1次,连续8周,脊髓损伤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分别于术后第1天及连续8周每周进行1次BBB行为学评分、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并于第2周、第4周、第8周处死部分大鼠后应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丝蛋白(NF-200)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组BBB评分高于脊髓损伤各组,治疗组BBB评分高于脊髓损伤对照组,高频组BBB评分高于低频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35);脊髓损伤治疗组运动诱发电位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低于正常组(P<0.043);神经丝蛋白表达脊髓损伤磁刺激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0),高频组较低频组高,P<0.020。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轴突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三高"特点而闻名,是目前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80%—90%~([1])。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非常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以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元损伤。目前认为,缺血后细胞死亡过程包括细胞凋亡、坏死、自噬及胀亡等的其他形式。当脑血流中断时,细胞经过一系列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通过Meta分析更全面地概括描绘实验性瘙痒所激活脑区,以更明确瘙痒相关高级中枢处理过程。材料与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中心、Wiley Online Library、Springer Link、Science Direct、Embase、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建库以来至2016年8月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观察瘙痒状态下脑区激活的研究。使用Ginger-ALE 2.3.6软件计算脑区激活似然评估(activation likelihood estimation,ALE)分布,Mango软件进行图像整合。结果共有8篇文献纳入研究,样本量100。岛叶、丘脑内侧背核、屏状核、壳核、扣带前回、额上回、扣带后回、楔前叶、额中回、额下回和中央后回激活增加。结论通过对既往瘙痒f MRI研究的整合分析,认为外周瘙痒信息经脊髓的上行传导束传入中枢,主要激活中央后回、楔前叶、岛叶、扣带回、前运动和辅助运动区及前额叶等脑区,可能涉及感觉分辨加工、情绪反应、运动规划及认知评价等心理反应,从而实现瘙痒高级中枢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中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行走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病程为8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配到实验组(VR+基本药物+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基本药物+常规康复治疗),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步速、步宽、支撑相百分比、膝关节活动度等步态参数。 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步速明显提高、步宽缩小,患健侧支撑相比值、步态不对称性指数、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等参数于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VR技术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和步行中关节活动角度,对提高步态稳定性、改善步行能力、提高运动功能康复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