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踝关节控制的影响。 方法将32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30min的经皮穴位电刺激和60min任务导向训练,对照组则增加30min假经皮穴位电刺激和60min任务导向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6周后,采用改良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mFMA-LE)、综合痉挛量表(CSS)以及步行相关改良Barthel指数(wr-MBI)评定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踝关节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治疗3周和6周后,2组患者的mFMA-LE、CSS和wr-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治疗组患者的mFMA-LE和wr-MBI评分分别为(14.12±3.36)分和(28.62±6.45)分,治疗6周后,其mFMA-LE、CSS和wr-MBI评分分别为(17.06±2.64)分、(9.06±1.48)分和(31.75±5.17)分,上述治疗组各项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可显著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并增强其踝关节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胸椎体T2~5与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探讨经腋中线胸腔入路显露T2~5椎体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10具(20侧)胸廓及上肢完整的福尔马林处理的尸体标本,分别从左侧、右侧经腋中线胸腔入路模拟T2~5椎体手术,逐层解剖至胸椎侧前方,观测该入路皮肤切口长度、肋骨离断处纵向撑开宽度,撑开口上下两端、主动脉弓上缘、奇静脉弓最高点及胸导管平椎体位置,胸交感干至肋头关节前缘的距离,模拟T3椎体切除+肋骨植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手术。 结果 腋中线皮肤切口的长度为(11.63±0.50)cm,第3肋处撑开宽度为(7.04±0.47)cm;撑开口上下缘分别平T2、T5,主动脉弓上缘平T3者占70%,奇静脉弓最高点平T4者占60%,胸导管从前方跨过T5者占70%;胸交感干至第1 ~ 4肋头关节前缘距离分别为(6.84±0.55)mm、(6.99±0.51)mm、(6.98±0.56)mm、(7.07±0.47)mm;模拟手术野可显露T2~5椎体,各毗邻结构位置相对固定,可安全完成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重建胸椎稳定的手术操作。 结论 经腋中线胸腔入路可显露T2~5椎体。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研究慢性期左侧皮层下脑卒中后轻中度手功能障碍(部分偏瘫手)患者运动功能网络的重组模式。 方法:招募32例脑卒中后部分偏瘫手患者和40例匹配的健康老年对照。采集两组受试者的静息态fMRI数据,并采用Fugl-Meyer腕手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的手功能障碍程度。采用RESTplus软件分析双侧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与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组间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患者的FC模式与手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 结果:与健康老年对照相比,部分偏瘫手患者的患侧M1区与健侧感觉运动区、患侧海马和患侧颞中回的FC减弱,并且健侧M1区与患侧中央后回、健侧顶下小叶、患侧颞上回和患侧脑岛的FC也减弱。相关性分析发现,部分偏瘫手患者的健侧M1区与辅助运动区的FC强度与手功能评分正相关(r=0.67, P<0.001)。 结论:慢性期左侧皮层下脑卒中后部分偏瘫手患者的运动功能网络发生了广泛的失连接重组,其中,健侧M1区与辅助运动区之间增强的FC可能是提示良好手功能结局的神经影像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作为我国成人死亡和致残的首位病因,降低其致残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急需探索康复治疗新技术破解脑卒中带来的沉重负担。经颅电刺激技术通过非侵入性的直流、交流、脉冲、随机电刺激等调节皮质兴奋性和节律特性,是调控人脑可塑性的前沿研究热点。经颅电刺激主要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经颅脉冲电刺激(tPCS)和经颅随机噪声刺激(tRNS),且刺激参数及个体间差异是影响其疗效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从经颅电刺激技术的作用特点、神经生理机制、临床研究证据及应用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4个方面系统性地介绍了该技术在脑卒中后功能障碍康复中的研究进展。本次文献回顾发现,绝大部分证据(7个系统性评价和1个临床指南)均支持tDCS对脑卒中后运动、认知及言语等功能障碍的康复有益,但tACS、tPCS和tRNS尚处于无法确认其康复疗效的探索性研究阶段。展望未来,该领域急需基于精准的“患者个体画像”以及最优刺激参数和靶点开展国际多中心循证研究,以明确这项技术的康复获益及适宜的应用对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两点辨别测试(TPD)、点对点测试(PTP)和两点距离估算(TPE)三种测试在正常人和慢性腰痛人群(CLBP)中的重测信度和测试者间信度。方法:筛选30例正常人和30例CLBP患者,由两名物理治疗师分别对60例受试者进行TPD、PTP和TPE三种测试评估,测试者间测试间隔时间为10min,其中一人在24h后重复上述测试,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重测信度和测试者间信度。结果:正常组中,TPD、PTP和TPE三种测试左右两侧的重测信度(ICC:0.78—0.90)和测试者间信度(ICC:0.75—0.87)均良好。腰痛组中,TPD、PTP和TPE三种测试疼痛侧与非疼痛侧的重测信度(ICC:0.75—0.90)良好,测试者间信度(ICC:0.72—0.87)中等到良好。结论:三种评估方法在正常人和慢性腰痛人群中的信度可靠,足以在未来评估两种人群的触觉敏锐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早期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22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镜像组(n=11)和对照组(n=11)。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镜像组增加30min动作观察训练,一周5次,共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后采用休息状态视觉模拟评分(R-VAS)、被动运动视觉模拟评分(P-VAS)、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活动日志患手使用频率(MAL-AOU)和贝克抑郁量表(BD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镜像组R-VAS、P-VAS和B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FMA-UE和MAL-AOU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镜像组R-VAS和P-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FMA-UE、MAL-AOU和B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镜像组R-VAS、P-VAS和BDI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1),FMA-UE和MAL-AOU评分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除BDI评分外(P0.05),其余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镜像组R-VAS和P-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FMA-UE、MAL-AOU和BDI评分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能减轻早期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和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3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7)。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TEA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H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LE、HFAC、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仅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LE、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HF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AS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