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危重急症,首次出血的死亡率高达50%。我院2006年以来对42例EVB患者进行了55例次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2例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17~80岁,平均50.7岁。均因呕血和/或黑便就诊,首次就诊36例,因  相似文献   
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2009年我院共收治泪道阻塞患者共23例(23)眼,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龄42—66岁,平均53.2岁。行泪道激光联合插管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2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常规眼部消毒,麻醉同常规泪器手术。泪点扩张器扩充下泪点,子下泪点进入,中途遇阻力后拔出导管枕芯,插入泪道激光纤维,进行激光点射直至有落空感后停止。抽出激光纤维后以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冲洗,拔出针芯,导管上端固定于下睑皮肤。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期间接触性皮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医院门诊PICC置管并实施导管维护的11752例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多因素分析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发生接触性皮炎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除外51例先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后发生接触性皮炎的病人,导管相关感染病人501例(4.26%),接触性皮炎病人1092例(9.29%).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人PICC留置期间发生接触性皮炎是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00).PICC留置期间发生接触性皮炎病人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接触性皮炎病人(P=0.000),局部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接触性皮炎病人(P=0.000).重度接触性皮炎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接触性皮炎者(P=0.000),局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接触性皮炎者(P=0.000).结论:肿瘤病人PICC留置期间发生接触性皮炎是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接触性皮炎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接触性皮炎者,且重度接触性皮炎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更高.肿瘤病人PICC留置期间应当做好接触性皮炎的预防,对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对症处理,加强干预,从而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有无PICC原发性异位的患者在导管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预防和早期发现原发性异位患者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6年7-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2879例,其中,原发性异位(调整成功)患者367例,无原发性异位患者2512例。分析两组留置期间PICC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继发性导管异位、完全堵管、非计划拔管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原发性异位组在PICC留置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方面高于无原发性异位组,分别为1.9% vs 0.7% (P = 0.022)、9.3% vs 3.9% (P = 0.000)、1.4% vs 0.3% (P = 0.005)。在出现继发性并发症患者中,原发性异位组在导管相关感染方面,置管≤30天的患者百分比要高于无原发性异位组(P = 0.002)。 结论:本回顾性资料结果显示,原发性异位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非计划拔管发生率高于无原发性异位患者,且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更早。应尽可能减少原发性异位的发生,密切关注原发性异位患者后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彬龙  和水祥  李颜霞 《西部医学》2019,31(7):1053-1056
【摘要】 目的 对比标准三联与四联方案根除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 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西安市北方医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320例患者分为克拉霉素+甲硝唑+奥美拉唑组(CMO组),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组(CAO组),克拉霉素+甲硝唑+奥美拉唑+果胶铋组(CMOP组),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果胶铋组(CAOP组),每组80例。对比4组Hp根除率、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不良反应。此外分析成本 效果比(C/E)。以CMO组为参照,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计算△C/△E=(C1 C2)/(E1 E2)。结果 治疗后第1d、7d和14d时,4组症状缓解程度相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CMOP组和CAOP组Hp根除率均较CMO组和CAO组高(P<005)。4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CMO组为对照,CAO组、CMOP组和CAOP组的△C/△E分别为451、198和248。结论 含铋剂四联方案的Hp根除率较三联方案高,副作用小且较为经济,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1]。上腔静脉是出入纵膈的大血管[2],纵膈的偏移直接会导致PICC导管送管困难以及原发性导管异位的发生,从而会引起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的产生,严重者置管失败影响治疗,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对纵膈偏移此类特殊患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现将我科近期发生的一例纵膈偏移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成功的个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回顾性分析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和0.5%聚维酮碘在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过敏性皮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为PICC维护皮肤消毒剂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4年7—9月和2015年7—9月临床资料完整的门诊PICC置管后维护的5235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氯己定醇组2485例;聚维酮碘组2750例。结果氯己定醇组的过敏性皮炎发生率高于聚维酮碘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低于聚维酮碘组。两组患者在过敏性皮炎和导管相关感染所致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发现,年龄50岁患者中,氯己定醇组过敏性皮炎发生率高于聚维酮碘组,导管相关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12~50岁患者中,氯己定醇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低于聚维酮碘组,而过敏性皮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和0.5%聚维酮碘均可用作PICC置管后维护的皮肤消毒剂,推荐年龄50岁患者皮肤消毒剂可考虑首选聚维酮碘,年龄12~50岁可考虑首选氯己定醇。合理选择皮肤消毒剂,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降低维护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从上肢浅静脉,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达上腔静脉,导管尖端最终停留在上腔静脉的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常规上腔静脉在心脏的右侧,但也会有上腔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