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的背景声音干预对早产儿喂养状况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为早产儿背景声音干预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患儿随机分为母亲声音组、莫扎特标准音乐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与母亲声音、莫扎特标准音乐以及空白对照。每天2次,每次20分钟,持续2周。观察每组患儿喂养状况的改变。结果:三组患儿在背景声音干预一周后奶量增加及胃潴留次数情况上存在差异(P<0.001;P=0.01),母亲声音组及莫扎特标准组奶量增加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三组患儿在一周及两周后体重增加情况上存在差异(P<0.001),母亲声音组及音乐组体重增加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提供背景声音干预有助于推进早产儿肠内营养进程,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建议在新生儿监护室内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生儿科护士出院后袋鼠式护理(PKMC)知识、态度和实践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0月25日—2022年10月31日选取我国23个省市、38所三级甲等医院、48个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科普通病房、新生儿过渡病房和家庭病房的455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自行编制新生儿科护士PKMC知识、态度和实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455名新生儿科护士的PKMC知识得分为(9.26±2.14)分,态度得分为(42.54±4.53)分,实践得分为(27.69±4.46)分。不同培训背景的新生儿科护士PKMC知识、态度、实践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科护士PKMC知识得分较高、态度积极、实践水平较高,但知识不够全面,有必要开展PKMC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7年4月收治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体表巨大血管瘤伴卡梅现象患儿2例,总结其一般资料、治疗护理等。2例患儿均采用积极的内科治疗,治疗过程中注意预防出血、保护瘤体皮肤、用药护理及对患儿家长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住院期间瘤体体积明显控制,出院后继续药物治疗,门诊随访示瘤体明显消退。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CIPA)又称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hereditary sensory and autonomic neuropathy,HSAN)Ⅳ型,是一种以无汗及对疼痛刺激无反应为基本特征的单基因遗传病[1]...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CIPA)又称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hereditary sensory and autonomic neuropathy,HSAN)IV型,是一种以无汗及对疼痛刺激无反应为基本特征的单基因遗传病[1]。CIPA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原因不明的发热、感染和精神发育迟滞[2]。全球仅报道数百例,每125万新生儿中有一例发病[3-6],CIPA病因至今不明,现多认为是由于酪氨酸受体激酶1(NTRK1)的基因突变导致神经生长因子生成减少,进一步造成无髓神经纤维减少或消失所致[7-9]。痛觉缺失可能与脊髓后根神经节伤害性神经元缺损,纤维束缺失有关。2020年1月4日,我科收治1例先天性无痛无汗症患儿,经治疗护理后症状缓解,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血管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通过新生儿胸腹部正位x线平片利用特定骨性结构测量定位以计算得出PICC导管在体内血管内行径的长度,以此评价其对于预估导管头端位置准确性的临床指导意义。 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新生儿科病房内因病情需要,经患儿下肢静脉血管置入PICC管成功的新生儿共82例。传统体表测量法:所有82例新生儿置管前均以传统体表长度测量方法估算相应的长度,之后行PICC置管术,术后即刻行x线摄片定位,并视导管位置深浅判断是否需要调整。 x线平片测量定位法:测量时选取患儿置管前的胸腹部正位片,测量从第8胸椎上缘水平-第4腰椎水平-腹股沟区(拟穿刺侧)的分段长度并计算总长度,并与传统体表测量法进行比较。 结果:82例新生儿单下肢PICC置入成功率为100%。但一次性PICC位置满意率不高,仅为53.7%(44/82例);其中腹股沟区一次性置管位置满意率为59.3%(35/59)略高于腘窝区39.1%(9/23);余下38例导管异位中有24例为插管过深、经摄片定位后重新拔出适当距离以调整导管头端位置,调整置管的长度范围为5-40mm,平均11.8mm;另有14例为一次性插管位置较浅,无法进一步调整。传统体表法导管长度预估值范围为:100-185mm,平均值141.72±20.09mm;平片定位法导管长度预估值范围为:108.6-169.1mm,平均值131.23±14.53mm;两组方法之间进行配对t检验,t值为7.83,p<0.05,说明两者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在X线平片上以最终调整位置的导管尖端为起点,测量其至第4腰椎-腹股沟区的分段长度并计算总长度,并与传统体表测量法所得值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t值为0.815,p=0.417(>0.05),说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新生儿经下肢PICC置管成功率高,但一次性位置满意率总体不高,穿刺前如采用胸腹部摄片测量相应骨性结构的长度对于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更为准确直观,对于评估所需导管实际长度及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医源性皮肤损伤是入住NICU的新生儿面临的常见问题。目的:了解我国NICU内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建立NICU新生儿的医源性皮肤损伤临床资料数据库(简称数据库),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牵头,包括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家三级甲等医院(简称协作医院)NICU。将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归纳为7类:尿布相关、粘胶相关、压力相关(包括医疗器械相关)、外科手术相关、血管通路相关、各种理化因素相关、其他。数据库上报的对象为协作医院NICU的连续病例,上报数据均来源于所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或纸质医疗文书记录。数据上报项目:一般资料,各种医疗器械使用情况,医源性皮肤损伤事件,每次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时的日龄、体重、住院时长,皮肤损伤的部位、大小、类型、颜色、处理措施和预后。由牵头医院针对数据库上报指标对协作医院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开始数据的收集并审核。主要结局指标: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结果: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22家协作医院收集的NICU连续病例(n=8 126)数据全部合格,纳入本文分析。其中医源性皮肤损伤521例(6.4%),儿童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NICU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7.4%(280/3 783)、6.4%(153/2 387)和4.5%(88/1 956)。521例共发生566例次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2次医源性皮肤损伤45例(8.6%)。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日龄中位数为6(3,17)d,生后1周内发生者占57.4%(299例);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新生儿入院纠正胎龄中位数为37.2(32.7,40.0)周,纠正胎龄≥37周占56.4%(294例);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时的体重中位数为2 800(1 912~3 450)g,体重≥2 500 g占59.1%(308例)。尿布相关250例(48.0%),压力相关(包括医疗器械相关)81例(15.5%),粘胶相关69例(13.2%),各种理化因素相关70例(13.4%),血管通路相关22例(4.2%),外科手术相关性14例(2.7%),其他15例(2.9%)。日龄1~7 d新生儿发生各类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占比最高;除压力相关性皮肤损伤易发生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医源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在各体重组都易发生之外,其他类型的皮肤损伤均多发生于体重≥2 500 g的新生儿;压力相关性、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多发生于纠正胎龄28~32周的新生儿,血管通路相关性皮肤损伤在各纠正胎龄分组中的占比较均匀,其他皮肤损伤好发于纠正胎龄>32周的新生儿;78.9%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时的住院时间<1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比例逐周下降。结论:我国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6.4%。尿布相关性皮炎、医疗器械应用及医疗胶布的使用是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三大主要因素。医源性皮肤损伤受胎龄、出生体重、各种导管的使用等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1例离氧困难的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住院期间的发育支持性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合理氧疗,包括氧疗的方式、氧浓度与氧流量的选择及离氧训练;合理喂养,包括喂养途径的选择及奶类的选择;病房环境控制,主要包括光线和噪声的控制;参与式家庭护理,重视家庭在早产儿疾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评估早产儿家长的照顾能力,指导识别异常体征,掌握日常护理技能及袋鼠式护理方法等。通过发育性支持护理,该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协调性改善,入院第31天完全停氧,顺利出院。2周后随访发现其一般情况良好,已过渡至由母亲乳房喂养,且无缺氧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概述早产儿经口喂养结局的影响因素,为早产儿经口喂养推进指南的构建提供基础。方法 根据概况性评价的研究方 法,检索有关早产儿经口喂养影响因素的国内外文献,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对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早产 儿经口喂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胎龄、体质量、疾病严重程度、口腔吸吮功能、环境、行为状态、喂养行为、母乳喂养等。结论 影响 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因素包括可控性因素和不可控性因素,医护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策略,营造更适宜的环境,从而促进早产儿经口 喂养的进程和表现。建议基于目前的概况性评价结果,开展早产儿经口喂养推进指南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口腔滴注初乳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状况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 64 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配到实验组( n=32 )和对照组( n=32 )。 实验组使用生母冷藏初乳进行口腔滴注, 1 次 /4h , 0.2 ml/ 次,持续 7 d 。 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滴注,其余干预措施一致。 收集并记录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喂养状况,包括:每日预计完成奶量、实际摄入奶量、潴留次数及潴留总量;达到全胃肠道营养及完全不潴留时的胎龄;发生喂养中断的例数及原因。结果① 出生后第 10 天、第 11 天、第 13 天两组患儿的潴留次数、潴留量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② 两组患儿达全胃肠道营养以及完全不潴留时胎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8 )。 ③ 喂养中断发生人数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结论 初乳口腔滴注可以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状况,减少胃潴留的发生,缩短患儿达到全胃肠道营养的胎龄,降低喂养中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