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小脑半球间歇性θ脉冲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在每次常规康复训练之前给予iTBS干预,对照组则仅给予假iTBS干预。iTBS治疗每日1次,每次共产生600个脉冲,用时200 s,每周训练5 d,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和3周的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估量表下肢部分(FMA-LE)、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功能,同时对其进行步态分析,并采集2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和潜伏期,以评估其皮质脊髓兴奋性。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BBS评分、FMA-LE评分、MBI评分、FAC分级、步幅、步速、步频、摆动期占步行周期百分比、MEP的波幅和潜伏期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治疗后的摆动期占步行周期百分比为(27.83±4.82)%,与组内治疗前的(27.18±6.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剩余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脑半球iTBS可改善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步行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小脑通过某种通路来调控大脑皮质的脊髓兴奋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健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皮质对应区的兴奋作用,以及对单侧大脑半球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非急性期单侧大脑半球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试验组采用5 Hz高频经颅磁刺激相对健侧大脑舌骨上肌群皮质对应区结合传统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予以传统吞咽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行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和表面肌电图(sEMG)检查和分析,并以标准吞咽功能(SSA)评价量表、VFSS评价量表、渗透-误吸(PAS)评价量表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sEMG的吞咽时程和最大波幅以及SSA、PAS、VFS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sEMG的吞咽时程和最大波幅以及SSA、PAS、VFSS评分分别为(1.50±0.30)s、(0.40±0.12)mV、(20.30±2.25)分、(2.00±1.69)分和(8.75±1.29)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5Hz高频经颅磁刺激健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皮质对应区,可有效地改善单侧大脑半球卒中后患者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A组(30例)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进行治疗,B组(30例)则采用作业疗法治疗;共8周,每周治疗5天,每天1次;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及手运动功能评定、肌张力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别采用Brunnstrom(BRS)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阶段评定量表、Fugl-Meyer(FMA)、FIM、MAS等评定量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RS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阶段评定、FMA、FIM、MAS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出现显著改善,其中A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主动参与能力,使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恢复治疗。由此可见,上肢康复机器人已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及家庭训练(有经济条件的)不可或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