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报道1例原发性肝淀粉样变病例,提高该病的认识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03月诊治并经病理学确诊的肝淀粉样变1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肝大;既往:1年前因脾破裂于我院肝胆外科行脾切除术;术后病理:(脾)内有较多出血,有血肿形成,周围脾白髓萎缩,红髓间质有玻璃样变性,符合陈旧性脾破裂伴血肿形成。肝功提示: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白蛋白减低,球蛋白升高,肝脏CT示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肝脏实质强化不均匀,胆囊结石。肝穿刺组织病理活检:肝细胞索变性坏死,有炎细胞浸润,肝索内肝细胞间有粉染无结构物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34(-)、刚果红染色(+)。结论:对肝淀粉样变缺乏诊治经验是该病误诊的原因之一,以腹痛、肝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极易误诊为脂肪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当临床上遇到肝脏肿大明显伴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且与其他肝功生化指标变化不平行时,尤其合并多器官受累表现者,须警惕肝淀粉样变的可能,确诊的惟一方法是肝穿刺行组织病理检查,但应注意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下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蘑菇状"剜除与标准肾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腹腔镜下"蘑菇状"剜除术术式的建立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接受腹腔镜手术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53例,其中25例沿肿瘤假包膜行"蘑菇状"剜除术(A组)、28例行肾部分切除术(B组)。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肾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血红蛋白、术后eGFR(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估计肾小球率过滤)的变化、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肿瘤复发率。 结果53例手术无术中转开放,无死亡病例。肾动脉阻断时间:A组(11.9±2.2)min、B组(21.5±6.5) min(P<0.001)。手术时间:A组(87.9±24.8)min、B组(114.3±38.9) min(P<0.001)。术中出血量:A组20 ml(20~40)ml、B组50 ml(50~100)ml(P<0.001)。术后24 h血红蛋白变化:A组(7.4±4.3) g/L、B组(12.4±8.8) g/L(P=0.013)。术后24 h eGFR变化:A组(6.2±7.2 )ml(min·1.73 m2),B组(12.7±12.8)ml(min·1.73 m2)(P=0.027)。术后6个月eGFR变化:A组(1.5±3.7)ml(min·1.73 m2)、B组(6.5±5.6)ml(min·1.73 m2)(P<0.001)。术后住院时间:A组4.0 d(3~4)d、B组4.5 d(3~6)d(P=0.023)。术后随访两组术后肿瘤均无复发。 结论采用腹腔镜"蘑菇状"剜除术治疗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肾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血红蛋白、术后eGFR变化、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肾部分切除术,两组术后肿瘤均无复发;该方法安全、有效,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食管癌术后护理体会,探讨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9月实施的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有效做好饮食、呼吸道、胃肠道等的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在护士积极有效的护理下,全组80例手术中,1例发生乳糜胸,1例发生吻合口瘘,无死亡病例。结论食管癌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多,科学有效的护理可以减少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4岁,因"乏力15 d,发热、寒战1 d"于2017年8月11日由外院转入本院。患者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伴纳差、腹胀、恶心、厌油腻,无腹痛、腹泻、呕吐,无发热、巩膜黄染,在当地医院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具体治疗不详)。入院前1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伴寒战、心悸、气短,有头晕、头痛,无明显咳嗽、咳痰。既往史:慢性胆囊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的血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含量进行测量,对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含量进行测量。结果 HBV DNA含量10~3拷贝/mL的患者21例,在10~3~10~5拷贝/mL之间的患者37例,在10~5~10~7拷贝/mL之间的患者32例,10~7拷贝/mL的患者30例;随着HBV DNA含量升高,抗原单独诱导或者是与IL-12一同诱导,PBMC产生Th1类细胞因子IL-2(白细胞介素-2)、IFN-γ(γ-干扰素)的含量不断下降,而Th2类细胞因子IL-4(白细胞介素-4)、IL-10(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不断增高。抗原单独诱导与联合IL-12一同诱导相比较,随着HBV DNA含量升高,IL-12对PBMC产生的IFN-γ细胞因子协同效应不断下降,尤其对于10~7拷贝/mL的患者基本无协同效应。对于10~3拷贝/mL的患者,IL-12对HbeAg(e抗原)诱导PBMC产生的IL-4细胞因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10~3~10~5拷贝/mL之间的患者,对IL-4细胞因子、IL-10细胞因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抗原阴性患者PBMC产生的IFN-γ、IL-4细胞因子高于e抗原阳性患者(P0.05);e抗原阴性患者PBMC产生的IL-10细胞因子含量低于e抗原阳性患者(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研究期间,血清HBV DNA含量越高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IFN-γ细胞因子协同效应存在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6.
7.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ronkhite-Canada syndrome,CCS),又称息肉-色素沉着-脱发-指(趾)甲营养不良综合征。该病最早在1955年由Cronkhite和Canada首先报道[1],1966年命名为Cronkhite-Canada syndrome[2],是临床上一类非遗传性、罕见疾病,无明显家族聚集性,主要分布人群为中老年男性[3]。相关回顾性分析报道其发病率约为1/100万[4],我国相关病例报道仅80余例[5]。目前临床对CCS认知较少,尚未明确发病机制及一致的诊疗意见。为提高对CCS的认识,现将我院收治1例CCS患者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对Wistar大鼠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2,UCP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为对照组、低氧1天组、低氧3天组、低氧7天组、低氧15天组和低氧30天组。分别在西宁和可可西里地区(1天、3天、7天、15天和30天)采集WAT标本,应用半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RT-PCR)方法检测UCP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低氧1天组、低氧3天组、低氧7天组、低氧15天组和低氧30天组的UCP2 mRNA表达水平降低,尤以30天组降低明显。血红蛋白值与UCP2 mRNA的表达呈较高的负相关。结论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UCP2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是对低氧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致梗阻性黄疸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2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致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黄染伴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胀痛者9例,恶心、呕吐者10例,间断发热者10例,胆管结石者3例,慢性胰腺炎1例;化验血清胆红素及肝酶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行MRCP 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者6例,剩余6例均是通过十二指肠镜检查被确诊。结论黄疸患者尤其是伴有转氨酶明显升高的男性老年梗阻性黄疸患者,应考虑到十二指肠憩室存在的可能,及早行 ERCP 或十二指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东河源地区脑梗死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特点,以利于指导用药和疾病防治。方法对31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并比较与梅州地区和汕头地区差异。结果在316份检测标本中,快代谢型(CYP2C19*1/*1)占40.82%,中代谢型(CYP2C19*1/*2、CYP2C19*1/*3)占43.04%,慢代谢型(CYP2C19*2/*2、CYP2C19*2/*3、CYP2C19*3/*3)占16.14%。与同为客家族群的广东梅州地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广东汕头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源地区脑梗死患者CYP2C19基因主要为中代谢型及快代谢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