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454篇
  免费   4119篇
  国内免费   2548篇
耳鼻咽喉   234篇
儿科学   340篇
妇产科学   92篇
基础医学   3762篇
口腔科学   1496篇
临床医学   17849篇
内科学   2486篇
皮肤病学   40篇
神经病学   530篇
特种医学   56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0篇
外科学   32337篇
综合类   44989篇
预防医学   6546篇
眼科学   432篇
药学   17597篇
  225篇
中国医学   17243篇
肿瘤学   276篇
  2024年   444篇
  2023年   1504篇
  2022年   1713篇
  2021年   2591篇
  2020年   3844篇
  2019年   3556篇
  2018年   1379篇
  2017年   3305篇
  2016年   3775篇
  2015年   4524篇
  2014年   8630篇
  2013年   8746篇
  2012年   10494篇
  2011年   11375篇
  2010年   10459篇
  2009年   9685篇
  2008年   9219篇
  2007年   8308篇
  2006年   7241篇
  2005年   6741篇
  2004年   5839篇
  2003年   5124篇
  2002年   4250篇
  2001年   4017篇
  2000年   3242篇
  1999年   2492篇
  1998年   1882篇
  1997年   1606篇
  1996年   1417篇
  1995年   1211篇
  1994年   917篇
  1993年   627篇
  1992年   451篇
  1991年   485篇
  1990年   357篇
  1989年   405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利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严重移位的儿童胫骨下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利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胫骨下端骨折56例,术前均行骨折端X线检查,证实均为严重移位骨折.其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3~14岁,平均10.1岁.所有骨折为闭合性骨折,不伴血管神经损伤.根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对两骨折端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后石膏固定4~6周.详细记录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远期随访结果,包括X线检查结果、踝关节活动范围及胫骨长度,最后以Teeny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56例患儿中45例成功随访,时间3~46个月,平均19.4个月.在末次随访时,予踝关节功能Teeny评分:优35例,良7例,可3例.X线片示所有病例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周,未出现骨骺早闭,无胫骨短缩、成角畸形,术后出现克氏针针道反应4例.术后3个月,所有患儿可以正常步行,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结论: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严重移位的儿童胫骨下端骨折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手术方式,微创,对软组织损伤小,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2.
司枫 《实用骨科杂志》2014,(12):1076-107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间,我院共收治45例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FNA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组,其中PFNA组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4例。术后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患髋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43例患者得到随访,2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16.1个月。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3例,后改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PFNA组低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下床时间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PFNA固定,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内固定失败患者应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改良的Schatzker分型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制定术前计划的指导作用,使术前计划更充分,减少术中误判。方法 2006年3月至2013年10月,对58例需要切开复位及内固定的常规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随机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29例,对照组进行Schatzker分型,实验组进行改良的Schatzker分型,并分别确定手术入路、内固定物放置位置及数量,比较两种分型对手术进路、内固定物放置位置及数量的正确率,比较两种分型对指导治疗方案的满意度。结果根据改良的Schatzker分型,对SchatzkerⅤ型、Ⅵ型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入路选择,确定内固定物放置位置及数量,进行术前计划和术中观察,对关节面的复位及主要问题骨的显露和直接固定的正确率为100%,而根据常规Schatzker分型,对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选择手术入路、内固定物放置位置及数量,正确率为8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改良的Schatzker分型,对需要切开复位及内固定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物放置位置及数量更准确,使术前计划更充分,减少术中误判,术中证明对关节面及主要问题骨的复位更好,对主要问题骨的固定更直接,更准确。  相似文献   
994.
吕波  王跃  李林 《实用骨科杂志》2014,(5):413-414,480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并随访其疗效。本组21例21髋,其中20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1例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年龄40~79岁,平均62.8岁。无一例术中发生不良反应,术后均在2~3 d下床活动,无肺炎、褥疮等并发症发生。结果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15.6个月。本组病例均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假体下沉、松动现象,部分患者假体长度未超过远端螺钉孔,但无应力骨折发生。术后早期脱位1例,复位并行前方松解后未再次脱位。术后行走功能恢复正常(Harris评分平均术前43.2分,术后84.5分)。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可早期下地功能锻炼,减少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54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34例,另一组经肌间隙入路手术20例。两组病例均于伤椎上下椎及伤椎相对完整一侧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螺钉1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局部Cobb角矫正率。对比X线片、CT等对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物在位情况及局部Cobb角矫正率,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1.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情况发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48 h VAS评分比较,肌间隙入路组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手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符合微创理念,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结合伤椎置钉治疗不需直接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时能有效复位固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6.
Scapulothoracic dissociation is a rare and complex injury pattern with varied presentation.Here we describe a case of a 32-year-old male who presented with scapulothoracic dissociation associated with brachial plexus injury,along with scapholunate dissociation.We also propose an injury mechanism that might link the two injury patterns,suggesting that the association might be more than by chance.The patient was managed according to established trauma care and resuscitation protocols followed b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the clavicle fracture,and fixation of scapholunate dissociation and had a successful outcome at follow-up.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回顾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病例15例,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1~64岁,平均35.5岁。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3、6和12个月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并发症,分析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最佳适应证。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7.8个月。13例股骨干骨折一期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2±4.1)个月,14例股骨颈骨折一期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4±2.9)个月。合并症:1例股骨远端骨折由于狭部限制,重建钉过细,局部旋转不稳定,并发肥大性骨不连;1例股骨中段骨折延迟愈合;2例股骨干旋转畸形愈合;1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不愈合。末次随访时进行Friedman-Wyman评定,优12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3.3%。结论股骨重建钉适用于绝大部分股骨干骨折合并髋部骨折,尤其是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合并股骨干近端或狭部骨折。但对于股骨颈头下型、难复位的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干远端骨折,股骨重建钉并非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98.
郝雷  程杰  王强 《实用骨科杂志》2014,(11):1049-1050
<正>髂前上棘撕脱骨折好发于青少年,临床上较常见。我们自2011—2013年采用可吸收螺钉结合可吸收锚钉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20例,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3~16岁,平均年龄14.7岁;左侧6例,右侧14例。均为在跑步运动时损伤,伤后就诊时间为2~24 h不等。患者就诊时为轻度屈髋体位,查体见髂前上棘处肿胀、压痛,可触及撕脱骨块,主动  相似文献   
999.
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柱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对16例肱骨远端骨折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接骨板固定肱骨远端内外侧柱,男12例,女4例;年龄17~61岁,平均36岁;右侧11例,左侧5例。损伤机制:摔伤5例,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伤2例。骨折类型:按AO/ASIF分型,A型2例,C型14例,其中C1型8例,C2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为15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无感染。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平均屈曲度数为125°(95°~140°),平均屈曲挛缩23°(0°~85°),前臂旋前平均为70°(40°~80°),前臂旋后平均为83°(70°~90°)。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index,MEPI),平均为90分(65~100分),其中优6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为87.5%。2例术后出现尺神经迟发性麻痹。结论对于肱骨远端C1、C2型骨折,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能够满足复位固定要求,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00.
Fracture of femoral shaft in adults is common and mostly managed with intramedullary interlocking nails. Complications during closed intramedullary femoral nailing are uncommon, and mostly of them are caused by technical reasons. We describe a case of closed nailing for a femoral shaft fracture in which a jammed intramedullary guide wire, due to an incarcerated bone fragment at the nail tip, was inadvertently advanced across the knee. Forceful attempt of nail insertion caused this complication, which was probably attributed to nail de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