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857篇
  免费   13401篇
  国内免费   3707篇
耳鼻咽喉   886篇
儿科学   3185篇
妇产科学   2209篇
基础医学   23859篇
口腔科学   3072篇
临床医学   8508篇
内科学   22304篇
皮肤病学   2389篇
神经病学   13743篇
特种医学   383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篇
外科学   12789篇
综合类   12150篇
现状与发展   17篇
预防医学   6309篇
眼科学   1342篇
药学   19449篇
  38篇
中国医学   4636篇
肿瘤学   11212篇
  2023年   2068篇
  2022年   2806篇
  2021年   5376篇
  2020年   4932篇
  2019年   6245篇
  2018年   5987篇
  2017年   5307篇
  2016年   4685篇
  2015年   5238篇
  2014年   7824篇
  2013年   8151篇
  2012年   6905篇
  2011年   8103篇
  2010年   6521篇
  2009年   6606篇
  2008年   6435篇
  2007年   5526篇
  2006年   4852篇
  2005年   4378篇
  2004年   3745篇
  2003年   3421篇
  2002年   2512篇
  2001年   2185篇
  2000年   1854篇
  1999年   1655篇
  1998年   1290篇
  1997年   1303篇
  1996年   1147篇
  1995年   1273篇
  1994年   1173篇
  1993年   1078篇
  1992年   851篇
  1991年   784篇
  1990年   664篇
  1989年   579篇
  1988年   553篇
  1986年   622篇
  1985年   1728篇
  1984年   2451篇
  1983年   1638篇
  1982年   1742篇
  1981年   1634篇
  1980年   1398篇
  1979年   1217篇
  1978年   1007篇
  1977年   853篇
  1976年   969篇
  1975年   663篇
  1974年   577篇
  1973年   6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黄瑞香发挥抗胃癌作用的潜在机制,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进行初步验证。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黄瑞香的有效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和PharmMapper数据库筛选获得黄瑞香活性成分的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及DisGeNET数据库检索获得胃癌疾病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黄瑞香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STRING、Metascape数据库对成分和胃癌疾病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MTT实验考察黄瑞香异戊烯基黄酮成分构树黄酮醇F(broussoflavonol F)、daphnegiravone D、daphgiflavone C体外对胃癌MGC803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这3种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作用48h后胃癌MGC803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B(Akt)基因的表达。结果 筛选得到黄瑞香70个活性成分,黄瑞香作用于胃癌的42个相关靶点,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BRAF)、Ⅰ类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酪氨酸激酶(MET)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等为核心靶点。KEGG富集分析发现黄瑞香作用于胃癌主要富集在癌症、PI3K/Akt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通路中。活性测试结果发现,异戊烯基黄酮成分构树黄酮醇F、daphnegiravone D、daphgiflavone C对胃癌MGC803细胞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同时,与对照组比较,构树黄酮醇F、daphnegiravone D、daphgiflavone C可显著抑制胃癌MGC803细胞EGFRPI3KAkt基因的表达(P<0.05、0.01、0.001)。结论 黄瑞香可能以异戊烯基黄酮为主要的抗胃癌活性成分,以EGFR、BRAF、PIKC3A、MET等蛋白为核心作用靶点,主要经I3K/Akt以及MAPK等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胃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舒筋活络丸联合硫酸羟氯喹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9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依据用药区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硫酸羟氯喹片,0.1 g/次,4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舒筋活络丸,2丸/次,2次/d。两组患者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DAS-28评分、HAQ指数、VAS评分和HSS评分,及血清肽聚糖识别蛋白-1(PGLYRP-1)、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CC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IGFBP-6)、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17(IL-17)和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结果 经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82.22%,P<0.05)。经治疗,治疗组症状改善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DAS-28评分、HAQ指数、VAS评分均明显降低,而HS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血清PGLYRP-1、ACCP、IGFBP-6、GM-CSF、IL-17、MMP-3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舒筋活络丸联合硫酸羟氯喹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疼痛,促进细胞因子水平改善。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金振口服液抑制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振口服液高、中、低剂量(4.4、2.2、1.1 g/kg)组和磷酸奥司他韦胶囊(0.05 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滴鼻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构建小鼠病毒性肺炎模型,测定各组小鼠存活时间和肺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Toll样受体3(TLR3)、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RIF)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金振口服液给药组和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组能显著延长小鼠存活时间,降低肺指数(P<0.05、0.01);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显著上调外周血CD3+、CD4+ 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值,下调CD8+ T淋巴细胞水平(P<0.05、0.01);明显降低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P<0.05、0.01);显著抑制肺组织TLR3、TRIF及NF-κB蛋白表达(P<0.05、0.01)。结论 金振口服液能够延长病毒性肺炎小鼠存活时间、降低肺指数,减轻肺部炎性损伤,其抑制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机制可能与抑制TLR3/TRIF信号传导、调节抗炎–促炎失衡和改善T细胞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IL-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动态检测83例AL患者化疗前、完全缓解期以及长期缓解期等不同时间段血清IL-3,TGF-β1水平。结果 AL初诊患者血清IL-3,TGF-β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期IL-3,TGF-β1水平恢复正常;未缓解和复发患者IL-3,TGF-β1水平与初诊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 IL-3水平与TGF-β1呈正相关(r = 0.817,P < 0.05)。长期缓解的患者IL-3,TGF-β1水平维持正常。结论 检测IL-3,TGF-β1水平变化有助于AL病情观察,作为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了解三氧化二砷(As2O3)对正常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培养法、粒-单系祖细胞集落培养法和ELISA方法,观察不同浓度As2O3作用不同时间后CFU-F、骨髓基质细胞支持的CFU-GM及其分泌G-CSF、IL-11的数量变化。 结果:7 μmol·L-1的As2O3使CFU-F、骨髓基质细胞支持的CFU-GM产率及其 分泌的G-CSF、IL-11的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005)。3 μmol·L-1的As2O3用药3 d或5 d骨髓基质细胞分泌G-CSF、IL-11的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持续用药7 d后,则无显著增加。结论:较低浓度As2O3对骨髓基质细胞集落形成及其支持CFU-GM生成无明显抑制作用,反而刺激骨髓基质细胞分泌G-CSF和IL-11,引起分泌高峰的As2O3浓度是3 μmol·L-1,高峰时间为用药5 d,As2O3给药浓度过大、用药时间过长,均可使造血因子分泌量下降。 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建立全新结构化合物4-(5''-二甲氨基)-萘磺酰氧基苯并噁唑酮(W3D)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进行体内抗炎活性评价。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体积流量1.0 mL·min-1,检测波长257 nm,柱温28℃,测定W3D的峰面积,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评价化合物W3D(25.000、12.500、6.250、3.125 mg·kg-1)体内抗炎活性。结果 供试品主峰专属性良好,在1~100 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分别为0.61%、0.19%、0.84%,回收率为99.55%(RSD=0.81%);与对照组比较,W3D各剂量组耳肿胀率均显著下降(P<0.05、0.01),12.5 mg·kg-1组抑制率可达53.88%,优于阳性药塞来昔布。结论 建立的HPLC法简便、准确,且专属性好,可用于W3D的含量检测;W3D具有较好的体内抗炎活性,作为新结构抗炎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7.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临床急性腹部疾病,其起病急、进展迅速、结局不良,限制炎症发展是急性胰腺炎治疗的有效策略。姜黄素是一种来自姜黄的黄色素,具有抗纤维化、抗癌、抗细胞凋亡和抗炎等多种活性。姜黄素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相关通路的活性,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抑制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信号通路,激活肌醇磷脂-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分泌,抑制趋化因子上皮中性粒细胞激活肽78(ENA-78)的表达,抑制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改善细胞自噬功能,抑制胰腺星状细胞活化,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发挥防治急性胰腺炎的作用。综述了姜黄素防治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姜黄素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观察参贝北瓜膏联合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2年6月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16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雾化吸入吸入用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2 mL/次,2次/d。治疗组口服加用参贝北瓜膏,8 g/次,3次/d。两组患儿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最大肺活量(FVC)和FEV1/FVC水平,及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NF-γ)、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25% vs 86.25%,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EV1、FVC与FEV1/FV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4、SAA和Gal-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而INF-γ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儿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贝北瓜膏联合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哮喘发作期儿童的临床疗效更高,能够更好的控制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川楝子肝毒性机制。方法 通过TCMSP、PubChem、SwissADME数据库及文献检索筛选川楝子的潜在毒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潜在毒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再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搜索与肝脏损伤相关的靶点,将毒性成分预测靶点与肝脏损伤靶点取交集靶点,获得毒性成分肝脏潜在作用靶点,再利用软件Cytoscape 3.8.2版进行毒性成分–预测靶点、毒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毒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核心通路网络的构建,采用AutoDock 1.5.6版进行分子对接,并应用PyMOL软件对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示例。结果 筛选得到6个川楝子潜在毒性化合物,分别是toosandanin、meliasenin B、trichilinin D、1-O-tigloy-1-O-debenzoylohchinal、butenolide、5-hydxoymethylfurfural,与肝脏损伤共同作用靶点103个。GO和KEGG结果显示,川楝子通过蛋白质磷酸化、凋亡过程的负调控、对异种生物刺激的反应、酶激活的正向调控等过程引起肝脏毒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川楝子中toosandanin、trichilinin D、1-O-tigloy-1-O-debenzoylohchinal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对川楝子致肝毒成分、机制、靶点、通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进一步对川楝子的临床应用研究和效应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