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78篇
  免费   877篇
  国内免费   612篇
耳鼻咽喉   70篇
儿科学   154篇
妇产科学   397篇
基础医学   807篇
口腔科学   250篇
临床医学   2131篇
内科学   1017篇
皮肤病学   138篇
神经病学   337篇
特种医学   60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1篇
外科学   1974篇
综合类   5384篇
预防医学   1489篇
眼科学   273篇
药学   1928篇
  20篇
中国医学   2293篇
肿瘤学   484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371篇
  2020年   495篇
  2019年   516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440篇
  2016年   526篇
  2015年   619篇
  2014年   1131篇
  2013年   1114篇
  2012年   1316篇
  2011年   1579篇
  2010年   1274篇
  2009年   1157篇
  2008年   1327篇
  2007年   1177篇
  2006年   1009篇
  2005年   911篇
  2004年   669篇
  2003年   557篇
  2002年   476篇
  2001年   366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237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189篇
  1996年   187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建立人体颈椎C4-C5-C6节段颈椎间盘退变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椎间盘退变对颈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通过改变椎间盘材料特性和高度等参数,建立椎间盘轻度退变模型(LD)、中度退变模型(MD)和重度退变模型(SD)。在45 N垂直载荷下,分别对正常、轻、中、重度4种有限元模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4种模型之间各项生物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建立了C4-C5-C6节段颈椎间盘逐级退变三维有限元模型。45 N垂直载荷条件下,正常模型(ND)、MD、SD椎间盘轴向位移及向外膨出位移逐渐变小,LD椎间盘轴向位移及膨出位移比ND增大,四组模型纤维环轴向压缩应力逐渐增大,髓核内压力逐渐减小。ND、MD、SD关节突关节接触力逐渐减小,LD关节突关节接触力较ND轻度增大。结论椎间盘轻度退变时,颈椎稳定性下降。中、重度退变时,颈椎稳定性重新获得。从生物力学方面证明退变的椎间盘对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观察腰椎退行性疾病伴骨质疏松患者行腰椎融合术后应用唑来膦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接受腰椎融合手术治疗,术前明确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疾病,同时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术前性别比例、年龄、ODI评分、BMI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 ),研究组术后第5天应用唑来膦酸进行干预,临床观察指标:术前、术后3、6、12个月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骨转换生化标志物CTX和PINP、骨密度和影像学变化。结果 获得完整随访病例资料26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3例,两组术后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性下降 (P <0. 05),其中术后3个月时ODI评分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时进入平台期,术后12个月时有所回升,但研究组ODI评分在12个月时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0. 05)。研究组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CTX在术后3、6、12个月呈下降趋势,其中CTX下降幅度较大,对照组无显著变化。术后12个月时,研究组所测量的3个部位骨密度均有所改善,其中股骨颈改善显著 (P <0.05)。26例患者均获得良好融合,随访中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研究组2例,对照组为6例,椎间融合器下沉研究组1 例,对照组4例。结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伴骨质疏松患者在行腰椎融合术后应用唑来膦酸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对植骨融合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手术后临近节段退变实施再手术的疗效。方法对17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目测类比评分、ODI指数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学者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结果术前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平均术前8.5,术后3.5。VAS评分:术前平均86.16.%,术后平均32.29%。术前术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学会相关评定标准,总优良率70.59%(12/17)结论对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实施再手术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4.
彩色多普勒对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左室舒张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额潜测定左室血流速度、血流时间作为评估老年性退行性心潞膜病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并与正常同年龄段对照组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
在人体系统变质量力学模型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人体系统变质量块体动力学研究.主要内容有人体系统变质量块体的概念、人体系统变质量块体坐标系与基本定义、人体系统变质量块体的质心运动定理、人体系统变质量体定点的运动定理,为人体系统变质量力学模型和人体系统在质量变化过程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运动规律的数字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glycol,PEG)与变形链球菌作用后 ,其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方法 :采用 2种低分子量的PEG(Mr分别为 2 0 0和 4 0 0 ,简称PEG2 0 0和PEG4 0 0 ) ,各选 4种不同浓度与细菌作用 ,分别经过 2 4和 4 8h培养 ,用分光光度计测试细菌生长的A540 值。结果 :经双因素无重复实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PEG的分子量大小和浓度高低及培养时间对实验结果均有较大的影响 ,两实验组之间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结果相差非常显著 (P <0 .0 0 1) ,即认为在培养时间为 2 4h时 ,浓度越大 ,分子量越小 (Mr为 2 0 0 ) ,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越好。结论 :低分子量的PEG作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在一定时间内对抑制变链球菌的生长是有效的 ,值得我们对其防龋作用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7.
目的:检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及其癌变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表达,探讨Survivin在OSF癌变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40例OSF组织和42例OSF癌变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上皮中无Survivin阳性表达,OSF癌变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95.2%)显著高于OSF组(47.5%)(P<0.01),而早、中、晚期OSF 3组间Survivin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urvivin蛋白的过度表达在OSF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Survivin有望成为OSF癌变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98.
目的:通过研究槟榔碱对体外培养的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FB)表达整合素α2的影响,探讨整合素α2在口腔黏膜成纤维性变(OSF)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FB),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0、10、20、40、80、160μg/ml)的槟榔碱孵育,MTT法12h后检测FB的增殖水平。RT-PCR法24h后检测0、10、20、40μg/ml浓度组整合素α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槟榔碱浓度为20μg/ml时,FB增殖活性开始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0μg/ml时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整合素α2mRNA表达量低,随槟榔碱浓度增高其表达量呈增高趋势(p〈0.05)。结论:槟榔碱具有刺激FB表达整合素α2的作用,提示FB分泌整合素α2增多,进而诱导胶原合成增多,可能是OSF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病例上皮组织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取24例患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的口腔粘膜作光镜检查以观察上皮组织的改变,其中13例作了电镜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在24例活检标本中,13例的上皮萎缩,1例上皮厚度正常,9例上皮增生。萎缩的上皮在大多数病例中有钉突丧失。上皮显示不全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者17例,正角化或过度正角化者4例,无角化者3例。细胞内水肿15例。作电镜观察的13例标本全部有细胞间隙水肿及细胞间隙内有细胞碎片存在。作者把棘细胞层细胞核中央液化变性致细胞核呈“O形”,但核膜不消失作为在电镜下诊断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的特征性结构。  相似文献   
100.
白屈菜红碱对变链菌产酸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白屈菜红碱对变链菌产酸的影响,为龋病预防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用BHI液体培养基将白屈菜红碱稀释为从390.6 μg/ml到24.4 μg/ml 5个不同浓度的溶液,以不含白屈菜红碱溶液的BHI液体培养基作为对照组,将pH值均调定为7.4,按菌液与白屈菜红碱溶液1:10的体积比接种变链菌,测定在不同培养时间段各浓度白屈菜红碱溶液实验前后pH值的变化值( pH).实验结果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总体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随着白屈菜红碱浓度的升高,各浓度组 pH呈逐渐减少的趋势.除24.4 μg/ml浓度组外,各个浓度组与对照组的 pH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3 h的各组及24 h和48 h的24.4 μg/ml和48.8 μg/ml组以外,各浓度组在各个时间段与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细菌培养时间的延长,实验前后各溶液 pH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白屈菜红碱溶液产生最大 pH差值的时间不同,浓度越高则达到最大 pH差值的时间越长.结论:白屈菜红碱对变链菌代谢产酸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