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2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2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张洁  梁碧玲  钟镜联  叶瑞心 《当代医学》2010,16(19):112-113
目的进一步了解磁共振成像(MRI)在膝关节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探讨MRI对韧带损伤误诊、漏诊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患者96个膝关节MR图像,评价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损伤情况,并与关节镜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MRI诊断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前交叉韧带69.6%、89.7%、84.9%;后交叉韧带50%、97.8%、96.4%;内侧副韧带61.5%、95.0%、92.7%;外侧副韧带66.7%、92.9%、91.7%。结论 MRI对膝关节韧带损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指导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2.
目的 以酪氨酸酶基因腺病毒重组体转染HepG2细胞,以磁共振成像(MRI)观察酪氨酸酶基因腺病毒重组体转染体外细胞的效果.方法 以不同数量酪氨酸酶基因腺病毒重组体转染HepG2细胞,以MRI T1加权像(T1WI)、T2加权像(T2WI)及短时间间隔反转恢复序列( STIR)扫描转染细胞.应用Masson-Fontana染色检测黑色素的合成,实时定量 PCR验证酪氨酸酶基因的转染与表达.结果 酪氨酸酶基因腺病毒重组体转染HepG2细胞并在其中表达生成黑色素,经转染复数分别为50、150、300的重组腺病毒转染的1×106个细胞内生成的黑色素能够被MRI检测到并在MRI T1WI、T2WI、STIR检查呈高信号.Masson-Fontana染色检测到转染的HepG2细胞内的黑色素颗粒;实时定量PCR在转染细胞中检测到的酪氨酸酶基因的cDNA表达量较未转染细胞的表达量明显增高.结论 MRI能够检测到HepG2细胞由外源基因表达合成的黑色素,表明腺病毒作为运送载体可以有效地运送酪氨酸酶基因进入HepG2细胞.  相似文献   
93.
颈部淋巴结的MR扩散加权成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评价颈部淋巴结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可行性,及其在鉴别正常淋巴结和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4例鼻咽癌患者和1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颈部常规MR和DWI,比较两种成像技术对淋巴结的显示能力,并比较正常和转移性淋巴结ADC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扫描采用基于敏感性编码(SENSE)技术的短恢复时间反转恢复(STIR)-平面回波成像序列(EPI)-DWI。结果DWI较常规MR能更敏感地显示淋巴结。正常淋巴结的ADC值为(0.975±0.179)×10^-3mm^2/s,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为(0.744±0.125)×10^-3mm^2/s,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淋巴结的ADC值。结论STIR-EPI-DWI能准确和敏感地显示颈部淋巴结,可作为淋巴结MR成像的一种新手段,并为正常淋巴结和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
例1 男,64岁。反复上腹部疼痛1年余。空腹血清胃泌素162.12ng/L,滴钙试验3h内胃泌素达到高峰(〉1200ng/L)。空腹胃液pH值2.0,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幽门螺杆菌(+)。MRI示胰腺头颈部肿块,直径5.2cm×4.0cm×3.8cm,边界清楚,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与正常胰腺强化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95.
肝脏血管与胆道系统的MR图像三维重建与融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利用MR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肝脏血管与胆管系统融合的方法及意义。方法12例手术病人术前同时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 MRA)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 phy,MRCP),包括6例肝硬化、4例肝癌、2例发生在胆总管的胆管细胞癌。两种序列采取一致的扫描范围、视野及层厚。利用MR后处理工作站分别进行血管与胆管系统的重建,然后将两者融合并形成三维动画。结果三种重建方法中.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法重建观察的血管级数高于(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和容积重建(volume recon- struction,VR),胆管三种方法之间无统计学差别。重建和融合可同时显示肝内血管、胆管的解剖与异常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论利用MR后处理工作站可在活体达到肝脏血管系统与胆管系统的融合,其解剖关系的显示有助于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96.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研究rAd/p53治疗人类结肠癌荷瘤裸鼠的早期改变,探索MR-DWI活体无创评价rAd/p53早期抗癌疗效的标记物。方法:52只人类结肠癌SW480荷瘤BALB/c裸小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rAd/p53治疗组。于假治疗或治疗后24 h、48 h、72 h、120 h、168 h各组分别随机取5只荷瘤鼠行MR-DWI。随后处死荷瘤鼠,即切下肿瘤,检测肿瘤的p53蛋白表达(western blot)、凋亡(TUNNEL)。结果:rAd/p53治疗组在观察时间点肿瘤ADC值较对照组增加、EADC值较对照组降低。治疗组在观察时间点肿瘤凋亡较对照组增加,p53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ADC值与肿瘤细胞凋亡范围呈正相关(0.205 3,0.000 0)、与肿瘤p53表达呈正相关(0.203 8,0.000 0);EADC值与肿瘤细胞凋亡范围呈负相关(-0.318 4,0.000 0)、与肿瘤p53表达呈负相关(-0.328 0,0.000 0)。结论:ADC值和EADC值在治疗后24 h即可出现有统计意义的改变,可作为rAd/p53治疗肿瘤早期疗效评价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97.
目的:总结肝再生性结节(RN)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的表现,以与其它结节进行鉴别.方法:搜集行Gd-DTPA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的RN病例共30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MRI均行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增强扫描,分析结节的信号特征及动态增强曲线.结果:肝再生性结节包括弥漫分布的小结节18例(铁质沉着性结节6例和非铁质沉着性结节12例)和大结节12例17个病灶.铁质沉着性结节在增强各期均无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较平直;大部分非铁质沉着性结节在T1WI上和T2WI上均为中等信号,周围纤维间隔为偏低信号,动态及延迟增强扫描结节轻度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正常肝组织类似.本组所选大结节为直径大于0.5 cm、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的病灶,其中10个病灶(占58.8%)在T1W/WATS上信号高于T1W/IP.动态增强各期病灶无明显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显示病灶的曲线为缓慢上升型.结论:肝再生性结节有不同类型及表现形式,其中孤立的大结节型RN需与肝内其它结节鉴别.  相似文献   
98.
腹腔异位嗜铬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来自于嗜铬细胞,能分泌儿茶酚氨类激素的少见肿瘤,98%的嗜铬细胞瘤发生在腹腔,其中超过90%发生在肾上腺。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全身各处含有嗜铬细胞的组织中,在腹腔主要发生在腹膜后、Zuckerkandl器官和膀胱。在MR检查中,T2WI呈高信号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相对特征性表现,但在肾上腺外,是否亦表现为此特点,由于病例较少见,笔者尚未见大组MRI特征的总结报道。笔者对14例腹腔异位嗜铬细胞瘤的MRI特征进行总结,同时对部分行其他影像检查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9.
脑梗死的MRI弥散张量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用MRI弥散张昼成像(DTI)分析腩梗死的弥散张量改变,探讨脑梗死的DT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肓法分析临床及常规MRI和(或)CT确诊的69例脑梗死患者的DTI图像.分析脑梗死的DTI信号改变,测量病变区域的各向同性(ADCiso)值和各向异性(FA)值,并与健侧相应正常解剖区域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ADCiso图和FA图上病变区的信号改变和定量测量,总结归纳出69例脑梗死病例分以下4种类型:I型(8例):病变区ADCiso值降低,FA值升高:ADCiso图表现为低信号,FA图表现为高信号.Ⅱ型(23例):病变区ADCiso值和FA值均降低,但病变周围区域ADCiso值降低.FA值升高;ADCiso图为低信号,FA图呈中央低信号,周围高信号改变.Ⅲ型(7例):病变区ADCiso值和FA值均降低;ADCiso图和FA图上均为低、等信号.Ⅳ型(31例):病变区ADCiso值升高,FA值降低;ADCiso图表现为高信号,FA图表现为低信号.以上病变区弥散张量参数与健侧镜像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l定性、定量分析有可能更好地揭示脑梗死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有望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影像学分期,成为指导临床诊疗、监测病情进展和评定预后等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运用fMRI的方法探索中老年人手运动皮层的支配机制。[方法]随机选择15位右利手自愿者,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在35-69岁之间,平均48.6岁。其中7例分别进行左、右手运动fMRI检查,另8例仅进行右手运动fMRI检查。fMRI扫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加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手运动任务采用组块设计方法,五指对掌开合,频率为1~2 Hz。[结果]左、右手运动均在其对侧SM1区产生激活,同侧SM1区激活则右手有12例(12/15),左手6例(6/7)。SM1激活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状高信号。右手与左手比较,运动产生的对侧、同侧SM1激活平均体积无统计学差异,LI值亦无统计学差异。非主要运动区亦有不同比例的激活,以PM激活出现率较高,CMA激活出现率较低。[结论]正常中老年人手简单运动时,双侧SM1均可出现激活,以对侧激活明显;PM、SMA及CMA均有一定比例的激活;右、左手比较。各主要和非主要运动区激活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