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6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卢红蓉  杜松 《环球中医药》2012,5(11):823-824
自2008年以来,手足口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中医药介入手足口病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对手足口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尚不统一,病因方面有湿热疫疠和温热疫疠的争论;病机方面有内因是什么,病位在哪里,重症手足口病是否入营血,舌红绛与热入营血判断以及手足口病病邪直中病机的探讨空白等问题存在。为更好预防、治疗手足口病,建立对手足口病病因、病机确定的统一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气陷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名词术语之一。本文从"气陷证"一词源流出发,探析"气陷证"这一名词术语的演变过程及其准确内涵。研究认为"气陷证"这一名词术语萌芽于《黄帝内经》时期,但其名称及内涵均不统一,而是多以"气虚下陷""中气下陷""阳虚下陷"等名称代替。"气陷"作为独立语义名词首次出现于明·张介宾所著的《类经》中,到现代"气陷证"的名称才被逐渐统一,这一名词术语的内涵被准确定义。  相似文献   
93.
94.
明清时期是中医望诊理论,特别是中医色诊理念的成熟期。1.非诊法专著中的色诊理论。明·张三锡所著《医学六要》中“四诊法”一卷有一专段论述望色及色脉诊,张氏禀《内》、《难》以来之色诊理论,认为“有诸中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强调望色首要望其神,其理论较之张氏之前的色诊理论更详细具体,贴近临床,对明清时期望诊以及色诊专著的问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5.
对学生来讲,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是同等的重要,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成才.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50例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随访12个月,记录房颤发作次数,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普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17.5±5.5次/年vs26.1±6.0次/年,P〈0.05),血清中TNF—α,CRP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61.78±10.50ng/L vs85.60±10.35ng/L;7.36±4.95mg/Lvs16.75±5.07mg/L;72.18±9.95ng/L vs110.20±10.05ng/L;P〈0.05),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改变(均P〉0.05)。结论普伐他汀长期治疗能减少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次数,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与梗死后短期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将80例AMI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测定入院时及入院后24 h、7 d的血浆NT-proBNP浓度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出院随访30 d。结果心力衰竭组血浆24 h、7 d NT-proBNP水平持续增高,两组在入院即刻及入院24 h、7 d时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5),与LVEDD呈显著正相关(r=0.452,P<0.01)。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是心肌梗死后早期发生心力衰竭的预测因子,并有预后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方法 36例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8例,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安慰剂和普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浆脑钠肽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P<0.05),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同型半胱氨酸及脑钠肽水平下降(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P<0.05)。结论普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患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浆脑钠肽水平减轻心室重构,从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9.
中医目诊理论是中医望诊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详细记载且颇受重视,其中虽无目诊专篇,但从散见于该书各篇中有关目诊的内容来看,其论述甚为全面而精辟。本文试从目诊理论基础、目诊诊法内容、目诊临床意义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黄帝内经》目诊理论,认为《黄帝内经》目诊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哲学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医诊法中见微知著、司外揣内的整体诊断思维模式,具体内容包括目神、目色、目态、瞳子、目下、目之赤脉、目之功能等,其临床意义在于通过目诊来判断不同的病位,反映不同的病因病机,推断疾病的性质和预后,因此有着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溶血磷脂酸(LPA)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7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冠心病组32例、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24例、单纯房颤组22例)和30名健康人采用比浊散射法及有机溶剂抽提法,分别检测血浆CRP及LPA含量。结果冠心病组和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CRP、LPA含量分别为(5.38±1.95)mg/L、(6.80±1.64)umol/L和(5.15±1.13)mg/L、(5.88±1.35)u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均高于单纯房颤组[(1.65±0.45)mg/L、(2.18±0.33)umol/L]和正常组[(1.24±0.35)mg/L、(1.83±0.31)umol/L](P均〈0.01);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CRP与LP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3、0.762,呈正相关(P〈0.01)。结论CRP及LP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与阵发性房颤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