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4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头皮针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皮针治疗脑性瘫痪(脑瘫)语言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同时合并语言障碍的患儿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皮针,对照组不予头皮针治疗;两组均给予言语训练、基础治疗(推拿按摩、运动疗法、理疗),疗程为12周。疗程结束评估患儿语言障碍改善情况。结果①两组患儿治疗后语言障碍情况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42%;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②在1~3岁年龄段脑瘫患儿中语言障碍总有效率为80.00%,较3~6岁年龄段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对脑瘫患儿的语言障碍均有改善,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于脑瘫语言障碍的矫治年龄,3岁以内疗效好,因此早期治疗是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2.
<正> 常规大量放腹水,是将灭菌后的乳胶管(直径4毫米至5毫米)接于腹穿针尾部进行引流,引流速度须用调节夹调节。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这套引流装置有以下不足:(1)腹腔穿刺成功后,穿刺针尾部分引流管连接时。由于穿刺针针头大部分已刺入病人腹腔,暴露在皮肤外面很少,故连接过程中易造成针头左右摆动,增加病人创伤与痛苦。(2)穿刺成功后,连接引流管时,须抽出穿刺针的针芯部分,可能出现腹水外  相似文献   
93.
李华伟  马丙祥 《中国医药》2009,4(2):152-153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循经按摩运动疗法及神经肌电促通治疗仪刺激穴位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生长因子20μg局部穴位注射,隔日一次,3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21例(91.3%),显效与痊愈共19例(82.6%),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17例(73.9%),显效与痊愈共10例(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修复,有助于提高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AngioJet血栓清除术对存在溶栓禁忌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存在溶栓禁忌证的急性LEDVT患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而后行AngioJet血栓清除术;对合并髂静脉闭塞患者行髂静脉成形术。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8例均一次性治疗成功,血栓均完全清除;12例合并左髂静脉闭塞,均成功行血管成形术;18例患侧下肢静脉血流均恢复通畅。术后16例出现血红蛋白尿,无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对16例随访3~37个月,13例下肢静脉血流通畅,3例血栓复发。结论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存在溶栓禁忌证的LEDVT患者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生物力学(ICB)矫形鞋垫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足外翻患儿下肢功能及步态的影响,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足外翻患儿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及临床依据。方法 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ICB矫形鞋垫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6月后进行内侧纵弓(MLA)、支撑相各分期、足弓指数(AI)、步长、步频、步速、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指标检测。结果 1)对照组与观察组组内治疗前后相比MLA、支撑相各分期、AI、步长、步频、步速、GMFM-88、BBS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对照组右MLA、支撑相早、中、末期、AI、步长、步频、步速、BBS、GMFM-88的D能区和E能区与观察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2.571、0.827、1.449、1.670、3.512、3.202、5.828.5.585、2.675、4.721、2.345,P<0.05);3)治疗后对照组左足内弓角与观察组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结论 ICB矫形鞋垫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外翻足,提高双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可作为临床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外翻足的辅助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
笔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 ,小儿静脉穿刺与老年人静脉穿刺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 ,现总结如下。1 客观条件不同小儿皮肤弹性好 ,比较紧 ,固定好针柄后针头不易滑出血管外 ;老年人的皮肤弹性差 ,比较松 ,固定好针柄后针头容易随皮肤的牵拉而滑出血管外。小儿的血管比较柔韧 ,弹性大 ,固定性好 ,不易滑动 ;老年人的血管比较硬 ,弹性差 ,不固定 ,容易滑动。2 穿刺时进针部位不同为小儿静脉穿刺时宜从血管上方进针 ,而为老年人穿刺时宜从血管侧方进针。3 分析小儿静脉穿刺时从血管上方进针 ,穿刺完毕后针头在血管内与管腔平行 (如图 1所示 ) …  相似文献   
97.
八正散加减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痛风性肾病又称慢性尿酸性肾病,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升高、尿酸盐沉积于肾脏所引起的肾损害.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发病率日益增高,痛风性肾病发病率也随之呈上升趋势,而且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西医治疗本病以促进尿酸排泄、抑制尿酸合成为主,常用药物为别嘌呤醇、秋水仙碱、丙黄舒等,但这些药物长期应用有损害肝、肾功能,抑制骨髓等毒副作用,停药后血尿酸极易反跳,又不能有效地改善肾功能,消除尿蛋白,不能改变胶原代谢抗肾纤维化,对防治痛风性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很大的局限性.自2005年8月~2006年4月,笔者采用八正散加减治疗该病30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0例对比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8.
IgA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几年中医药对IgA肾病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情况,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
三甲痉瘫康颗粒对痉挛性脑性瘫痪大鼠肌张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三甲痉瘫康颗粒对痉挛性脑性瘫痪大鼠肌张力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11/12在河南中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缺血性脑损伤的方法建立痉挛性脑瘫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评定肌张力,药物连续灌胃5d,再分别评定肌张力。结果:三甲痉瘫康颗粒高、低剂量组大鼠肌张力分级[治疗后(1.00&;#177;0.80)级,(1.40&;#177;0.90)级],与模型组[治疗后(2.10&;#177;0.70)级]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lt;0.05),与巴氯芬组[治疗后(1.30&;#177;0.70)级]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三甲痉瘫康颗粒高、低剂量组大鼠瘫痪肢体活动幅度[治疗后(17.90&;#177;2.80)mm,(16.50&;#177;3.0)mm],与模型组[治疗后(13.50&;#177;2.70)mm]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lt;0.05),与巴氯芬组[治疗后(16.60&;#177;2.70)mm]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三甲痉瘫康颗粒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痉挛性脑瘫大鼠的肌张力。  相似文献   
100.
大鼠出生后发育中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凋亡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出生后发育时螺旋神经节(spiral ganglion,SG)神经元凋亡和分化的关系。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1、3、5、7、10、14和30天龄大鼠螺旋神经节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及细胞凋亡现象。结果:大鼠出生后5和7天,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SG神经元凋亡,其典型的超微结构改变为染色质凝聚和着边形成的新月样结构、凋亡小体和细胞皱缩;随后的发育阶段细胞凋亡现象消失;最早可识别的富含神经丝的Ⅱ型神经元(neuron2,N2)出现在出生后7天,新出现的N2有明显的细胞皱缩现象;在随后发育的各阶段,SG中I型神经元(neuron1,N1)和N2的结构特征更明显,逐渐发育成熟。结论:神经元凋亡是大鼠螺旋神经节出现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N2分化过程中,可能与SG中N2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