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6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1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白鸿  张寿林  孙承业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6):868-869,872
目的:观察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床表现,评价二巯丙磺钠对毒鼠强中毒的疗效。方法:将55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相应的治疗,并观察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急性毒鼠强中毒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表现为主,二巯丙磺钠在控制抽搐时间、地西泮用量及精神症状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巯丙磺钠对急性毒鼠强中毒无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2.
抗凝血灭鼠剂是目前灭鼠效果最好、使用最安全的一类慢性灭鼠剂。一般采用低浓度、多次投放。由于毒饵作用缓慢 ,不会引起鼠类拒食。抗凝血灭鼠剂也是我国主要推荐在城镇、农田使用的灭鼠剂。此类灭鼠剂共有 3 0余种。按化学结构分为香豆素和茚满二酮两类。前者有杀鼠灵、杀鼠迷、大隆、溴敌隆、杀它仗等 ,后者有敌鼠钠盐和氯敌鼠等。这类灭鼠剂作用机制是竞争性地抑制维生素K1的作用 ,使得环氧化物还原酶活性降低 ,阻止肝脏生产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VII、IX、X。所以中毒患者表现为凝血因子的复合性缺乏。临床化验分析表现为凝血时间…  相似文献   
93.
我国有大批职业人群面临工作相关的疲劳风险,探讨慢性疲劳问题的评测与管控对于保护职业人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的方法,较为系统地阐述我国职业人群慢性疲劳的现状,分析影响疲劳的职业相关因素与监测评价方法,并提出疲劳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控制策略。工作相关的慢性疲劳在我国劳动群体中普遍存在,影响职业人群的健康与安全,如不同的职业特征与工作方式存在明显的职业差异,女性疲劳感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管理者应当从职业安全健康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角度充分认识到疲劳管理与干预的重要性,并针对重点岗位和高危人群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94.
百草枯致兔眼损伤的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百草枯致[损伤的病理]变,为构建相应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将20只普通级健康成年白色新西兰家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4只。每只家兔左眼结膜囊内滴入百草枯原液100μl后立即将其眼睑轻轻闭合,使药液分别保留30 s(30 s组)、1 h(1 h组)、4 h(4 h组)、8 h(8 h组)和24 h(24 h组);右眼结膜囊内滴入生理盐水100μl作为对照。接触百草枯原液达规定时间后,以生理盐水分别冲洗双眼5 min。应用裂隙灯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技术观察眼结膜、虹膜和角膜的损伤情况并进行评分,记录眼损伤累加最高积分和损伤完全恢复时间。实验第21天处死动物,取角膜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30 s组家兔出现轻至中度结膜刺激症状,未见角膜、虹膜损伤,实验第2天眼损伤累加最高积分达峰,为(14.0±2.3)分,眼损伤完全恢复时间为(9.5±0.6)d,角膜组织切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1 h组家兔出现中至重度结膜刺激症状,虹膜无损伤,角膜有局灶性损伤,染毒后(5.5±1.9)d眼损伤累加最高积分达峰,为(47.5±8.5)分,高于30 s组(P<0.05),眼损伤完全恢复时间为(13.5±2.4)d,组织切片见角膜受损部位上皮扁平细胞层缺失。4 h组、8 h组和24 h组家兔除了出现重度结膜刺激症状外,均出现角膜和虹膜损伤,损伤程度随着接触百草枯原液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眼损伤累加最高积分分别在染毒后(6.2±1.0)、(7.7±1.0)和(7.2±2.1)d达峰,分别为(67.5±10.5)、(79.5±9.7)和(80.0±9.5)分,均高于30 s组和1 h组(均P<0.05),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h组中有2只家兔分别在实验第12、19天眼损伤完全恢复,另2只和8 h组、24 h组的全部家兔至实验第21天眼损伤未完全恢复。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4 h组家兔角膜上皮细胞部分脱落,呈虫蚀样改变;8 h组角膜上皮扁平细胞和棘状细胞脱落,仅存柱状基底细胞,部分深达角膜基质层,角膜基质纤维板层结构紊乱,可见肉芽组织和角膜新生血管;24 h组角膜上皮完全剥脱,仅存基质层、内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结论眼接触百草枯原液30 s即可导致结膜损伤,接触1 h可致角膜损伤,接触时间≥4 h可造成角膜混浊、角膜损伤瘢痕愈合等难以恢复的眼损伤。家兔眼接触百草枯原液≥4 h出现的眼损伤可作为百草枯致眼损伤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5.
急性中毒是院前急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文针对急性中毒产生的危害现状和开展急性中毒采用的院前急救措施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了急性中毒院前急救中需要加强的环节,以提高人们对急性中毒的重视和对急性中毒院前急救的关注。  相似文献   
96.
为探讨乙酰胺在氟乙酰胺和毒鼠强中毒鉴别不清时应用的可行性,灌胃制做SD大鼠轻度急性中毒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治疗组、乙酰胺临床最大量和超大量用药组,比较各组大鼠相同时间段血清心肌酶活性。结果显示,3 h乙酰胺超大量用药组CK-MB(1 531.00±589.13)U/L较NS组(409.50±389.32)U/L明显增高(P<0.01);12 h、48 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酰胺临床最大量用药组[(281.00±90.48)U/L、(437.00±203.84)U/L],较NS组[(141.75±11.18)U/L、(122.5.0±27.23)U/L]明显升高(P<0.05,P<0.01);7 d各组心肌酶基本恢复正常。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7.
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是一种以发热、消化道症状、心脏损害及休克等多系统受累为特征的疾病,伴炎症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明显升高,同时存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2)感染证据或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接触史。MIS-C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SARS-CoV-2感染后继发的免疫失调有关,目前多在欧美国家报道。MIS-C与川崎病临床表现相似,主要不同是该病与SARS-CoV-2感染相关。60%的MIS-C患儿需要重症监护,大多接受抗炎和免疫调节为主的综合治疗,病死率为0.9%~2.0%。目前全球COVID-19疫情防控仍面临严峻挑战,儿科医生应提高识别MIS-C的能力。  相似文献   
98.
目的 验证中毒事件病因判定模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发生的一起乌头属植物中毒事件病因判定中的作用. 方法 中毒事件病因判定模型的要点是根据现场、病例和实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判定.接到中毒事件报告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专业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中毒患者临床情况,采集中毒患者的血液、呕吐物样本及可疑有毒植物新鲜样本,国家CDC组织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可疑有毒植物的形态学鉴定、DNA分子鉴定和毒素检验,并按照中毒病因判定模型,综合3方面的结果进行病因判定,指导临床诊断和救治. 结果 2010年5月30日,新疆塔城地区某县某矿业金属有限公司13名员工食用在附近山上采集的“野芹菜”后15 ~ 30 min内陆续出现口唇及四肢麻木、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立即被送往当地医院,运送途中死亡4人,9人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其中2人抢救无效均于中毒后4h左右死亡.可疑有毒植物新鲜样本形态学鉴定确认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1例呕吐物样品和3例血液样品中检测出乌头碱,血液样品中乌头碱含量分别为0.17、0.25和0.48μg/L.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现场采集的可疑有毒植物新鲜叶片与乌头属植物属于同一类.综合上述结果,明确该起事件为误采误食乌头属植物茎叶所致突发中毒事件. 结论 中毒事件病因判定模型在中毒事件病因判定中可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
100.
有毒植物中毒是对健康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于其易获得性、传统用药习惯和误用滥用等原因,植物中毒发病率居高不下.2000-2006年我国食物中毒原因中,有毒动植物(包括有毒蘑菇)中毒病死率远高于微生物中毒与化学物中毒,居首位[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