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58篇
  免费   2645篇
  国内免费   1542篇
耳鼻咽喉   574篇
儿科学   547篇
妇产科学   385篇
基础医学   2115篇
口腔科学   680篇
临床医学   7412篇
内科学   3099篇
皮肤病学   547篇
神经病学   1036篇
特种医学   175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8353篇
综合类   17561篇
预防医学   3807篇
眼科学   1780篇
药学   6944篇
  71篇
中国医学   8523篇
肿瘤学   1433篇
  2024年   249篇
  2023年   1108篇
  2022年   1178篇
  2021年   1322篇
  2020年   1510篇
  2019年   1455篇
  2018年   746篇
  2017年   1196篇
  2016年   1375篇
  2015年   1763篇
  2014年   3045篇
  2013年   2852篇
  2012年   3726篇
  2011年   4044篇
  2010年   3647篇
  2009年   3473篇
  2008年   3937篇
  2007年   3758篇
  2006年   3398篇
  2005年   3606篇
  2004年   3091篇
  2003年   2777篇
  2002年   2402篇
  2001年   2151篇
  2000年   1790篇
  1999年   1391篇
  1998年   1093篇
  1997年   960篇
  1996年   885篇
  1995年   744篇
  1994年   547篇
  1993年   329篇
  1992年   267篇
  1991年   245篇
  1990年   178篇
  1989年   195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髓外硬膜下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多为良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与脊膜瘤在良性肿瘤中占比较高。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病灶,传统常规术式易破坏脊柱稳定性,对机体创伤性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资源不断扩充,半椎板、锁孔等新的入路为手术方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更大程度保护脊柱稳定性,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半椎板入路术用于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治疗能够有效保护机体棘间、棘上韧带及相应的关节突,对背部椎体完整性与稳定性造成的损害小,且术后并发症少,成为临床治疗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单侧外固定治疗重度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2月南京中大医院江北院区骨科收治的重度Pilon骨折患者100例,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18~65岁,平均35.5岁;Ruedi-AllgowerⅡ型39例,Ⅲ型61例。按照不同固定方法分为常规固定组和单侧外固定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程度,并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侧外固定组住院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6.50±1.50)d、(132.56±10.25)d、(14.16±0.69)周,均短于常规固定组(19.25±2.35)d、(198.65±16.58)d、(17.58±1.50)周(t/P=6.975/0.001、23.970/0.001、14.650/0.001)。治疗后3个月,单侧外固定组踝关节Mazur评分为(85.67±6.59)分,显著高于常规固定组(62.78±3.45)分,VAS评分为(2.23±0.36)分,低于常规固定组(4.59±0.89)分(t/P=21.760/0.001、17.380/0.001);单侧外固定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7.29±0.16)°、(28.36±1.23)°、(19.68±0.16)°、(16.89±2.12)°,均高于常规固定组(10.62±1.25)°、(21.57±2.58)°、(14.36±1.62)°、(14.25±0.57)°(t/P=37.430/0.001、16.800/0.001、23.110/0.001、8.503/0.001)。单侧外固定组治疗优良率为90.00%,显著高于常规固定组74.00%(χ^2/P=4.336/0.037)。单侧外固定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常规固定组的18.00%(χ^2/P=5.005/0.025)。结论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重度Pilon骨折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者踝关节活动度,恢复患者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患者实施微型外固定支架+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6例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表为基准,分为对照组(n=38)、治疗组(n=38),对照组应用手法复位经皮穿刺针内固定治疗,治疗组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内固定微创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者的掌指关节功能优良率9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6.5±1.1)周、并发症发生率7.9%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7.4±1.2)周、并发症发生率26.3%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患者实施微型外固定支架+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显著,实施后骨折固定、复位效果较好,且实施后患者功能明显恢复,还可有效缩短康复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4.
95.
《中国医药科学》2016,(17):180-182
目的探讨混合固定治疗47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间高要区中医院骨科收治的Pilon骨折94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观察组行混合固定治疗,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法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为10.6%,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9.8%(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对照组在解剖复位、复位可和复位差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Ⅲ型骨折Mazu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Ⅱ型骨折Mazur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在Pilon骨折治疗中,混合固定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少。对于Ⅱ型Pilon骨折建议采用有限内固定治疗,Ⅰ型和Ⅲ型Pilon骨折建议采用混合固定。  相似文献   
96.
97.
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致死率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位居第一,因其早期无典型症状,大多数患者在晚期才得到诊断。此外,由于癌细胞易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多数患者会出现复发,导致患者预后很差。因此寻找有效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OC的早期预测、疗效评估、预后及复发判断等具有重要意义。外泌体(exosome)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富含脂质、蛋白质、RNA和DNA,通过与细胞膜融合将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环境,影响相邻或远处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研究认为外泌体可参与肿瘤微环境中细胞间通讯,通过传递癌或抑癌信息分子,影响肿瘤的进程。微小RNA(miRNA)可被包裹在外泌体中传递至受体细胞,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耐药等,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外泌体miRNA在OC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8.
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关节囊外骨折。2004年,Gotfried[1]提出了股骨转子外侧壁这一概念,其认为外侧壁的完整性对内固定术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Palm等[2]发现,术中医源性损伤外侧壁是术后内固定失效需再次进行翻修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报道,术中外侧壁骨折的发生率为21%[3]。股骨转子外侧壁具有支撑、阻挡及抗旋转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应用陀螺仪股骨髓外定位截骨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一2020年1月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53例患者(61膝)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使用陀螺仪髓外定位股骨侧截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髓外组),34例行传统髓内导向杆定位股骨侧截骨全膝关节置换术(髓内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髓外组的手术时间、股骨截骨时间均少于髓内组(P<0.05);髓外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髓内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K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髋膝踝角及术前、术后股胫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陀螺仪股骨髓外定位截骨疗效较好,能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分析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胰腺癌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VC-RI)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300例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单腔或双腔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分析发生CVC-RI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00例患者中,27例(9.00%)发生CVC-RI,2例发生双重感染,1例发生三重感染;共培养菌株3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8株,革兰阴性菌6株,真菌7株。药敏试验分析显示,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均出现较强的耐药性。单因素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肠外营养时间、导管管腔、插管部位、导管管径、肠外营养液中是否添加谷氨酰胺、拔管时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前清蛋白水平均为发生CVC-RI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外营养时间是CVC-R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前清蛋白水平、肠外营养液中添加谷氨酰胺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胰腺癌患者CVC-RI发生率较高,应强化CVC无菌技术操作的规范化培训,于肠外营养液中加入谷氨酰胺,且在患者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尽早恢复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